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农办农〔2015〕1号)
发布单位 | 农业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 发布文号 | 农办农〔2015〕1号 |
---|---|---|---|
发布日期 | 2015-01-16 | 生效日期 | 暂无 |
有效性状态 | 废止日期 | 暂无 | |
备注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扎实做好2015年种植业工作,我部制定了《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全力促进粮食和种植业生产稳定发展。
农业部办公厅
2015年1月16日
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4年是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第一年,是粮食“十连增”基础上高位护盘的关键一年。全国种植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促发展,攻坚克难求实效,务实创新抓落实,战胜了局部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等多重考验,种植业生产保持发展的好势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高位护盘取得突破。棉油糖等经济作物保持稳定发展,果菜茶等园艺作物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种植业生产的好形势,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一年。促进种植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2015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的工作基调,优化结构布局,突出科技引领,夯实发展基础,挖掘生产潜力,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全力保持种植业发展的好势头。
2015年种植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坚持“稳、提、促”三字为重。“稳”: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绝不能出现大幅滑坡。“提”:提升经济和园艺作物的质量和效益,保障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促”: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突出抓好控肥、控药、控水措施落实,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思路上,突出“调、转、新、强”四字为先。“调”: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目标,排出优先序,优化结构布局。“转”:推动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注重产能和质量提升,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动种植业生产由资源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品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新”:找准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坚,在发展方式和挖掘潜力上取得新进展。“强”:加强种植业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突出抓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夯实种植业发展的基础。
一、继续高位护盘,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一)努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好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等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信息引导,指导农民安排好种植结构,力争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14年的水平上。落实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突出抓好东北粳稻、南方双季稻、黄淮海小麦等优势产区。优化种植结构,在高纬度、干旱地区要适当调减玉米种植,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薯类等作物;在农牧交错区,扩大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
(二)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开展示范片定期轮换,已超过3年的万亩示范片,原则上进行调整,优先支持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生产大县,覆盖更大范围。继续抓好整建制试点,进一步完善5个地(市)、50个县(市)、500个乡(镇)整建制创建目标和工作机制,提升创建的层次和水平。强化责任落实,承担高产创建任务的县(市)和乡(镇),明确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建立考核制度,重点对行政推动、技术规范、指导服务、标牌设置、资金落实等内容进行考核,逐级监管,逐项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三)扎实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牢固树立增产的理念、效益的理念、绿色的理念,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信息技术优先,以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大力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分区推进,全力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等技术瓶颈,促进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重点开展东北地区水稻节水灌溉和玉米生物防治、华北西北地区小麦玉米节水灌溉、黄淮海地区砂姜黑土改良和盐碱地低产变中高产、江淮地区稻麦连作产能提升、南方地区水稻控药、西南地区粮食单产提升、西北地区废旧地膜回收、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等行动,依靠科技驱动,推进综合施策,努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编制《全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马铃薯产业集中。组织科研和育种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筛选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开发的专用品种。集成配套适宜不同区域的以全程机械化为主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西北、西南、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县(市)试验示范。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改进,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营养的主食产品。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市场消费,让马铃薯逐渐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二、优化结构布局,坚持不懈推进经济和园艺作物提质增效
(五)稳定棉油糖种植面积。继续推进东北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落实棉油糖各项生产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突出优势区域,狠抓措施落实,努力保持棉油糖面积基本稳定。棉花:重点抓好新疆棉区,稳定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棉区,力争棉花面积保持在5500万亩以上。油料:重点抓好长江流域油菜生产和黄淮海地区的花生生产,力争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稳定大豆生产。糖料:重点抓好广西、云南等甘蔗优势产区,力争糖料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以上。
(六)科技引领提质增效。继续开展棉油糖高产创建,大力推广轻简栽培和高产高效技术,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重点抓好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示范、油料机械种植收获、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等栽培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的高产高效模式,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抓好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试点,提高生产效率,稳定蔗农生产积极性。
(七)继续开展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取得实效。有序推进品种改良,加快选育一批适销对路、熟期合理、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快建设一批果树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和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进品质改进,重点改善生产设施,开展老果茶园改造,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体系,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启动有影响力的水果、茶叶品牌培育和创建,支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推介活动,搭建平台,搞好产销对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布《2015年度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八)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保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优化区域和品种布局,协调推进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大中城市设施蔬菜生产,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市场稳定。因地制宜发展冷凉地区夏季蔬菜生产,丰富蔬菜市场品种。推广安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重点支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扎实抓好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稳步提高北方冬春淡季蔬菜自给水平。
(九)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拓展,在蔬菜、水果、茶叶专业村实施标准园集中连片推进,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园艺作物标准化示范区。加强技术服务,支持各地开展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创建一批技术规范、质量安全、品牌响亮、辐射带动强的示范园。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验收标准,规范管理程序,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创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守住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十)扎实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会同国土部门,严格规范,落实责任,优先将大中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率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探索永久基本农田“划、管、建、用”的机制,实现永久保护、永续利用。指导各地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档案,做到上图上星,实现可查可控。做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验收评定,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完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耕地质量考核。严格规范管理设施农用地,保障设施农业的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用地需要,禁止“非农化”,做到农地农用。
