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国内泡面销量回暖 无关消费降级

时间:2019-09-18 21:01:31来源:food栏目:食品常识 阅读:

原标题:国内泡面销量回暖 无关消费降级

仅依据某一品类食品销量的变动,得出消费升级或降级的结论,未免站不住脚。

据报道,在多年销量下滑之后,方便面正在重新获得中国人的喜爱。

2019年7月,里斯咨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共消费了1036亿份方便面,中国占到了38.85%,卖出约402.5亿份,排名全球第一。这是中国方便面市场经历多年黯淡后,首次重返400亿份销量大关。里斯咨询预计,2019年,中国方便面市场还将逐步回暖。

泡面销量,无关升级与降级

有人认为,泡面榨菜销量下滑曾是所谓“消费升级”的表征,那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又出现了消费降级的趋势呢?

我不这样认为。

不妨从恩格尔系数说起。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之间为温饱,40%-50%之间为小康,30%-40%之间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2018年,中国人赚得越来越多――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吃得却越来越“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再创新低。

这意味着,中国人花在食物上的钱并不多,食物不是中国人开支的大头。在上海,一个餐厅服务员工资大约在5000块左右,这通常包含了住宿和三餐。也就是说,哪怕对很多低工资人群而言,在食物上的支出比例也不会很高。故而,消费升级或降级的趋势,很难在食品上显示出来,更不可能造成某一品类食品,短期内的大幅度波动。

正因如此,我一贯不赞同在某种食物的变动上,得出所谓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的结论。就像网约车,其发展初期实行大规模的补贴,彼时很多平时坐公共交通的市民,薅了一把羊毛,后期补贴逐渐取消,又重新坐回公共交通。难道我们就能据此得出结论,网约车出现的时候,国人消费能力大增,后来国人消费能力又退回去了吗?

泡面销量回暖,或是因为外卖补贴少了

方便面行业的变化,或许跟外卖行业的变化紧密相关。

在外卖行业兴起之初,各大餐厅为了在外卖市场上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给出让利。而平台方面也需要培养消费者消费习惯。而以补贴降低价格吸引用户,就是个促进消费者接触新模式、新业态的好办法。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融资―上市”模式,对市场份额极端依赖,需要以用户数量、市场占有率在风投市场上获得融资。在通过几轮融资扩大规模后,只有行业头部玩家才能获得最终上市的机会,所以市场份额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平台才会拼命地争抢客户,而补贴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但是,中国的外卖行业逐渐走过了这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美团外卖”与“饿了么”为主的双寡头模式。前者在母公司上市之后,在关注“诗与远方”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现实的财务数字;后者在融入阿里之后,对市场份额数字的需求也必然会下降。

市场形成双寡头之后,会在价格上稳定下来。在市场中,寡头竞争对手之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他们不会剧烈挑战市场的竞争现状,更不会采取恶性价格竞争的策略。餐饮外卖的价格上升,也就成了必然。

在此过程中,原本因为价格便宜从方便面转向外卖的消费者,又会重新回到方便面。这里的“重新回到方便面”,并不是绝对的群体概念,而是个体消费者选择的比例问题。以前更多地选择了外卖,现在则可能更多地选择方便面。

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者在食品价格上的不敏感,与替代品之间的价格导致的选择改变并不矛盾。

替代品、竞品之间的价格竞争仍然是有效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宝马与奔驰之间的竞争,价格仍是有效的。

还应该看到的是,方便面市场的快速恢复,不仅仅是回复到原状,而是出现了高端化、特色化的特征。2015-2016年间,韩国高端进口方便面销量同比增长了134%。国内厂家也跟随了这一趋势,2016年,国内多家泡面企业陆续推出了多款新品。这些产品定价大部分在5元以上。

综上所述,中国方便面市场的回暖,无关升级,更无关降级,只是消费者的个体选择而已。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我国猪肉自给率目标保持在95% 节假日期间保供稳价

下一篇:中秋月饼也玩消费升级

相关推荐
  • 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应谨防保健食品消费陷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