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以下的文字是笔者个人玩紫砂壶的心路旅程,各位别太介意得失。当年笔者从陈仓品里寻获十几支1950年的双落款[盖内与壶底落款]是真迹而且是一系列演变的作品,慢慢为您说乡野故事。
这批作品既然是
以下的文字是笔者个人玩紫砂壶的心路旅程,各位别太介意得失。当年笔者从陈仓品里寻获十几支1950年的双落款[盖内与壶底落款]是真迹而且是一系列演变的作品,慢慢为您说乡野故事。
这批作品既然是庚寅年那就回到约1950年时期。“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为顾景洲改名后所用印款。1948 年秋,在丰收季节,取得丰硕成果的顾景洲,接受艺人“艺海一小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的建议,顾景洲改名顾景舟。在这个“舟”字上,顾景舟曾解释“艺海一舟,即是把自己的命运随着艺海的一舟而搏击,永不停息,永往直前!”这意味着顾景舟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追求,是要当一舟之“长”,掌一舟之“舵”。而不想再当一舟之上的水手,撑篙、拉线、摇橹。“景洲”改“景舟”,是顾景舟思想上的一大飞跃,也显示了顾景舟的雄心壮志。
这批陈仓作品盖内落款[顾景洲] 壶底落款 [景舟手制] 是否可解读顾先生改名过程的心境,至少景舟先生在1975-1985给海峡-台湾这边有个玩壶的空间与时间,至今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相信让现在50岁以上的壶友,都十分缅怀过去的日子…
民初至1950年代,中国境内战争不断,朱泥壶泥料难寻,壶家多制2杯、4杯小器,非民初商品主流,壶家与宕户成本考虑,除非有订单,否则甚少生产朱泥壶。观察景舟先生在水平标准壶上的制作与一般陶艺家的手法笔者个人探讨与实务使用后。笔者非景舟先生的门生,只是景仰景舟先生一生的陶艺。发现景舟先生在壶把的思维与用心,尤其是把耳的适指性配合壶身与盛茶后重量之平衡,在他100cc左右之玲珑小品中发挥致极,不可言语,由心感佩。更适应了南洋地域华人饮茶的习惯,与后来台湾工夫茶兴起100cc左右的紫砂壶,适茶性最适合台湾当时的包种茶与乌龙茶。笔者试过超过250cc的陶制紫砂壶已不适合泡精致
茶叶,茶性不易发挥,各位不仿试试看。随着环境时代的变迁300cc的庶民农余闲暇时饮器,逐渐转成陶塑装饰艺品,尤其是花壶。
笔者经历台湾人玩紫砂壶最盛的年代1965-1975太多当时时代环境因素,一支标准水平紫砂壶至少需要当时公务员2日所得,或许现代的您没什感觉、2010年拍卖会又烧起顾景舟紫砂壶收藏热潮,从近日台湾市场已经嗅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