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一梯队分化,谁能成为代表新增长的新质生产力?
进入2024年,冷链全国网,正在分化。
连锁零售、万店餐饮、直播电商、跨境贸易……当下消费领域的热词不断涌现。正如电商与快递组成一对增长搭子,零售餐饮等商流端新变化下,冷链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数智化趋势,势不可挡。
事实上,行业在商流的变迁中迭代,过去为人熟知的是顺丰冷链、京东冷链等服务C端为主的冷链企业,近年来类似瑞云冷链、华鼎冷链、万纬、普冷等一批具备运营基因、平台基因,甚至地产基因的B端玩家正在快速崛起。
在冷链市场玩家呈现小散的格局中,一批率先改变供应链生产关系、提升链条协同效率、降低全链成本的企业正在成为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如今冷链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以网络化、数智化、国际化为标签快速跑出头领头羊。
在这个城头变幻的环境下,冷链全国网的风会怎么吹?
5000亿冷链市场,跑出新巨头
过去几年,冷链行业的增长驱动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生鲜电商崛起、消费升级趋势、连锁餐饮扩张和新零售行业发展。这些因素刺激着冷链渗透率的提升,推动行业保持双位数增长。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冷链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元。
而如果要将这5000亿元再细分,这一市场规模里,关于运的部分大概3200多亿元,其中冷链零担大概有800+亿元规模,冷链整车有2300+亿元规模。
过去,由于这一市场货源端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征,使得冷链物流企业也呈现着小、散的特点,而随着电商、零售、餐饮、商超、菜场等场景的迭代扩张,冷链业务开始变得更有想象力。
因此,过去几年,不仅以顺丰、京东为代表的2C快递在增长,平台型、2B供应链型的冷链企业也开始快速长大成为冷链行业的中坚力量。
1.平台型。
近几年,瑞云冷链冷运宝、运满满冷运、货拉拉等平台企业纷纷入局。
一方面是传统普货领域的平台型企业跨界入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典型代表就是运满满冷运从满帮平台切分出来独立运营,并在2022、2023年相继完成了一轮融资,货拉拉则是在去年宣布进军冷链市场。平台型企业入局更多是遵循原有商业模式的业务惯性,比如在进入冷链市场之前,满帮、货拉拉也在相互渗透城际整车、同城货运甚至是即时配送等相邻业务场景,试图复制成功。
另一方面是冷链行业老板创业寻找数字化的机会,典型代表就是瑞云冷链冷运宝,以郑瑞祥为代表的创始团队有着鲜易供应链、京东冷链等冷链物流行业数十年的行业经历,意识到冷链行业进入通过“整合+技术”手段快速放大行业与商业价值的时间节点。
2.To C快递型。
To C快递业务的发展一直以来与生鲜电商行业强绑定,其业务逻辑基本是“快递+冷媒”。
随着生鲜电商经历过“传统生鲜电商——新零售——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的迭代,生鲜电商的物流模型也开始从过去的“中心仓发全国——前置仓+即时配送——To B仓配”的模式转变,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快递业务正在被 To B仓配、即使配送等场景分流。
可以看到,在中物联冷链委过去几年发布的冷链百强榜中,服务于B端的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崛起,目前顺丰冷运及医药业务规模为103亿元,京东冷链已经不单独披露冷链业务规模,仅披露仓库规模,其运营着100个冷链仓库,约50万平方米,中通冷链在前几年的试错后逐渐摸索“快递+云仓+零担”的业务模式。
3.To B供应链型。
在一系列商流变革、模式创新、行业整合的动作下,2B供应链模型下的冷链业务规模正在放大。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类似山姆、Costco这样的商超扩张,以及海底捞、蜜雪冰城、瑞幸咖啡这样的连锁餐饮以及万店品牌,出于供应链成本、链条优化、管理难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始催化着冷链物流企业突破区域性的束缚,To B供应链型的冷链企业开始具备履约优势。
多重因素驱动下,冷链行业格局大变,网络型、规模型、供应链型的冷链新巨头企业呼之欲出。
新趋势驱动,业务多元化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
今年夏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盯上了冰杯,所谓不是瑞幸、奶茶喝不起,而是冰杯更具性价比。那么,一个农夫山泉的冰杯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怎样的供应链模式才能成本可控、链条高效?
