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药性、个性,只需四点,带你一一了解白茶的脾性
茶性之辨——新白茶清凉
茶性,是喝茶养生的茶友最爱琢磨的物事。
但这也是茶友最容易被误导的认知,“新白茶寒凉”这顶谣言的帽子,便死死巴着新白茶不肯挪地。
新白茶果真寒凉么?当然不是,新白茶,是以清凉作为茶性的。
寒凉、清凉,一字之差,便是天差地别。
新白茶原本的清热降火、消炎止痛的清凉性子,传着传着,居然就这样变了模样,这等谣言,《闽小记》中的含糊记载是罪魁祸首之一。
“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这样“寒凉”的记载,成为了不少营销号谣传白茶性寒的得力助手,但纵观全文,这关于白毫银针的记载,不过是为了点出新白茶清凉的药性,而非寒凉。
这种清凉,使得新白茶成为了夏季消暑降噪的最好选择。
无论是天热上火,还是体燥引起的内火,一杯清凉解燥的新白茶,绝对是体内“火场”的最好“消防队”,清茶一杯,燥意即退。
这是源自茶氨酸的特殊功效,独属于新白茶的丰厚茶氨酸,是新白茶降噪褪火的物质基础。
特殊而丰厚的茶氨酸,能够加速体内的代谢,对人的神经有着舒缓的作用,还能保护神经细胞,更能帮助降低血压,这样一位清热下火的好帮手,是新白茶性清凉的成就者。
但新白茶缘何给茶友“寒凉”的错觉?盖因有些茶友胃部承受能力较差,或者血虚体寒,对茶多酚有所不耐受罢了!
新白茶,简单工艺和高品质的茶青,二者共同塑造的便是新白茶极其丰厚的内物质,这内物质不仅包括了鲜爽怡人的茶氨酸,也包括了微涩的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有益物质之一,在抗氧化和调血脂、抗病毒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功效,但有些茶友冲泡方式错误——坐杯、温水泡,会让白茶中的茶多酚过量析出到一杯白茶当中。
如此,再加上茶友的胃承受能力较弱,遇上这种过量的茶多酚,会对他们的胃部造成一定的刺激。
在他们的眼中,“喝新白茶后不舒服”=“新白茶性寒凉”,何等简单粗暴的对照公式,却给新白茶传出了这样洗不清的谣言。
茶性之辨中,新白茶何其无辜?
茶性之辨——老白茶温和
茶性,在某些茶友眼中,跟人性一样,江山虽改,秉性难移。
但茶,尤其是能够久存陈化的白茶,它内物质的陈化蜕变,必然也会推动着茶性的变化。
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一年后的转变可谓惊人,一份好白茶,丰厚的内物质转变亦是必然。
新白茶成茶不到一年,茶青和工艺保留的丰厚内物质正属活泼的时候,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也处于白茶一生中的巅峰状态,但这样的状态,却并非一成不变。
陈化的过程中,与氧气的缓慢交换,酶促物质的转化,这些都是推着老白茶向前发展的动力。
白茶是不杀青的,故而茶叶中的茶多酚并未固定,而是会随着时间转变波动,这也是老白茶茶性变化的具体原因之一。
茶叶中的茶多酚,开始与氧气交换进行着生化反应,一年年逐渐减少。
而新生的黄酮类物质接棒,孕育的络合物包裹着余下的咖啡碱和茶多酚,使得新茶中较为生猛刺激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也渐渐变得柔和温软。
年复一年的沉淀,是白茶从活泼到成熟的转变,也是从鲜爽到甘醇的转变。
茶性的变化,也改变了茶叶的冲泡方式。
新白茶适合盖碗冲泡,老白茶却能在盖碗冲泡的基础上,独享一份煮茶的乐趣。
秋冬微寒,煮茶暖身,春夏温暖,煮茶祛湿。
刚过立秋,夏热还未尽数散去,这时喝老白茶,并不能太过于随心所欲,有些体质较燥的茶友,或者是一些虚不受补的茶友,很容易在一杯温和的老茶中上火,于是夏季喝老白茶,便可以有适量的调整。
盖碗冲泡,可以稍稍减少投茶量;茶壶煮茶,可以用冲泡过的老白茶叶底沸煮,也可在在1-1.5g的投茶量下再做减法,毕竟喝茶可以养生,上火却是不美。
茶性之辨,也是白茶的茶性之变,老白茶的温和,可莫要记错了。
老白茶药性觉醒——时间和内质决定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随着老白茶的闻名,这句话,快被人念叨得头痛了。
但这属于老白茶的“药性”,却也常常面临着误解。
“老白茶似药,可以当药用!”“老白茶似药,是药三分毒啊!”
唉,当药性被误解成药,这世间万物,多得是可以被认成药的事物。
绿豆清热解暑,该是药?红枣温补,也能成为药?
