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1来源茶歌的来源,一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江西、福建、浙
1来源
茶歌的来源,一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都有不少茶歌的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在中国有不少的以茶为主题的和与茶相关的歌曲,如《采茶歌》 、《请茶歌》、《茶山小调》等等。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 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艺形式,并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所以茶 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出现得一些以茶为内容的流行歌曲,则大都是以茶为引子 或衬托来表达某种情调或情谊。
2演奏技巧
《茶歌》是根据我国南方广大采茶地区的音乐素材编写而成,歌颂赞美了大自然风光及采茶姑娘欢乐的劳动场景。在众多葫芦丝独奏曲中它是一首曲风明亮、旋律优美,尤其有着代表我国南方风格的丰富曲调,让人耳目一新。引子部分乐曲采用流畅的长音、单倚音、复倚音、较长的连音技巧,需要有良好的气息来演奏。表达对大自然风光及一片片风景秀丽的茶山赞颂,使乐曲呈现出浓浓的江南乡土气息。接着慢板用优美如歌、动听的旋律赞美抒发了采茶姑娘对生活、对大自然美景的美好向往。此段技艺不太难,但演奏要做到悠扬、圆润,而后通过打开副管随着长音、滑音、颤音的出现,开掘出了乐曲的主题思想,把它化为更强的心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强化了乐曲的整体性,深化了歌唱的表现性,突出了可听性,使音乐语言简朴、情调俗而不粗、俗中透雅。中板部分,用稍快激动欢快的波音和颤音技巧表现了采茶姑娘劳动竞赛的场面及喜悦的场景,关闭副管后采用了更加激动的强音吹奏,特别重点强调长连音要做到快、清晰,演奏者要应用灵活的手法,扎实的基本功及双吐技巧把乐曲再次推向高潮。整个曲子引子部分曲调优美,中板部分旋律欢快,扣人心弦,深深感染着听众,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再次打开副管,采用滑音、连音的演奏技巧表现采茶姑娘载歌载舞,结束一天欢快的劳动。特别采用民乐中的“花舌”技巧,把乐曲发挥到极至,对葫芦丝演奏和作曲方面,可谓是一种突破和创新,从视觉、听觉效果上,让人们从欢快激烈的感情中重新回到安静。那丰收喜悦的心清和优美如歌的旋律,仿若把人们带进了茶的深处,流连忘返。
3茶歌拾贝
《龙井谣》
龙井龙井,多少有名。问问种茶人,多数是客民。儿子在嘉兴,祖宗在绍兴。茅屋蹲蹲,蕃薯啃啃。你看有名勿有名?
《武夷山茶歌》
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
茶叶的劳工中的歌: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江西婺源茶歌》
初临白鹭原,雅客如云聚。这盖碗青花脸,雪映淑娴时。首泡双助手,南昌演艺启。那晚上应邀座,就在贵宾席。步履走温良,徐登道具齐。将融春藏笑靥,身段恰合宜。运腕乾坤转,池钵沐玉指。毕恭恭毕敬敬,闻儒仕女集。襟怀著汉唐,焚香拜素礼。泉沸后茶初醒,鉴定毛尖绿。扶摇瓯盖浴,梦潜春闺处。细灵汤缓高注,卷起韵无数。二九从职校,红专爱研习。师资深女院长,南昌哺桃李。四人同品啜,翠色恐沾衣。段香气沉海碗,痛饮醉心脾。暮日停车旅,云游上晓起。太热情东道主,美味出河鱼。古曲小村绕,风情老徽居。走蜿蜒青石路,印履辙痕疲。茶坊原始处,吱喳水车急。要炒青陈年鼎,成索揉捻机。焙烘木炭火,嫩叶毛尖胚。听古曲萌千韵,天香溢百里。山水皆是画,所摄张张宜。奏春江花月夜,坝顶波流积。桥平鸡敢过,水暖鸭先知。闲狗王无声调,老少都客气。桃红映皂旗,柳绿浣纱溪。撑竹蒿学仕女,慧眼写光祺。良宵民枕梦,铅华墨素居。听教授开讲坛,文化数第一。子夜云雾雨,敞户不拾遗。有一条毛围巾,拣挂主人椅。田园好景致,疑是陶翁居。油采花黄橙橙,片片可裁衣。采茶行垄上,斜阳照亭西。赣省会日报社,记者采访期。教授呼陈老,渊博岁古稀。新农村合作社,入股创佳意。米酒山泉酿,自造腐乳靡。持家妇茶客栈,餐餐变样子。采风食宿浴,价位太便宜。人民币一百元,单间很惬意。夏日荷花池,对月比高寂。古婺源多情趣,热闹旅游区。童读弟子规,儿歌脱口离。幼稚园开双语,可爱农家女。品质因环保,毛尖韵味余。原生态高科技,全国探花居。赞助种梅海,石榴赤欲滴。绘蓝图描愿景,爽朗续唐诗。歌唱上晓曲,驴人不肯辞。千百年古樟树,依偎
绿茶溪。茶歌春色喊,一曲婺源迷。连老外都揽胜,险做上门婿。
《富阳江谣》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春水,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呜呼!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台湾茶歌》
一好酒爱饮
