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

深度分析:进口冷链防控躺平了吗?进口产品到底能不能吃?

时间:2023-01-11 22:51:35来源:food栏目:冷链新闻 阅读:

 

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具体措施还包括:不再对入境货物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有的朋友有些疑问:

2020年为什么要对进口冷链采取疫情防控措施?

现在为什么又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调整以后会不会出问题?

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性怎么样?

那我们就来捋一捋。

一、新冠疫情暴发,冷链是怎么变成焦点的?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暴发疫情,由于从一块切三文鱼的案板上查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所以进口三文鱼被认定为此次疫情的源头。

疫情防控专家进一步指出:进口冷链产品可能传播疫情源。自此,从进口水产品,到进口肉类,再到水果等,进口冷链食品站到了风口浪尖。

为了防范进口冷链传播病毒的风险,国家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监测。2020年7月,从进口白虾中检出病毒核酸阳性,为此暂停了相关境外工厂产品输华。

2020年10月,青岛从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分离到活病毒。

2020年冬天,专家说,北方冬天寒冷,常温下的物品也相当于冷链物品,也有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

2020年底到2021年,由于先后从奶枣等常温食品甚至是进口汽车配件、笔记本电脑等非食品上检出新冠核酸阳性。随后对进口非冷链物品也开始消毒、检测核酸。

二、进口冷链最怕什么?

进口冷链行业最紧张的时候,是2020年下半年。

其实,官方一直在努力做到客观、谨慎发布有关信息。即便是在青岛首次发现活病毒的时候,中国疾控中心表示:

——“病毒污染的物品上特定条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的风险极低。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鉴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权威、专业的媒体基本上也还是谨慎、客观、完整地传播官方信息。但有些地方媒体、自媒体就不一样了。再加上某些专家过于强调“进口冷链产品存在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却不讲“风险比较低”,在各类媒体的传播下,给进口冷链产品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

谈冷色变!

——各类媒体文章、视频后面的评论区质疑声一片。有的说进口货问题很大;甚至有人喊“能不能全部停止进口?”“不吃进口货行不行?!”

——消费者去超市、餐厅,一看到冷柜里面标签上写着“进口”,就想起媒体上专家的话,不敢买了;

——虽然在证照齐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商家可以经营进口冷链产品,但消费者普遍有顾虑,所以一些超市、餐厅干脆就不售卖了,嫌麻烦。有段时间,不管是烧烤店的鳕鱼、鲽鱼、鱿鱼,还是日料店的三文鱼等刺身,还是快餐店的巴沙鱼,食客指着菜单上的图片要下单,却被告知“没有”“最近没进货”。

进口冷链最怕广大消费者过于担心

对冷链的防疫政策持续一段时间后,业界普遍认为:要说疫情对冷链行业的影响,如果分供应端(国外)、中间段(进口、物流)、消费端来看的话,其实影响最大的是消费端。因为:

——国外供应端:货源充足,中国政府管的也很严,能够进来的产品,肯定是没问题的;

——中间段:虽然比以前要慢一点,但后来也习惯了;虽然有些费用,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总有人买单;

——消费端:虽然,疫情对所有餐饮消费都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非进口冷链产品莫属。消费端是带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的“火车头”、牛鼻子,如果没有消费,一切都空谈。

消费者谈“冷链”色变,引起了业界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一些行业媒体大声疾呼:与“人传人”相比,冷链“物传人”风险较低;不要夸大冷链风险!

2020年12月,有多位院士、专家表示:采购、食用进口冷链食品感染新冠风险非常低。

但是,不管行业业者怎么呼吁、专家怎么澄清,在全国上下严密防控疫情的形势下,消费者脑子里一旦形成“冷链传播病毒”的印象,就很难改变了。

三、不进口冷链产品行吗?

有人要问:不进口不行吗?为什么非要进口?

如果暂停冷链进口:

第一,无数从业者不干据估计,直接从事进口冷链产品的人员达到了数百万的量级。如果再算上与冷链产品相关的行业人员,这个数字将是千万级。这么多人的生计,说没就没了,行吗?

