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茶城中国酒业茶叶网网:中国茶叶爱好者提供最新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茶、草茶、人工茶知识及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门户网站平台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茶叶

余姚仙茗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5-07 13:31:01
文章简介: 余姚仙茗 - 简介 余姚仙茗余姚仙茗茶属绿茶类。产于余姚市四明山区的瀑布岭。该茶采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品质优异,在唐代已负盛名,陆羽誉之为“仙茗”。特征是明代以后失传。新中国建立后,于1979年恢复

余姚仙茗 -简介

余姚仙茗余姚仙茗茶属绿茶类。产于余姚市四明山区的瀑布岭。该茶采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品质优异,在唐代已负盛名,陆羽誉之为“仙茗”。特征是明代以后失传。新中国建立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

1980年荣获浙江省一类名茶称号。特征是,道士山在瀑布岭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圆四周树竹茂盛,溪流交错,茶树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质。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余姚用大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叶,品质特优,在唐代已负盛名,陆羽誉之为“仙茗”,所以有称之为余姚仙茗。明代诗人黄宗羲还写了一首名为《余姚瀑布茶》的诗,“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就是其中的名句。

余姚仙茗 -特点

品质特点:外形紧密,苗秀略扁,色泽绿润,香气清鲜,滋味鲜醇,汤色绿二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余姚仙茗 -环境

余姚仙茗气温 海拔100-4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余姚仙茗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余姚仙茗 -制作

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老火五个工序。

余姚仙茗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余姚仙茗 -历史文化

余姚仙茗浙江余姚历史名茶余姚仙茗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转引今已失传的《神异记》关于西晋“虞洪获大茗”的记载,先后在“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中三处写到余姚仙茗。此后记载余姚仙茗最著名的文献,就是明代余姚乡贤、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两首茶诗——《余姚瀑布茶》、 《寄新茶与第四女》 ,而宋、元、清文献似乎少有提及。

记载余姚仙茗的是宋代状元、诗人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历任绍兴府佥判、秘书郎、王府教授、著作郎、大宗正丞,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孝宗即位,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改兼侍讲、诗御史。历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7月卒,年60。为官清正廉明,有惠政。谥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议等54卷。十朋在绍兴写下了代表绍兴地方特色的著名文献《会稽三赋》 ,其中《会稽风俗赋》第四节“物产”中提到余姚仙茗(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隶属绍兴或越州):
日铸雪芽,卧龙瑞草。
瀑岭称仙,茗山斗好。
顾渚争先,建溪同蚤。
碾尘飞玉,瓯涛翻皓。
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赋中写到绍兴日铸、余姚仙茗两种本地名茶,还有长兴顾渚、福建建溪两种外地名茶。说明余姚仙茗在宋代还是相当著名的。

由于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隶属绍兴或越州,相关历史文献也大多保存于绍兴的史籍之中。目前余姚及宁波对余姚仙茗历史文献的发掘与研究还相当有限,也许应该从绍兴的文献资料或名家诗文中发掘这方面的史料,以便使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名茶散发出更加引人的清香。

余姚仙茗 -发展前景

余姚仙茗茶,乃茶中精品。产于余姚市梁弄镇的余姚仙茗则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历史名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余姚市的“余姚仙茗”由盛转衰,先后失传。直到1997年,余姚市在梁弄镇土山村展了余姚仙茗创制工作,当年的手工试制茶样被评为省一类名茶。但由于手工炒制随意性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等原因,至1991年的近10年时间里,这一名茶产量徘徊不前。

1992年,余姚市的茶叶科技工作者开始在梁弄镇的湖东林场开展机制余姚仙茗的研究,并由余姚市、湖东乡(现属梁弄镇)两级政府出资15000元,湖东林场仅出5000元从南京引进一台湾省名茶炒制机械。尽管林场只出资了四分之一,但立即遭到了茶农的反对。用手工制作了几十年的老茶农,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这玩艺儿能制出好茶来。确实茶叶加工工艺的流程十分复杂,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回潮、整形、足火等一道道工序,机器能掌握好时间火候吗?搞了快30年茶叶技术工作的朱逢秋心里也没个底,要是搞砸了,茶农是不会接受机器的,降低制茶成本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作为余姚市林业局的技术人员教会茶农如何操作机器责无旁贷。厂方的技术人员说:“我们只管造机器,不会制茶叶”。三天两夜,朱逢秋等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合过一次眼,摸索机器的性能,终于成功了。

余姚仙茗1999年春,13个生产点加工制作的“余姚仙茗”共计20余吨,销售30万元,产品仍供不应求。同1998年全年相比,产量增加了4倍,经济效益增加了6倍,农民增收500万元。大岚镇西岭下村共有17.33公顷茶园,108户人家,村民70%的收入来源于茶叶。往年村民制作名优茶产量低,价格上不去,经济效益差。

近2年来经过改造低、中产茶园,引进制作“余姚仙茗”的工艺后,1999年是破天荒的一年。其中“余姚仙茗”1999年产量达到40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到2002年,产量达到200吨,产量达到2000万元,分别占全市名优茶总产量、总产值的30%和50%。为实现上述目标,余姚市除了在余姚仙茗紧密型的龙头+基地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上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上下功夫之外,还继续加大了政策的扶植力度。

余姚仙茗 -参考资料

1、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8-02-02/2114045805
2、http://www.dqlake.gov.cn/homepage/bmfw/search_view.php?id=1028640875&info

本文:余姚仙茗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inatea/118847.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亚洲茶文化
下一篇:余庆小叶苦丁茶

标签:余姚仙茗

最新图文资讯

  1.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2.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3.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享红利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