冰杯的冷链流程是“原产地——城市仓——餐饮门店/连锁商超、便利店”,这个过程中食用冰全程零下18°至25°,商品的干线有整车,中间有仓储,末端有仓配。
也就是说,随着这类KA客户的渠道扩张、区域扩张,单纯的低价内卷解决不了客户破局的难题,冷链物流企业首先要意识到的趋势就是产品的多元化。
产品多元化的背后依然要看到市场的几个变化:
1.供应链数智化。
数智化是当前整个商业世界共同的命题,无论是商流端、流通端,还是物流端,大家都意识到整个链条中单个环节的效率在过去多年达到了极致,如果要进一步降本增效,核心是通过供应链的数智化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让上下游能够高效链接,从而解决客户诉求的高质量与物流企业苦于低运价之间的矛盾。
2.订单碎片化。
从订单的维度再来拆分,商流变革中,流通渠道多元化、扁平化、订单碎片化的趋势明显。这就推动了整车零担化、零担小票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消费场景上,“移动互联网+零售、餐饮”模式衍生出更加多样、全渠道的流通模式和消费场景,供应链的变迁,预示着冷链运输模式需要转型升级。
3.仓运配融合,仓配一体。
商流变革带来订单碎片化的同时,对于冷链物流产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
以瑞云冷链服务的某食品品牌为例,其线上销售渠道广泛覆盖了B2C电商、内容电商和社交电商,接入了抖音、多点、饿了么、小红书等O2O渠道和社交电商;在线下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头部超市进行合作。
拆开其冷链供应链来看,从工厂到城市仓、从城市仓到电商分仓、KA仓、城市分仓等场景,更多是冷链整车的需求,而应对不同的销售渠道出于成本最优的考虑和统仓共配,B端有城配,C端有快递。
在瑞云冷链服务的过程中,其“整车+零担+末端城配”等复合的业务模型,有效解决客户仓运配融合、仓配一体的需求,帮助客户运输成本整体下降10%以上。
根据最新业务数据显示,瑞云冷链KA直客目前占比超8成,在业务多元化的策略下,其零担单月货量连续3年实现100%增长。
从瑞云冷链成立四年以来的布局节奏来看,2021年在15个省战区直营网络,2022年启动地县加盟战略,2023年零担网络平台升级,2024年启动国际化战略。
这个过程中,瑞云冷链搭建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冷链网络,包括10个直营大区、15个独立战区、60+合伙人、500+加盟商;搭建了一个冷链行业头部的承运平台,链接着接近12万货主、18万司机;把数智化技术沉淀为多元化产品,形成了串联客户下单、定价、匹配、履约、结算、开票的供应链闭环。
而随着其在今年启动国际化战略,新趋势发生的背景下,瑞云冷链正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护城河。
战略升级,打造冷链新质生产力
过去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内卷,摆在冷链物流企业面前的核心难题是如何破局出新?而那些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找到盈利密码的企业,正在以提质、提效、降本为标签,成为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
上一个时代,创业的逻辑是“大”,而如今的环境更强调“精”。
尤其是在商流端大变革的背景下,野蛮式的增长早成为过去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便是通过供应链生产关系的变革、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可塑性等,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创造价值。
从这个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有几个关键的看点:
1.网络化。
互联网时代的起网,更多是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求大,而当前的资本环境、营商环境给创业者的容错空间更小,这也就意味着起网要更讲究策略。
我们看到顺丰、京东通过自建、收购的方式直营起网,通达系则是加盟的业务模式,零担行业还有整合的业务模式,瑞云冷链则是集合了几种业务模式,形成“直营+合伙+加盟”的的组织模式,轻重结合、链接整合、多网联动,打造低成本高质量全覆盖的全国网。
如今,瑞云冷链在链接冷链整车网络、零担网络、专线企业、区域配送企业的同时,也于近日启动瑞云仓战略,与江苏极地熊冷链、天津奥特冷链、四川榕川供应链、山东大鹏物流等区域领头羊战略签约,最终形成“零担网络+云仓网络”一体的全国化服务能力,应对客户更为复杂的需求。
2.数智化。
以往,冷链物流的供应链模式是相对割裂的,仓储、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在层层转包之下,形成信息孤岛,协同效率差、过程不透明、环节成本高、管理不可控。
数智化的核心便是冷链物流企业要参与到货主的数智化转型中去,通过数智化将冷链企业与货主企业的业务模式打通,实现端到端的运输全流程在线化和透明化。
瑞云冷链通过打造“冷运宝+星空系统”的系统组合方案,承载瑞云“交易+交付”一体化的服务,以数智化重构传统冷链物流业务模式,实现了全流程在线化和透明化,助力客户链条可视、成本可降、管理可控。
3.国际化。
检验新质生产力商业模式可塑性的标准,便是在新市场是否具备复制性。
尤其是随着当前国内冷链物流行业陷入极致内卷,出海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解决增长焦虑的关键战略。事实上,冷链行业天然有着国际贸易的基因,加上连锁餐饮、食品品牌等商业客户陆续跟进出海战略,冷链物流企业同样需要形成“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
基于此,瑞云冷链在今年启动国际化战略,率先在港澳、东南亚进行业务布局,未来将逐渐形成从跨境冷链、海外本土冷链,到跨境生鲜供应链的业务迭代。
从冷链物流企业的战略演变中可以看到,冷链行业的一梯队已然开始分化,企业战略的不同背后,可能源自模式惯性、企业基因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等多种因素。
整合的风吹到了冷链行业,巨头觉醒,未来已来。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