第二,消费者不干肉类、水产品这些几乎每天都要吃的食品,需求量巨大,而光靠国内产品是不够、甚至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牛羊肉。别看很多人动辄“别进口了”,但真要买不到肉了,或者肉涨价了,他们又会抱怨。水产品也是一样,中国近海水产品资源非常有限、根本不够吃;淡水养殖资源也有天花板。不进口,吃什么?

第三,国家不干从国家层面来看,像2019年非洲猪瘟引发猪肉大涨价这种情况,如果不是扩大进口猪肉满足国内需求、任由猪价飙升的话,是要出问题的。如果进口行业发生大规模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的问题,同样会影响社会稳定的。

第四,全世界不干所有冷链食品,全世界都在贸易,中国作为WTO成员和负责任的大国,怎么能中断或随意限制贸易呢?

所以,现实就是:肉类、水产、水果等冷链产品,不进口绝对不行。

四、为什么说消毒核酸救了冷链?

一方面,进口冷链产品“有风险”(有的人认为风险还很高);另一方面,进口冷链又不能停。

怎么办?只能用行动说话、用事实说话!

什么行动?消费者不是怕传播病毒吗?那就检测有没有病毒!全面消毒!

2020年11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由海关、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地方政府等按照职责分工,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

在哪里检测、消毒?在所能触及的最前线——口岸:海运货物上岸的码头、陆路口岸入境的第一场所、空运货物的落地之后。

还不放心?从源头抓起!中国海关要求境外所有对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工厂:必须严防输华食品及其包装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各个环节受到新冠病毒的污染!

只有这一句话吗?No!境外工厂必须遵守: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食品企业防疫指南;

——中国政府制定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只是对工厂提要求吗?不是!中国政府要求出口国的官方监管部门切实担负起责任: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监管指南;

——督促本国输华食品企业落实上述要求。

只是说说而已吗?不是!为督促和保障上述措施落实到位,中国海关对工厂进行密集的“扫描仪式”“探照灯式”检查。

疫情期间,不能出国,怎么检查?海关通过远程视频检查系统,对出口国家的主管部门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远程的视频检查。

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10月,约一年的时间内,海关视频检查了400多家境外冷链食品生产企业,与出口国召开了500多次视频会议。什么概念?一年250个工作日,那就是说平均每个工作日检查了1.6家境外企业、跟国外开了2次会。

检查之后呢?在同一时间段内,海关暂停了154家境外冷链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还有800多家企业,由境外官方主管部门主动取消其对华出口资格。

还是担心?不知道国内市场上的进口货从哪儿来的?对国内市场全面加强监管!

为了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对进口冷链产品的消毒、检测、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市场监管部门做了几件事:

一是要求所有这些产品都通过集中监管仓库专门管理,在快速排查检出阳性事件、切断潜在疫情传播渠道、提升问题冻品应急处置效率、节约处置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确保可追溯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与32个省级平台对接,构建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共同组成的三级架构,实现进口冷链食品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把所有产品信息全部上传到追溯系统上,这样消费者在商场、超市扫码就能知道产品是否经过官方监管。

两年多的冷链防控,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

先说付出了多少:

——监管成本:监管部门的经费、设施、设备、材料;监管人员的辛劳(一线人员常态化封闭运行,顶着高温一身大白、有家不能回...)

——行业成本:包括消杀、物流、人工等直接成本,以及效率、资金占用、销售下降等间接成本,市场大幅萎缩带来的损失。

——“信誉”成本:进口冷链产品安全性受到质疑、“信誉”深度受损。这种“后遗症”还将影响将来的消费复苏。

客观来讲,对于这些成本,冷链行业普遍颇有微词。

有冷链行业的朋友认为,不能只算“小账”(短期的账、局部的账),还要算“大帐”(长期的账、全局的账)。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什么大话、大道理、“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道理,因为我们也要看看:

得到了多少:

——落实了疫情防控重任尽一切可能防住了可能的病毒传播风险。实施全面预防性消毒以来,未从进口冷链产品中检出活病毒。对所有检出阳性的产品进行了妥善处理,消除了风险隐患。毫无疑问,从国家、社会、人民的高度看,这是最大的收益。

——避免了进口供应链的断裂:如果不对整个供应链采取防范措施,谁能保证整个进口冷链的供应链不断裂?2021年全国进口肉类、水产品共1301万吨,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22%。这些数字非常明确地证明:在冷链疫情防控期间,供应链非但没有断裂,而且进口量还有不小的增长。

——提升了消费者信心在“冷链风险论”铺天盖地的形势下,如果任由消费者心中的疑团加剧发酵,如果不采取全面、果断的预防性措施,不消毒、不做检测,谁还能对进口冷链放心?谁还会吃进口冷链食品?

