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食品加工中的“次品”再利用

时间:2019-07-14 12:51:55来源:food栏目:质量管理 阅读:

“福喜”事件中,记者暗访发现了生产线上的“次品”被厂家送回生产线,再次加工利用。记者利用受访者之口,指控这些次品是“垃圾”,让观众群情激奋。福喜的生产确有诸多违规之处,对他们进行调查、追究、处罚,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但是,记者描述的“次品再用”,却并非违规。

在现代食品加工中,对于成品都有多项指标要求。有一些是微生物安全方面的,有一些是污染物含量方面的,还有一些是外观、形状、大小等等“物理方面”的。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这个产品就不合格了。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出厂销售而成为“次品”,而针对不同的不合格原因,厂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微生物超标的产品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处理之后再回收利用。虽然说只要进行充分加热,就可以杀死超标的微生物而让检测指标合格。但是,微生物检测本身只是一个信号——只有在正常的生产流程下,检测合格才表示产品是安全的。微生物检测超标之后把它们杀灭,并不能保证它们产生的毒素失去活性,所以这样的食品并能保证不安全,也就不允许“再利用”。在严格规范的企业中,甚至只要生产流程出现过异常,比如停电使得全程低温的生产线有一段时间温度超过了设定范围,那么出来的产品会直接当作不合格而处理掉,都不用去进行微生物检测,也更不会“回收利用”。福喜事件中,有“过期原料”和“被客户退回的原料”,这些原料就可能存在此类问题,因而再利用这样的原料就是不可接受的。

食品加工中不会产生污染物,也不会“加入”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只能是原料。所以,厂家一般是对原料进行污染物的控制。如果原料的某项污染物超标,那么这批原料也不能再使用。尽管用大量污染物远低于安全标准的原料来“稀释”它们,也能让成品的污染物含量“合格”。但这样的操作是不允许的。因为食品安全对污染物的追求是越低越好,允许一定的含量是权衡成本与风险之后“不得已的妥协”。超标原料带来的污染物是可以避免的,这样的风险即使不大也不该让消费者承担。这样的原料“利用”可以生产出“检测合格”的产品,但这违反了生产规范,也是要受到处罚的。比如允许烂果进入果汁生产、把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生奶混入大量合格牛奶中,尽管最后的成品能够“监测合格”,但也是不允许的。

那些物理特性方面的缺陷导致的次品,比如外形不规整、重量过大或者过小,就完全可以放回生产线重新来过。就像我们手擀面,如果有太粗、太细或者太短的,完全可以放回面团里,重新揉了再擀。福喜暗访中,记者报道的“在生产线上挑选次品”,只能是挑出这种外观或者大小不合格的次品,回收利用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安全指标方便的不合格,必须要专门的检测才能发现,根本不可能站在生产线上通过肉眼“挑选”出来。

还有一些是营养成分含量方面的次品也可以回收利用。比如一款饮料的蛋白含量应该是5%,按照法规实际含量至少要4%才能合格。如果原料品质或者进料流量出现异常,某批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只有3.9%,那么这批产品也是“次品”。但这样的次品并没有安全问题,如果厂家能够通过加入一些原料,或者把它加入生产线的某一步骤进行调整,使得蛋白含量以及其他指标都合格,那么这样的“次品再利用”也是可以的。

对于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下游客户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一批产品对某一客户是 “次品”,对另一个客户可能就完全合格。这在中间原料的生产中很常见。比如某种原料,客户A要求钙含量达到多少,而客户B并不控制钙含量。如果某批为A客户生产的产品的钙含量低而成为了次品,但是满足客户B对产品的所有要求,那么这批“次品”就可以作为合格品销售给客户B。

简而言之,在食品生产中,合格的产品都是一样的,不合格的产品却各有各的不合格。次品是否可以再利用,应该如何再利用,都应该在厂家的标准操作规程中。

编辑:foodnews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食品加工塑料制品,如何安全使用?

下一篇:普及食安知识专场・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的安全标准

相关推荐
  • 食品工厂FDA验厂的基本规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