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人员如何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12年来的成功实践,为科技如何支持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这一技术体系是由原农业部、财政部2007年启动建设的一个创新型科研组织。通过聚焦水稻、小麦、生猪等54个主要农产品,该体系组织汇聚了全国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600多名专家进行攻关,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联合协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
在全国种植花生面积最大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花生体系的科学家通过系统开展品种更新、轻简栽培、机械收获、精深加工等新技术集成推广,延长和提升了正阳县花生全产业链,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蛋鸡体系、肉鸡体系针对生产用种80%依赖国外的现状,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自主蛋鸡品种和京海黄鸡等自主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均由20%提高到50%以上。肉牛体系培育出高品质杂交组合,集成了阶段差异化饲喂、粗饲料营养调控等技术,助力企业生产出品质与日本和牛相当的雪花牛肉。
苹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体系,以品种更新、水肥一体、农药减量等为突破口,促进了品质改善,减轻了环境压力,支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体系,以品种培育为前提、以关键机械突破为基础、与栽培技术相配套,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水稻亩节本100元、玉米亩节本120元、油菜亩节本240元。
……
12年来,这支农业科研“国家队”实现了我国农业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着农业各产业的重大变化。
“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直是科技界以及科技管理界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13日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受到了做科研事业与做科研项目的本质区别。”
该体系按照农业生产全过程配置科研力量,体现了农业科研组织模式的产业性,而创新的运行机制则让许多科学家的视野从实验室、实验田投向更广阔的大地。
比如,不考核科学家的论文数量、也不组织竞争性课题,而是根据各类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需求组织联合攻关,变单点突破为多点集成、变单项成果为一体化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单项成果很多、企业用户却“用不上、用不了”的难题。
研究重点来自生产,对科学家成果的评价就来自“用户”——产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都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服务对象。12年来,加入体系的科学家普遍形成“科研为产业服务”的意识,通过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制新装备、集成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这一科研组织今后如何提升助力产业发展的能力?据张桃林介绍,重点是做好补短板、拓品种、延链条三件事。
补短板——在节水节肥节药、健康生态养殖、农机农艺融合、高值高效利用等关键领域,组建横向、稳定、紧密协作的优势科研团队,解决制约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拓品种——贫困地区具有显著的名特优新农业资源优势,但缺人才、缺技术,急需新增一批特色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有效支撑变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致富产业。
延链条——组建信息化、智能化、资源环境等优势科研团队,加大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环保技术、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满足市场消费新趋势和现代农业新要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