竹叶青,采茶爱采嫩茶心;好酒一杯饮醉人,好茶一杯更多情。二得蒙大姐按有情,茶杯照影景照人;连茶并杯吞落肚,十分难舍一条情。三采茶山歌本正经,皆因山歌唱开心;山歌不是哥自唱,盘古开天唱到今。四茶花白白茶叶青,双手攀枝弄歌声;忘了日日采茶苦,眼上情景一样好。
《采茶歌》1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渡洞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都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采茶歌》2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小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容。六水三山却少田,生涯强半在西川。锦官城里花如许,知误春归几少年。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试采茶,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落日共还家。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茶蓝头戴花,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莫让爹妈把心挂。二遍采茶正当春,采罢茶叶绣手巾,两边绣的茶花朵,中间绣的采茶人,姐妹绣花用了心。三遍采茶忙又忙,又要采茶又要插秧去插秧来茶叶老,去采茶来秧要黄,采茶插秧两头忙。
《采茶歌》3
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女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处憔翠死。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锣鼓茶歌》
日上山顶正偏斜,远望大姐来送盅茶,左提米泡盐蛋酒,右提一壶花椒茶,喝了盅茶再来挖。远望大姐来送茶,米泡盐蛋手中拿,男女老少加把劲,插到田边好喝茶。郎在高山砍竹麻,姐在山窝喊喝茶,一日砍倒三捆竹,三日砍倒九捆麻,哪有闲工吃姐茶。
《男女对歌》
正月里是新年,郎把皇历翻几翻,哥,看个好日子上茶山。出个什么门贩个什么茶,就在我家种庄稼,哥,外种庄稼内安家。六月里太阳大,田难种来地难挖,姐,一心只想贩紫茶。中隔儿壁有个王老八,年年进山贩紫茶,哥,没有几个银钱带回家。我要走来你就走,你要走来我不留,哥,留在我家结冤仇。送郎哥到箱子边,打开箱子拿银钱,哥,常把小妹记心间。送郎哥到大门庭,大门庭前一对纱灯,哥,要学蜡烛一条心。送郎哥到大门口,双手扯着我郎手,哥,实是难舍又难丢。送郎哥到稻场边,脚踏石磙发誓愿,哥,九年不回等十年……。高坡修屋不怕风,有心恋郎不怕空,只要两人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婚仪茶歌《茶茗词》
酒食芯芳,芬茗清香。克湮克祀,是蒸是烹。甘露之美,璧玉之精。既清且洁,神其来韵。
《彩茶歌》
彩茶清洁笑颜开,香透玉兰郎莫猜。红粉佳人早有意,风流才子抱琴来。
《传茶词》
执茶者执茶,司杯者捧杯。当茶一献,礼性三让,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
《赞茶歌》
说赞茶,就赞茶,我把茶籽说根芽……人也好,水也甜,水里加糖比蜜甜,恭喜你夫妻结百年……茶男茶妇,成双成对。姜盐泡茶,多滋多味。之子于归,茶喝双杯。宜室其家,再要糖茶。丧仪茶歌
《哭茶歌》
爷哎 …… 你莫喝阴家的亡魂汤,来喝阳雀没开口的细叶茶。爷哎 …… 你起来陪客喝杯茶,保佑你的儿孙享荣华……。
《献茶歌》
百节裙,细细开,折折打开有茶叶,清明茶儿针针尖,茶香送爷见佛勒……川芎茶,香又香,一头走,一头唱,糕点粮食加烟酒,西去路上莫作渴……。
《茶茗词》
恭祝致告,茗献清芬。仙人掌设,瑞草魁号。龙团解渴,雀舌生津。雨前云雾,珠宝味歆。
《奠茶歌》
一奠茶兮茶芬芳,龙团雀舌味异常,愿吾父(母)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无疆。二奠茶兮茶新鲜,习习清风达九天,愿吾父(母)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无边。三奠茶兮茶满杯,青果黄芽瑞草魁,原吾父(母)兮来嗜此,嗜饮庶几乐悠哉。
《节庆茶歌》
正( 罗啊火)月摘(也)茶是新年,(呀喂儿唷),奴找东家佃茶(儿)园(哪荷嘿)。一(罗啊火)佃茶(唷)四十二亩(呀喂儿唷),管家面前讨价(呀啊)钱(哪嗬嘿) ……正月采茶(呀啊)是新年,姐妹采茶(唷)进茶园,一佃茶园十二(啊)亩(罗唉),当官(的呀)许下两吊钱(乃唉) ……
《赞茶歌》
良言报喜独生花,出了那家来这家。这家老板笑哈哈,出门就喊请喝茶。吃了茶来多谢茶,吃茶不能算打发。老板打发出了手,游春好去拜别家。
《祭祀茶歌》
四月采茶茶满园,茶树底下小蛇盘,多烧香烛黄表纸,保佑茶山得平安。七月采茶七月七,各处乡亲来祭祖,摘些细茶丢篮内,祖宗来把郎保佑。十月采茶茶叶黄,姐在房中许猪羊,猪和羊来都许过,卖罢茶叶早回乡。九月过了十月忙,十月家家焚宝香。十月有个香茗会,香茗大会谢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