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江苏蒋堡村:“老办法”新实践 “老曲艺”唱新篇
蒋堡村是一座依河而建的小村庄,距离泰州市区20公里,从区位条件看,属于城市的“神经末梢”。二十多年前,这里“晴天尘土扬、雨天烂泥浆”,道路不平、水网黑臭,村子也因为穷困被人戏称为“酸粥村”。而今,这里“水清岸绿树成行,晚上散步亮堂堂。远望家家住洋房,近看户户达小康。”
多年来,蒋堡村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全村面貌。淳朴的民风和文明的乡风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蒋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党建“聚合力”,能人带头促发展
不同于苏南地区许多全国闻名的乡村,地处苏中腹地的蒋堡村给人第一个感觉有点返璞归真。这里没有成排的别墅,壮观的村办工厂,也没有设计感极强的新建筑、新公园。相反,干净整洁的道路中间,一棵老树撑起一片阴凉,朴实无华的农房前后,芋头叶、花生苗、玉米秆组成了漂亮又“美味”的绿化景观。
“我们村位置相对偏一点,不利于发展大工业,村里的年轻人也大多在外打工,这样的基础条件,倒逼我们从自身内部找出路。”蒋堡村党总支书记蒋凤寿说。今年65岁的他,从2001年起就一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一职,二十年来见证了蒋堡村的巨变。
当时大蒋村和困难户多、矛盾纠纷多、群众上访多、农民收入少的小蒋村合并,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两村人的劲就难以拧到一块。“那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把原本涣散的党组织凝聚起来,把100多个党员思想凝聚起来,然后再以一带十,辐射带动村民。”蒋凤寿说。
上手就“啃”硬骨头。小蒋村有一农户因宅基地问题连年上访,闹得四邻不安。蒋凤寿亲自带领村干部们冒着酷暑多次登门拜访,真情实意为前任村干部工作中的失误赔礼道歉,绞尽脑汁为该农户出谋划策。最终感动了对方,将问题有效解决。
随着老大难问题一一得解,新一届村干部们慢慢赢得了村民们的支持。为了进一步拉近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蒋堡村要求村干部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与群众接触一小时,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农村里本来就是熟人社会,党员干部们多去走动走动,就能发现很多处在萌芽之中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蒋堡村村民蒋春堂说。
除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蒋堡村也积极挖掘党员能人,依靠发展解决问题。党员蒋文清原本在浙江开办兔毛公司。为了请这位能人回乡创业,蒋堡村干部们承诺相关手续村里包办,如果遇到村民阻拦帮忙协调解决。当蒋文清面临没钱验资的情况时,蒋凤寿连借条也没要,借钱帮其过关,终于一解蒋文清的顾虑。如今他的公司一年营收超千万元,前年还追加投资300多万元兴办新企业,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平台。
除了发展工业,蒋堡村也加快土地流转,培养种粮大户,让能者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农场主蒋建林流转土地450亩,净收入达20万元,农户获取土地租金36万多元。
党建引领、能人带头,蒋堡村步入发展快车道。村里现有企业13家,2019年全村农林牧渔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64.9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58元,超过泰州全市平均水平。
在蒋堡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小块菜园
——创新“老办法”,共建美丽新农村
华康河是围绕蒋堡村的“护村河”,村民们曾对它又爱又恨。华康河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由于缺乏管理,曾经岸边满是杂草、垃圾,河水又脏又臭。如今,这些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回,每天都有人定时定点清洁,臭河浜变成了绿色走廊,有的村民还在自家院子里修建起观赏河景的亭子。“村里的环卫工作,不少都是村民出力出资解决的,这离不开村里实施的‘工分制’。”村民蒋建生说。
“挣工分”,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老办法,在蒋堡村有了新的实践。“全村2800号人,一半以上在外务工,留下来的主要是妇孺和老人。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又都想改善居住条件,那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蒋凤寿说。
蒋堡村规定,需要村民筹资筹劳的事项,经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按照田、人、劳力“三三制”换算成工分,由村民通过“挣工分”或“捐工分”方式进行建设。“虽然每个工日只有20元,但农户出工无非是清洁庄台和清除路边杂草之类的轻便活。妇女老人说说笑笑间就能完成。所以,无论出钱或是得钱的,皆认为是为村庄美化而出力。”蒋凤寿说。
2019年,“工分制”管理为村里节省了二十几万元支出,而这些费用最后还是用在村民身上。如一年两季的群众耕田,其机耕费都是集体结算,每亩可以为村民节省100元左右的成本。
除了创新“老办法”调动村民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蒋堡村也探索用制度化手段,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该村建立起村民议事小组、村民智囊团、乡贤理事会等议事组织,确保重大事项决策公平公正公开。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在每个组都设立网格员,及时发现问题,对一些影响较大的问题则通过群辩、群议、群审的办法共同化解。
群策群力令“小问题不出组,大问题不出村”,更符合村民意愿的决策,也让蒋堡村的村容村貌为之一变。如今,全村21条河道已基本建成生态护坡,绿化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村里一些“边角地”也被装点一新,成为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花园。
蒋堡村华康河,修整过的河岸焕然一新
——发扬“老曲艺”,唱出文明新风尚
在蒋堡村农民文化广场,只要不下大雨,每个晚上都是灯火通明。不少村民们会聚到一起,练习当地一种传统曲艺——鼓儿书。泰兴鼓儿书是流传于苏中地区的民间曲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泰兴市民间文化研究会历经7年考证,认定地处东北角的元竹镇蒋堡村为泰兴鼓儿书发源地。
一锣一鼓,简单地打节奏,就敲出人间百态;一说一唱,一张嘴就道出社会风情。“在过去,听鼓儿书是村里的大事,一有表演,大家都争相来看。如今村里请了师傅每周来教,大家也都很积极地在学。”蒋春堂说着就亮了一嗓子,“提到文明蒋堡村,到处景色真喜人。为了更上一层楼,听我唱段《劝世文》。”
这是蒋堡村村民最新创作的一段说唱,其中有一段歌词是“全村老少爷儿们,村庄美化靠我们”,唱的恰恰是村里近段时间遇到的一件事。
“最近村里有一户居民乱丢垃圾,村干部要是为此上门去劝,对方面子也挂不住。鼓儿书在我们村接受度很高,我们把一些劝解通过鼓儿书的‘老载体’唱出来,寓教于乐,效果更好。”蒋凤寿说。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鼓儿书成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一个载体。作为鼓儿书的发源地,蒋堡村还在2019年组织开展“蒋堡鼓儿书”文化旅游节,将老传统打造为新地标。
图为蒋堡村一景
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蒋堡村正在下一盘大棋。“新农村要想‘后继有人’,关键需要提升农村的吸引力。”蒋凤寿说。蒋堡村的村民们正在考虑将本村的温泉资源开发利用,以“蒋堡鼓儿书”特色文化旅游为依托,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全域旅游景点,辅之以新鲜水果、蔬菜采摘等农耕旅游项目,不断提振村庄建设整体品味,推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附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