就像餐厅厨师展示厨艺,就算他的手再干净,当着食客的面,再洗一次手,肯定就会让食客更放心嘛!

2021年进口了这么多的冷链产品,哪儿去了?肯定是吃了嘛。这充分说明消费者的信心又回来了!

五、为什么国外对冷链不设防?

有人问:为什么国外很少有国家对冷链产品采取消毒、核酸措施?

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就像几乎所有国家都早早躺平,但中国一直坚持动态清零一样。

正因为外国早早放弃了对疫情的控制,导致疫情全球蔓延、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人防”都防不胜防,就更顾不上“物防”了。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冷链防疫的事情。

但中国一直对疫情“零容忍”、实施动态清零。因此,哪怕是冷链“物传人”的可能性比“人传人”更低,也要防控冷链的风险。

实际上,除了中国大陆,还有老挝、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地区)采取冷链防控措施。

六、现在为什么要调整冷链防控政策?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2年多以来,病毒从阿尔法、德尔塔,到奥密克戎不断变异。病毒的传染性升高,但致病性大大减弱。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主要包括:缩短密接者集中隔离时间、取消高风险岗位人员集中隔离、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放宽入境人员阴性判定标准、缩短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主要措施包括:取消临时封控、一般不查核酸、不查健康宝、以居家隔离为主。

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方案指出,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因此,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其实,在宣布“乙类乙管”之前,行业内就议论纷纷:人的核酸都不检了,货物还有必要检吗?何况“物传人”的风险本来就低于“人传人”。

12月28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有关事项的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和非冷链物品口岸环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监测检测等措施

脉络非常清楚了:因为疫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调整了防控政策;不只是调整“人防”的政策,同时也调整了“物防”的政策。

七、如果再不调整,会有什么问题?

我们来反问几个问题:

第一,“人传人”的风险要高于“物传人”。现在国家已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也就是说对新冠病毒“人传人”的防控已经大大优化调整了,一般情况下人的核酸检测都不做了。那么物品的核酸还有必要做吗?“物传人”防控是否也要调整?

第二,国内生产的冷链产品,除了肉类、海鲜以外,还有饺子、汤圆、预制菜等速冻食品。现在国内的新冠感染者那么多,这些国内速冻食品在生产、运输、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会接触新冠感染者。国产冷链要不要防?这些国内冷链产品我们吃不吃?

第三,我国的法定传染病中,有2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6种乙类传染病;11类丙类传染病。除了新冠感染,乙类传染病还有这么多种;其中,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是呼吸道传染病。对于新冠,2020年被确定为“乙类甲管”以后,对其实施了更加严密的防控。但其实,不管是2020年前,还是2020年后,还是在今后,对于所有传染病,我国都按照国家法律对入境人员和货物进行检疫。那么对于其他乙类传染病,我们还需要过于担心吗?

第四,如前文所说,对进口冷链的防疫措施是有成本的,成本还不低。在风险已经大为降低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花大成本,有必要吗?

第五,对于进口冷链行业企业来说,以前虽然付出很多,但是为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疫情防控大大优化了,如果还要对冷链继续采取过去的措施,企业怎么想?

八、进口冷链防控躺平了吗?

可能有人有疑问:以后对进口冷链就不管了吗?躺平了吗?

