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浙江下姜村:绿色发展引领乡风文明 谱写“绿富美”蝶变新韵

时间:2020-09-20 20:16:04来源:food栏目:农业 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入选。下姜村处于当地西南山区,路远地偏,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多年来,当地在以绿色发展为牵引谋新求变的同时,积极构建乡风文明生态,将流传六百余年的村规民约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把环保、文化传承等文明理念活化融入村民文化生活中,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处处洋溢着新乡土文化的时代气息。2019年,下姜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5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40元,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还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谱写出从“脏乱差”向“绿富美”蝶变的文明新韵。

一、村规民约与时俱进,构建乡风文明生态

家规家训、村规民约,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的重要抓手。早在六百余年前,下姜村就有《姜氏家规十六条》《姜氏太公家教》《杨氏家规二十条》和《伊氏家规十条》等家训家规,对平时生活、乡风民俗都有明确规定,包含忠孝仁义等诸多方面。翻开《姜氏宗谱》第2本第50页,“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孙,睦家族”等“48字祖训”,成为几代下姜村人共同铭记与恪守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下姜村将优良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将“48字祖训”等几代老家训家规剖析传承、取其精华、归纳总结出“老一辈记得住、年轻人能接受”的新版村规民约。以文明的内涵凝聚村民共识、提升自豪感,构建出乡风文明推广传承的良好生态。

“遵纪守法,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应该及时制止”“诚实守信,明码标价,不欺客不宰客”……如今的下姜村,村规民约被简化为10条简单易懂、容易诵读的约定,内容涵盖村风民俗、环境卫生、和谐邻里、社会治安等多方面。“文明有礼,见面主动问好”“孝敬老人,赡养费不得低于全村平均水平”等多条内容,更是直接传承于“48字祖训”,又与时俱进地扩充了符合新时代的具体要求。

为了让村规民约更“接地气”,既能符合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而又能“入眼、入脑、入心”,当地还通过图文并茂的“漫画体”形式把10条村规民约画上了墙,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都觉得“时尚、好看又好记”。此外,下姜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签订守约承诺,村里还配套制定出台了《下姜村党员守则》,明确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村规民约》,不违反规章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良好的乡风意识。

在深入推广乡风文明建设中,下姜村巧将宣讲活动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生产场景。譬如,该村建设了法治广场,将优秀文化精神和农村常见陋习案例在广场中予以展现;设立法治移动书屋,免费向村民随时随地提供普法知识。针对这几年越开越多的民宿、农家乐群体,当地还不定期组织经营业主围绕经营过程中常见的矛盾纠纷进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专题普法培训,通过提高老百姓的法制意识,全方位提升乡风文明建设。

夜幕降临时的下姜村

二、脏乱差到“绿富美”,绿色环保成为乡风文明共识

由于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下姜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个“穷山沟”,一句“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民谣,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村民迫于生计,家家户户养猪,村里露天厕所、猪圈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烧炭也是当时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村里的老人回忆说,那时候下姜村有40多个木炭窑,几年间山上的树就被砍得所剩无几,四周群山露出“瘌痢头”一样的片片黄土。

新世纪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对绿水青山的追求逐渐融入下姜村村民的生活。2003年村里沼气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突破口。村民姜祖海家里有着全村第一个沼气池,猪圈与沼气池相连,厨房和卫生间配套改造,既解决了脏水去处,又提供了照明、做饭的能源,无需再砍柴烧火。村民们算了笔账,“一个沼气池每年省500多度电,相当于一年少砍林地3.5亩,少排污水140吨。”

下姜村整洁的村庄

从此,村两委对近万亩山林实施封山育林,村里建起了公共厕所,用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垃圾处理站和污水管,85%的农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环境卫生得到根本好转。2011年,各家零散饲养的猪搬入了村外的“集体宿舍”进行规模化饲养。下姜村还发布新的村规民约,“公益林严禁砍伐,承包林须经村两委同意才能砍伐”,全村村民无一反对。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下姜村先后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农业产业规划》,完成了河道清淤、污水处理等项目。村里先后开了30余家民宿,带着城里游客到五狼坞登山赏花,到竹林挖笋、采野菜,这些村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行为成了致富宝藏。2019年,下姜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持续打造“深绿产业”。

村民在葡萄种植基地游览

如今的下姜村,生态环保观念融入民风、乡风,绿色发展成为村民的共识。许多返乡创业的村里人提出投资项目时,村里没有提收益要求,只强调“不影响自然风貌”“不污染水体”等生态底线,大多数基础设施也都做到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乡野风情展示着下姜村的生态自信。村民们说,很多公益组织来下姜村开展捡拾垃圾等环保公益活动时,常常是转了一圈“一无所获”,都赞叹下姜村比城里还干净。

三、传承文化底蕴,激发乡村活力

有着近千年村庄历史的下姜村,古名“雅墅峡涧”,文化底蕴厚重。当地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注重把农耕文化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文化底蕴的挖掘、传承。下姜村从2012年开始修村志,将下姜村建村以来的风云事迹、历史名人收录其中,挖掘梳理八月初三、伊家十三锣等特色民俗活动以及多年流传的传统手艺。特别是对本村的历史名人,将他们的事迹整理完善,提炼蕴含的人生道理和崇高品德在村庄文化长廊中展出,为子孙后代留下精神遗产。

近年来,山明水秀的下姜村,借力乡村旅游,积极兴办文创产业。一批下姜村的传统手艺人,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开设了篾匠铺、剪纸坊、打铁铺、石头画等传统技艺文化作坊。这些结合“老手艺”和“新文化”的文创产品,既“活化”了本村村民的乡土记忆,也让广大游客生动感受到下姜村的文化魅力。

为让文化传承与乡村生活相融合,下姜村通过奖励机制激励美德传承。当地设立了“红黑榜”,按季度开展评比,内容包括美丽庭院、好人好事、家风建设、学子求学等乡风文明的各个方面。让评委们“头疼”的,是每年下姜村春节联欢晚会上选出的年度“好婆婆”“好媳妇”“十佳孝子”等称号,因为每户家庭都有好人好事,感人事迹层出不穷、难以取舍。坚持对良好品德给予奖励,激励了传统美德在下姜村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环境美了、乡风更文明了,村民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蓬勃。为保障村民日常文娱活动场所,下姜村狠抓公共文化基建,目前建有文娱广场两处、文化礼堂一座、农民下姜书房两座、露天舞台一座。其中,下姜书房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内藏7000余册书,并且每隔一个季度就和周边村庄书房进行书籍联动交换,让村民们的知识、眼界和前沿文化“同频共振”。

围绕村里留守妇女多的特点,下姜村2012年就成立了舞蹈队,对文艺感兴趣的村民队伍越来越庞大,村里排演的大型水上舞台剧,全村有点舞蹈功底的村民几乎“全员上台”。村里还特聘一名文化员,负责舞台和文娱广场的日常运行,给村里的广场舞队提供“保姆式”后勤保障。

据介绍,下姜村每年保证大型传统文化活动不少于五场。大年三十,下姜村在村庄大舞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是真正的农民晚会,从主持到节目统统由村民自发报名组织,实现“百姓相容,乐在一起”。每到九九重阳老人节,下姜村会将村里的老寿星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许多村民会在家里烧上半菜一汤,向老寿星们献上孝心。此外,下姜文化旅游节、下姜村八月初三丰收节等节庆活动也都成为下姜村远近闻名的文化“金名片”。



附件: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农田建设管理司举办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现场观摩交流活动

下一篇: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强调构建大保护、强利用的新格局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