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圈奇葩事之“茶是在我这儿买的吗?”
笔者的朋友圈,经常被同行“窃”走。
(毕竟孔乙己曾说过:卖茶人的事,能算偷么?)
或记事或评茶或抒情,这些个同行也不挑剔,不拘题材,见好就收着。
效率还高的很,往往前脚才发的圈,后脚就能看到克隆版。
!遇到那些只“窃”了文案的,看多见惯了的小伙伴们,往往选择一笑而过。
毕竟,连大名鼎鼎的周作人先生还有个外号叫“文抄公”呢,周先生说了,这叫“借他人话,诉自己情”。
好像还挺有理。
有时,也会碰到“文+图”全盘“窃”走的同行。
茶是我们的茶,壶是我们的壶,杯是我们的杯,连茶桌上的纹理都不差分毫。
某个人伸出“金手指”,一番操作三下五除二,文成了他写的文,壶成了他用的壶。
茶叶也摇身一变,成了他卖的“茶”。
吐槽一句“不讲武德”之后,茶百科人换了个角度思考下:
被抄袭朋友圈,好像也不是全无益处。
比如,也算是多了一个普及、传播茶知识、分享茶相关的途径嘛!
如此一想,仿佛不但不用恼怒,还由生一股自豪感呢!十多年来,茶百科人一直乐于这样分享!
“分享”是个好词儿,刚入茶门的时候,谁没有得到过前辈的无私帮助呢。
而能助人,有干货可分享,更应该是茶人的幸运。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两千多年前都明白的道理。
但某些茶商茶人茶老师,明显不这么想。
近日茶百科贾老师就遇到一个这样的,请看下图聊天记录:
——茶友:老师,请教您一个关于白茶冲泡的问题,关于冲泡白毫银针盖碗是开盖还是闷盖?
——“老师”:茶在我这儿买的吗?
——茶友:不是。
——“老师”:不是在我这儿买的,没办法描述(解答)。
如果你在求教时,遇到这样的回复,尤其对方还是位你颇尊敬的、在白茶圈里有些名气的、出过书的所谓“茶人老师”。
不知会作何感想?
震惊、郁闷、气愤、怀疑...是遭遇此事的一位茶友,最直接的感受!
不止这位茶友,就连做茶、卖茶、行走茶圈十多年的茶百科人,听了这个事情后,也有想骂人的冲动。
可想而知,这所谓的“老师”写的书、制卖的茶,能会好到哪里去呢?
茶圈里,老师多。
一方面,是行业内技术专业化的体现。
每种茶类里,都不乏专业知识过硬、或长期实践积累而有所成就的老师、甚至泰斗级的大师。
另一方面,是茶人间互相的尊重、礼让和自省。
并非惺惺作态,也不是假客套,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和修养。
还有第三种“老师”,极具迷惑性。
产地、工艺、冲泡、存储,这些茶知识不但懂,有些还挺精通。
看起来有一定“专业性”,而且敢说,也擅说,久而久之在圈子里就有些小名气。
再加上平日里张口茶道、文化,闭口交流、分享,如果再有自己的“茶书”,很容易就立下了“德艺双馨”的人设。
你以为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师”,是真正喜欢茶的人,是愿意无私普及、分享茶知识的人,是可以与你交流心得的人?...
实际上,在他们的思维里,是无利不起早。
请教问题?可以,先问问你是不是从我这里买的茶。
不是?
不好意思,恕不奉陪。
不但白茶圈,普洱圈子内写书,为卖自己垃圾茶的,特别是卖假老茶的“老师”,更是有不少。
有不同见解的,能包容;有不自知的,能倾听;有求教的,愿分享。
很难吗?
对于老师,一点也不难。
而“老师”,就难说了!
请问茶友们,你们也遇到过这样的茶圈“老师”吗?文后请写留言,分享交流。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很多人都被动辄上万元一斤的古树茶给吓住了,其实正宗的普洱茶古树茶没那么贵,源头茶农分享真实的古树普洱茶! 超强瘦身:花草普洱茶把减肥进行到底! 贵州依托3000多株200年树龄茶树扬“古茶之乡”品牌
标签:
上一篇:叶底的秘密——茶圆赤星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