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燕麦变成大产业 中国农科院助力会泽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近日,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率专家团队来到云南省会泽县,实地调研高原特色燕麦产业发展。
会泽县是中国工程院的科技帮扶定点县。2017年以来,在中国工程院大力支持下,唐华俊院士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迎难而上,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全力助推该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通过多年科技创新,终于成功地把小燕麦做成了大产业,助力会泽县顺利摘帽。
“这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科技扶贫工作。”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认为,该项工作覆盖了从燕麦品种筛选、种植模式创新、农机选型与标准化作业、燕麦产品深加工研发等全产业链条,燕麦产业发展范式可在西南高寒冷凉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当地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迎难而上,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南下科技扶贫
云南省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该县山高陡峭,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山地面积占比高达95.7%。截至2020年底,全县人口107.2万,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也是云南省第二大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万人。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科技投入相对低,农业种植模式落后。会泽县有种植燕麦的历史,但由于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当地本土春播燕麦产量很低,最高亩产只有六七十公斤,严重制约了当地脱贫攻坚和群众致富。
2012年5月,中国工程院被确定为会泽县的国家定点帮扶单位。2017年11月,唐华俊院士应中国工程院邀请,组织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草原研究所相关团队成员赴会泽调研,由国家牧草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资划所徐丽君博士,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草原所孙启忠博士等组成的第一支科研小分队,开启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之旅。
科技扶贫,闯出燕麦产业发展新路径
专家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引进北方燕麦优良品种,充分利用冬季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秋燕麦+”新种植模式、“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冬闲田燕麦产业。
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和改进之后,团队引进的新品种目前籽实产量平均亩产已超过300公斤,最高达到460公斤,是传统品种的5倍以上,实现了“北燕南飞”。团队还结合会泽县自然地理特征与燕麦种植农艺农机要求,攻克了西南山区农机化率低、标准化程度差的难题,提出了山区燕麦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全机械生产示范与技术推广模式,选配了适合该地区燕麦地作业的各种机型。这让会泽县看到了发展燕麦产业的曙光,先后制定了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燕麦产业以此助力会泽县的脱贫攻坚”。
“燕麦引种成功了,获得了这么高的产量,后续产品如何加工、如何更好带动农民致富”是中国农科院专家一直思考的问题。唐华俊院士及时统筹院里不同研究所的科技资源,为更快更好地攻克难题不断努力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及时投入到了科技扶贫的行列中。围绕燕麦深加工产品,加工所王凤忠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新“三品一标”为重点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协助建成可供两条灌装线的自动化燕麦乳加工生产线1条,完全达产后每小时可生产1万2千包燕麦乳产品。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后,以农业特色产业带脱贫、以脱贫促发展,把科技扶贫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经过四年不懈努力,会泽县实现了“小燕麦、大产业”的扶贫目标,推动了西南高寒冷凉山区燕麦产业跨越式发展,有力助推了该区域的脱贫攻坚。2019年完成5万亩高产燕麦推广示范,2020年完成10万亩,2021年预计达到15万亩;2020年,涉及农户13364户532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67户22891人,实现了亩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会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了“种好一亩地,脱贫一个人”的一条产业新路。
再接再厉,打造云南燕麦特色品牌
经过实地调研,唐华俊院士认为,会泽县燕麦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培育自主品种、研制“宜地化”农机、研发高附加值燕麦产品是未来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他表示,中国农科院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全院科技资源,继续发挥科技、智库、资源等优势,多层次、宽领域巩固扶贫成果,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将通过科技培训、学术交流,助力会泽构建“产学研结合、老中青结合、农工贸结合”的燕麦产业人才队伍,培养高层次人才1-2人,技术培训300人次/年;在产业发展方面,将继续强化科研经费保障,优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品种更新复壮与自主选育,解决燕麦品种“卡脖子”问题,争取选育自主品种1-2个,推广品种产量突破350-400kg/亩。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农机农艺配套,实现燕麦种植管理标准化、机械化与智能化;打造云南特色品牌,逐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高值化,研发高端燕麦新产品2-3个,为当地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附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