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bamboo snake)是蛇目蝰科蝮亚科的一种。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甘肃文县)。吉林长白山也曾发现。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尾较短,具缠绕性,头背都是小鳞片。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胎生。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人被咬伤后,伤口局部剧烈灼痛,肿胀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竹叶青也是武夷山比较常见的毒蛇。它的身体是绿色的,不仔细辨认会与无毒的翠青蛇相混起来,但是它的尾巴焦黄,这正是与翠青蛇相区别的地方。因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当地人叫它「焦尾仔」或「火烧尾」的青竹蛇。
竹叶青有扑火和聚居习性。昼夜活动,多在夜间寻食。竹时青喜欢上树,常缠绕在溪边的灌木丛或小乔木上,会主动攻击人。
竹叶青属营卵胎生蛇类,会从泄殖孔生出小蛇来。
竹叶青,俗称青竹标、青竹蛇、焦尾巴等。
分类地位: 蛇目 - 蝰科 - 竹叶青蛇属
SERPENTES - Viperidae - Trimeresurus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甘肃文县),在吉林省长白山也曾发现其踪迹。
栖息地: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山间溪流边。
成体体型:全身可达60—90厘米
适合温度:22—32度
活动时间:喜居树上,多夜间活动。
外型特征: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
食物: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
食欲:一般
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
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繁殖:卵胎生,产幼蛇10—25条
生存状况:较常见
咬伤症状: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2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竹叶青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但世界上同样也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竹叶青亚种,以下例举一部份竹叶青名称: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台湾竹叶青 Trimeresurus gracilis,扁鼻竹叶青 Trimeresurus puniceus,墨脱竹叶青 Trimeresurusmedoensis,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海岛亚种竹叶青;哈氏竹叶青Trimeresurus hageni;坎布里竹叶青Trimeresurus kanburiensis;大眼竹叶青Trimeresurus macrops,分布在泰国和中南半岛;坡普氏竹叶青Trimeresurus p. popeorum;红树竹叶青Trimeresurus purpureomaculatus;苏门答腊竹叶青Trimeresurus sumatranus;斯里兰卡竹叶青Trimeresurus trigonocephalus;缅甸竹叶青Trimeresurus erythrurus ;冈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gumprechti。
简介:
名茶竹叶青,其名其实,不亚于名酒竹叶青。该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竹叶青茶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密,茶树生长十分适宜。 峨眉竹叶青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用于制作竹叶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进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观,内质十分优异。 竹叶青的命名,尚有一番来历。1964年4月下旬的一天,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憇息。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盈盈地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觉心旷神怡,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推辞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高兴地说:“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从此与我国美酒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称。
竹叶青茶制作工艺
名茶峨眉竹叶青是60年代由峨眉山万年寺高僧研制成功,这种茶因采摘精细、制作精湛、形状扁平直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它的优点是香气浓郁、汤色清沏、滋味醇厚、叶底嫩匀;陈毅同志来到峨眉山万年寺饮此茶后赞不绝口起名为“竹叶青”,从此峨眉竹叶青就诞生了。目前峨眉竹叶青名茶已成为茶农的支柱品牌,目前已形成家庭手工自我加工、设点机器服务加工和大型名茶加工厂等多层次加工制作名茶,使茶叶身价,每公斤市价由绿茶的20元提高到名茶的200元以上。峨眉竹叶青名茶制作方法是:1、精心采摘:制作竹叶青的芽叶要求严格,根据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其标准也不同,一般标准是采摘独芽,形如黄瓜籽,大小匀净,不带空心芽,不采紫红色茶芽,因紫红芽加工后变黑而影响商品性;其次是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和一芽一叶开展的芽茶,无芽不采,病芽、焦芽不采,每一等级应作到芽形基本一致,分级制作分级销售,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鲜芽处理:摘采回的鲜嫩茶芽要放在竹筛或纱筛里进行摊凉,使水分蒸发芽叶轻度萎凋便于加工造型,注意不可萎凋过度造成芽干枯尖影响加工品质。3、杀青理条:杀青锅温约100°-120℃,每锅投芽叶约300克,不可过多,以便抖焖理条,杀匀杀透变熟约5分钟后,将锅温降至80℃左右进行初步理条,手法是用一只手循徊往复地抓、抖、压、带条,先轻后重随水分蒸发逐渐加压。待芽叶6-7成干时进行整型,锅温不可过高,仍保持80℃。手法是采取四指并拢在锅里作钩、压、磨、挡、吐的顺时针往复运动,直到八成干后起锅摊凉在筛里,待集中辉干定型。4、挥锅干燥:将摊凉过的茶芽重入锅内进行挥干整型达到每个茶芽呈扁平直滑、干燥香脆每锅可挥量300-500克、锅温80℃,手法仍作往复的钩、压、磨、挡、吐顺时外运动,连贯运动即钩为四指钩着茶、压为手掌适当压紧茶,磨为手掌带着茶在锅内磨动至光滑干直,挡为手带茶在锅内不停挡动,吐为手带着茶挡磨一周后在虎口处吐出直到形状、干度达到要求即成商品竹叶青名茶。
竹叶青茶功效
竹叶青茶具有消暑、清热、去火、化痰解毒等功效,是食疗的理想、佳品,无任何副作用。但是,冷茶对身体有寒滞、聚痰的副作用。喝冷茶不仅不能清火化痰,反而会出现伤脾、胃和聚痰的情况。所以千万不能喝冷茶,不管任何名字的茶都不能冷的喝.很多人都不注意。
历史:
竹叶青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了竹叶的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制陈酿而成,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解放以后,杏花村汾酒厂的广大职工进一步发挥了聪明才智,从精选药材,浸泡兑制,到勾兑陈酿等工序都建立了完整的竹叶青酒生产工艺,使竹叶青酒具有酒体完整、谐调匀称、虽胡多种药材香气,但其中的任一种香气成份均不吐露的特色,在全国配制酒类中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年平均出口量近千吨,远销五大洲,在海外一些国家被誉为“仙酒”。一九七五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杏花村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改进了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百分之三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扩建任务的完成,汾酒和竹叶青酒的同步发展,年产万吨名酒的规划,将指日可待。
45度牧童竹叶青酒 价格: ¥45.00元/瓶
竹叶青 净重 500(ml)
保质期 5(年) 酒精含量 45(%)
原料与配料 汾酒、竹叶、砂仁 生产厂家 汾酒集团
原产地 山西省杏花村
价格: ¥384.00元/箱
杏花村竹叶青 准字号 卫食健字(1998)第052号
产品标准号 Q/XF02.160 净重 250-500(ml)
保质期 3(年) 酒精含量 38(%)
原料与配料 汾酒(清香型)、淡竹叶、陈皮、砂仁 生产厂家 山西汾酒集团
原产地 山西省杏花村
价格: ¥400.00元/箱
本文:竹叶青[动物]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inatea/117913.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标签:竹叶青[动物]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