老白茶的药性,该是锦上添花之美。它对身体的温养,是缓步而坚定的,但如果茶友把它当做救命之药,那未免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老白茶的特殊药性,是源自白茶叶片中的丰厚物质的共同作用。
优质茶青中所拥有的七百多种内含成分,大多数都有着对身体的良好功效。
茶氨酸消炎杀菌,清热降火,黄酮类物质提高毛细血管活性,“三抗三降”,茶多酚抗氧化,咖啡碱提神,这些有益物质,都有着防治疾病的妙用。
而正是白茶的简单工艺,才能将这些物质保留,留下“酶物质”这位转化的“火种”,帮助白茶一年年陈化转变,其中,黄酮类物质便是随着时间转化而出的“药性”基础。
“是药三分毒”这种概念安到老白茶身上,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源自中医理念,其中“毒”这个解释,并非指毒药,毒性,吃了便会中毒生病的“毒”,而是指偏性的意思。
在中医理念中,药物都有偏性,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早有提起,“面是偏温燥,有小毒,不可常吃“,“豆腐甘咸寒,有小毒,有人好吃豆腐中毒,医不能治”。
四气五味,辛酸甘苦咸,温热寒凉等,用药物的偏性来制约人体的偏性,这便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
故而“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概念本就不对,引用到有药性而非药的老白茶身上,老白茶不得鸣鼓喊冤?
老白茶的药性,是内质和工艺的共同馈赠,是良好储存的最好回馈,白茶之美,正是在于这时间流逝,茶叶却展示芳华的一刻。
白茶“小个性”——怕湿、怕杂味、怕光照
白茶占了花香四溢的香气,又占了越存越美的好处,自然是有属于自己的小小“个性”的。
它怕湿、怕杂味、也害怕光照。
听起来是不是一个矜贵的“豌豆公主”?可这种惧怕,全然是出于它的储存要求,并不是它的本意。
白茶极度干燥,在2018年的白茶国标当中,白茶的干度便被要求在8.5%以下,而要经得起储存的好白茶,制茶师傅更是不吝于将白茶保持在5%左右的干度。
唯有足够干燥,白茶才会免去变质的担忧。
空气中的水汽,是白茶的陈化之旅中潜伏的“反派”——水汽会打破白茶的干燥平衡,将过多的水汽引到白茶的叶片中,水珠析出,茶香随之消散,水汽闷热,茶叶内质也跟着流失。
好好的茶中仙子,便被水汽糟蹋得一干二净,霉变难免。
杂味,同样是白茶难以越过的一道坎。
白茶的吸附能力极强,空气中的杂味,在白茶并未好好储存的情况下,极度容易登堂入室,玷污白茶的一身清香,将原本的花香毫香草木鲜香尽数扭曲,放任杂味入侵,不仅浪费了好茶的品质,更是浪费了存茶的精力。
而光照之于白茶,便如同狼群之于绵羊。
从茶青开始,白茶便极端畏惧这猛烈的日光和长时间的光照,过于热烈的眼光,会破坏茶青中的叶绿素,会阻碍白茶的日光萎凋之旅,即使在存放的过程中,日光亦会对白茶的茶香和滋味造成影响。
储存的过程中越晒,白茶的品质就越是降低。
故而为了保护白茶,三层包装法和合理的存茶环境必不可少,这是保护白茶“小个性”的必要之选。
先将茶叶放在铝袋当中,再将铝袋放入塑料袋,每个袋子都需要扎紧,最后将茶叶放入五层瓦楞纸的纸箱,密封每一处隙缝。
选好一个通风干燥、避光的阴凉地方,纸箱隔墙离地置放,唯有做到如此,才能为白茶的陈化铺好康庄大道,帮助白茶的年年转变。
白茶“小个性”的背后,是对老白茶品质的要求,用三层包装守护它,用好的存茶环境安放它,才能在多年后,收获一份属于老白茶的感动。
白茶的“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茶多具药性,于是才知晓唯有内质丰盈的白茶,拥有着来日转化出药性的基础,更需要储存时多加小心,才能保持药性之美。
也唯有内质丰盈的白茶,新茶清凉,老茶温补,与内置单薄的白茶论茶性药性,都只是空中楼阁。
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而茶的脾性,指引着茶今后的路线。
摸透茶的脾性,才能有好茶如约而至。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哪些茶可以收藏 ?这些你要知道
脾虚用什么泡茶,一起来看看!
对肠道好的茶叶有哪些?喝好这4杯刮油茶,肠胃舒服又健康!
广西什么茶最有名 ?
01红茶和绿茶哪个档次高,红茶和绿茶的区别,红茶和绿茶能一起喝吗? 02喝什么茶降血压最好?推荐给大家5种降压茶 03可以寄茶叶到英国?龙井茶叶快递 04云南古树普洱茶有哪些特点? 05碧螺春的鉴别方法?(内附碧螺春等级Level) 06茶友解析:双桥毛尖 07碧螺春和炒青到底有什么关系? 08干眼症适合喝什么茶? 经常喝这两款茶有效的防治干眼症 09云南碧螺春茶 耐泡味更浓 10喝茶真能防癌?饭后不能立马喝茶?绿茶伤胃,红茶能养胃?一文全说清标签:
上一篇:如何挑选一杯好的茉莉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