绝对没有躺平。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有关事项的公告》宣布:“取消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和非冷链物品口岸环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监测检测等措施。”

请注意:这里只是取消了“口岸环节”的措施上文提到,海关还对境外的企业进行源头管控,包括要求企业落实防疫措施、对企业进行视频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采取预防性措施等等。

所以,针对进口冷链的预防性措施并没有全部取消。不是不管,而是更精准地管控

——抓住牛鼻子、源头,即境外企业;

——根据境外的风险状况(包括疫情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这和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是进一步优化而不是彻底放开、躺平,是一个道理。

多说两句。中国在过去2年的疫情防控中,大大提高了传染病防控的能力,如大数据、流调、网格化、健康码、场所码、行程卡等。

最好不要问这样的问题:“现在不是不扫码了吗?健康码还有什么用?”这样显得不太专业。就算新冠疫情不需要健康码了,以后如果发生别的疫情需不需要?别忘了,生物安全是今后我们必将持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同样的道理,在对冷链防控的过程中,中国对食品的监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过去2年中,中国一方面要全力开展进口冷链防疫,另一方面花大力气提升监管能力。举几个例子:

——海关对境外生产企业全部实施注册。所有进口食品必须先企业注册,才能对中国出口。全世界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品种向中国出口,要做到所有企业都注册,这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海关视频检查体系。不光是检查国外的冷链产品企业,还可以检查其他任何食品企业,以及官方设施(如实验室)——只要有需要。

——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市场监管部门把进入国内市场的所有进口冷链食品纳入全国统一的追溯系统,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这也是巨大的工程。平台的建成,对于提升进口冷链食品的可追溯性、安全性意义重大。即便是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这个追溯平台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除了疫情防控外,这个平台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副作用”:防范非法进口的冷链产品进入市场。就好比车站、宾馆查旅客身份证一样,可以查出或者限制身份可疑的人。另外,对于冷链产品之外的其他重要产品,将来一旦有需要,追溯平台同样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九、谁比较担心进口冷链?

有的朋友过于担心进口冷链安全性。可能有几种情形:

——不了解冷链防控风险高低,过于担心物传人

对于这些朋友,几点建议:一是不要偏信个别专家、部分媒体的意见,特别是2020年过分强调“进口冷链危险性”的意见;二是更全面了解有关基本事实,比如:“物传人”的风险明显低于“人传人”;物品表面检测出病毒核酸阳性,只能说明曾被病毒污染,但绝对不能说明一定存在活病毒;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因为吃冷链食品而感染新冠。

其实,疫情2年多以来,直到2022年12月这波感染之前,我们从超市买菜回来、收了快递外卖,不也没有发生什么问题吗?如果担心的话,喷点酒精、通通风,之后不还是该用用吗?现在到了冬天,用专家的话来讲,“北方都是冷链”,而现在感染者那么多,谁还会担心收快递、外卖呢?

——不了解进口产品朋友。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限于篇幅,先提几个基本的问题吧。

问题一:为什么进口食品的安全有保证?

问题二:一块肉、一条鱼,想要来到中国,需要经过多少道审查、检验?

问题三:为什么有的进口肉类很贵,有的又比较便宜?

——别有用意的人。

有些人,明知道进口冷链产品传播病毒的风险较低,明知道进口食品的安全性没问题,但就是要夸大风险、喊“不安全”。这实际上不是“担心”了,而是故意带节奏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背后无非是利益二字。进口冷链产品动了谁的奶酪?而现在优化进口冷链防疫措施,又动了谁的奶酪?

* * *

专业的朋友、理性的朋友,既能理解2020年进口冷链的防控措施,更能理解、欢迎现在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因为,以前采取措施是为了防控疫情、保障消费安全、保护供应链;现在调整是在新的形势下科学的、合理的、必要的调整。

时间会证明一切。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

上一篇:辽宁省调整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

下一篇:罗勇:探索《“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下的新机遇

相关推荐
  • 聚焦年轻群体的“兴趣消费” 茉酸奶推出《
  • 新疆喀什至深圳冷链专列启运 特色水果“走
  • 餐饮冷链的特点有哪些?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
  • 静宁县威戎新区乡村振兴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
  • 深圳冷库出租公司有哪些?深圳冷库仓库出租信
  • 江苏银宝集团举行冷链物流仓储项目专家评审
  • 2023冷库论坛:绿色节能成趋势,冷仓布局正回归
  • 投资15亿元 麻阳智慧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