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基层法官祝增巧“案心双解”:走好田间法庭的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彭州12月28日电 题:四川基层法官祝增巧“案心双解”:走好田间法庭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 粟秋雯 岳依桐 安源
“我只是做了点平凡的小事。”近日,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法院丹景山人民法庭庭长祝增巧在回忆过去28年的工作经历时如是说。这个常年深耕在审判一线的基层法官,用自己的坚守和担当,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司法为民的感人故事。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笑容的祝增巧,由于真情投身基层治理,把民众放在心上,被大家亲切地叫做“巧姐”。因工作业绩突出,祝增巧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法官”“四川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
在法院工作28年来,祝增巧始终坚持“多调少判、定分止争”的工作原则,努力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她承办的4000余件案件,调撤率保持在80%以上,服判息诉率保持在99%左右,所有调解案件无反悔、无申诉、无上访,当事人满意,社会效果好。
“‘巧姐’为我主持了正义,要是没有她,我可能都不会坚持到今天。”谈起祝增巧,当地居民秦梅(化名,下同)仍然充满感激。2016年,秦梅申请与已分居多年的前夫离婚,却面临着需要偿还前夫欠下的高达数十万元的债务,而这些借债并未用于双方的共同生活。
彼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尚未修订,这些债务仍属于双方共同债务,秦梅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祝增巧顶着压力,主动去多方调查取证,把能收集证据材料的地方跑了个遍,尽可能还原了案件的客观事实,最终的判决结果是秦梅不承担债务。
“巧姐”不仅能解“案”,还能解“心”。在早期祝增巧参与调解的一起离婚案件中,男方不仅懒惰,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对女当事人拳脚相加。从苦日子过来的祝增巧深知穷苦家庭的不容易,也深知“家和”才能“万事兴”。
为有效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她坚持走好田间法庭的最后一公里,到当事人家中面谈,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拉家常,听他们口中的喜怒哀乐,找出心结和诉求。经过“巧姐”深入调解后,男方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开始认真务工,也不再对妻子使用暴力。
面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基层民事案件,祝增巧始终坚持“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认为基层审判方法应该因人施策、因案制宜、以诚相待。
“宁愿自己多跑几趟、不让民众多跑一趟。”这是祝增巧常挂在嘴边的话。给当事人家的年迈老人梳梳头、拎着学习用具去看望留守儿童、走访离婚后的当事人帮助其走出阴霾、重拾信心……尽管日常审判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但她仍时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回访、帮扶需要帮助的当事人。
不少当事人家庭的小孩总是会亲切称呼祝增巧为“祝妈妈”,时不时还会给她写信,一些难以开口的心声也会向她吐露。手里拿着一沓沉甸甸的信件,祝增巧感慨万千,“他们都说结案了还常去回访当事人家庭是件麻烦事,但我不这么认为,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
虽然有不少荣誉加身,“巧姐”却一直表现得很淡泊,“是民众的信任让我获得了一些沉甸甸的荣誉,但这些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坚守一线的基层法官。要说我最有价值的收获,还是民众那一声声亲切备至的‘巧姐’!”(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