(十一)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制定实施方案,突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突出“改、培、保、控”四字要领,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耕地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继续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集成一套农艺治理措施,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综合运用复合型农艺措施,遏制黑土退化趋势,恢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十二)健全国家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作物布局和耕地类型,完善监测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考核和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情况定期发布制度。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加强耕地地力和肥效监测与评价,按照国土“二调”数据,更新完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加快区域耕地地力汇总评价。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收集整理土壤墒情、土壤肥力、肥料效率、水分利用等基础数据,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十三)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力争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按照“控、调、改、替”的路径,控制化肥投入数量,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确保化肥减量目标的实现。重点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继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等基础工作,支持专业化、社会化配方施肥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企合作,深化与中化化肥合作,积极推进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合作,提高配方肥到田率。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加快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的应用,集成推广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有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推广秸秆还田,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
(十四)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依靠科技,创新思路,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按照“控、替、精、统”的技术路径,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推行精准施药,实施病虫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继续在8个省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范围,在17个省(市)40个县(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生产基地开展试点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控和农药残留监控。
(十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按照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的要求,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力争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加强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突出重点区域,在西北、西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成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继续在10个省份建设10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突出重点技术,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抗旱品种、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突出重点工作,继续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配合财政、水利等部门抓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措施落实。
五、强化病虫防控,努力实现控灾保安全
(十六)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组织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的1030个区域站,对重大病虫的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常年重发区加密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结合植保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十七)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结合实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一喷三防”项目,在粮食生产主产区、重大病虫重发区,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装备的大型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应急防治,推进群防群治,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继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层次的病虫统防统治示范组织,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扩大影响。加强指导服务,搞好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病虫应急防治骨干队伍。
(十八)创新推进绿色防控。因地制宜集成一批适宜不同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绿色防控的技术骨干力量,保障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率先建设218个国家级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150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及28个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集成推广84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更大范围推广应用绿色防控。
(十九)有效推进科学用药。重点是做到“药、械、人”的协调统一,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因地制宜发展航空植保,提升病虫防治效率和效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为重点,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培训,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强化农科研教企协作,集成一批高效植保机械配套使用技术模式,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农药利用率。继续开展“百县万名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在10个省100个县(市、区)开展农药科学使用、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培训,培训用药主体1万名,辐射带动农民10万户。
(二十)全力阻截植物疫情扩散。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有效遏制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加强风险评估,搞好监测预警,强化检疫监管,及时防控处置,重点遏制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柑橘黄龙病、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搞好柑橘苗木、南繁制种的检疫专项检查,集中整治种苗未经检疫调运等突出问题。加强植物检疫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植物重大疫情防控技术联合攻关,落实重大植物疫情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提升疫情防控科学水平。
六、狠抓防灾减灾,全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二十一)加强灾情调度分析。密切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及时做好关键农时和重点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案,重点防范干旱、洪涝、“倒春寒”、早霜等灾害,及早制定应对方案,增强灾害应对的主动性。继续开展农情田间定点监测试点,进一步完善土壤墒情监测发布制度,加强灾害预测预判,提早发布预警信息,强化灾情调度,确保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到位。
(二十二)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关键环节、主要作物、重点区域,因地因时搞好农业防灾减灾。实施主动避灾,大力推广深松整地、水稻大棚育秧、玉米抗旱“坐水种”,小麦“一喷三防”等技术,做到防灾关口前移。完善农业防灾救灾资金补助政策,按照“先落实、后补助”的方式,组织受灾地区及时落实关键技术,有效应对突发灾害,减轻灾害损失。
(二十三)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农业部作物专家指导组和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在关键农时季节和灾害多发期,根据不同区域受灾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的科技抗灾技术方案,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主产区和重灾区开展分类指导,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积极推进农企合作,开展农业保险示范县创建,探索农业保险新途径。
七、加强法规建设,全力推进依法护农兴农
(二十四)推进立法进程。推动《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制定《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经营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等配套规章。加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起草,尽早列入立法计划。组织起草《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和《肥料管理条例》,加快立法进程。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进《粮食法》的起草和颁布实施。
(二十五)推进依法行政。遵循法律规定和职责规范,加强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监管。完善肥料登记管理制度,简化肥料登记程序,将肥料登记纳入农业部行政审批办公大厅。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农资销售高峰期,组织开展农药、肥料市场及生产企业专项抽查和执法检查活动,强化检打联动,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肥料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种植业系统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坚定的信心、攻坚的勇气、务实的作风,扎实抓好每一个环节,落实每一项措施,全力促进粮食和种植业稳定发展,为改革发展大局做出新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