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茶沫多的岩茶,无论水仙、肉桂、大红袍,茶汤喝起来更黏稠?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试岩茶,偶尔能遇到一泡茶沫特别多的茶。
剪开泡袋,往盖碗内投入全部干茶条索。
烧一壶沸沸的水,快速冲入。
干茶邂逅沸水的刹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噢,不,是汤面泛起一层明显的茶沫。
大部分茶客看到这层脏兮兮的茶沫时,都会嫌弃它碍眼,影响美观。
合盖时,顺手就会将其抹掉。
然而,刮去汤面的浮沫,快速倒出茶汤后,这层茶沫再次死灰复燃。
受到势能影响,茶水冲入公道杯后,茶汤剧烈激荡一番。
等到沥干茶汤,定睛往下一看。
哎呀,又是一层沫!
话说,为什么有的岩茶,茶沫会这么多?
这一切,得从茶沫的组成说起。
《2》
茶沫的组成,分内因+外因。
内因是,茶叶内部含有起泡性茶味物质。
外因是,受到热水快速冲撞影响。
两大前提,缺一不可。
网上不少短视频在介绍茶沫时,常会用一句话总结。
“泡茶起茶沫,都是因为茶皂素。”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但这种说法不够严谨,茶叶内部含有天然茶皂素,只是泡茶起沫的诱因之一。
事实真相是,茶叶内部的起泡性物质以茶皂素为主导,但还有包括水溶性果胶、水溶性蛋白、茶黄素、茶红素、憎水性固体粉末,以及各种微小杂质等。
虽然,前面那段枯燥的化学名词,略显单调。
但大家仅需明白一个道理,岩茶冲泡泛起茶沫,不能想当然地以为都是茶皂素在作怪!
《3》
茶沫的出现,与冲泡手法也有关联。
同样一款肉桂拿到手,A茶友泡出来的茶汤,茶沫寥寥无几。
但在B茶客手上,却泛出厚厚的一层沫。
一前一后的区别,只能从泡法上找原因——注水、水温、出汤方式。
注水时,麻花习惯单刀直入,快速往盖碗内注水。
将烧水壶的壶嘴放低,靠近盖碗,迅速打圈,往下注入沸水。
但收到过这样的质疑,注水不是应该沿边注吗?这样才能避免破坏“茶胆”?
什么,茶胆?!这又是打哪冒出来的新名词?
好茶不怕沸水,注水时尽管直接“砸”。
从侧边轻柔注入热水,连干茶都没有及时浸湿,哪能泡出茶味?
不过按这种慢动作的温柔注水方法,从理论上的确能减少茶沫的出现。
同理,降低泡茶水温,茶沫数量会减少。
将倒茶出汤时,一手出汤,一手将公道杯斜放,让茶水实现“软着陆” ,也能避免泡出来的茶汤,被激荡出太多茶沫。
按这种轻柔注水+降低水温+缓慢出汤方法,虽然能减少茶沫出现,但对茶味表现不利。
抛开别的不说,单冲着水温这点。
泡岩茶时水温不足,泡出来的茶汤只是温吞水,何谈岩骨花香?
《4》
茶圈内,茶沫的存在是有争议的。
有人觉得茶沫是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有人觉得,茶沫多的茶汤,敬而远之为好。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见解”。
“老丛水仙好喝,茶沫多,茶汤入口比较粘稠,比较厚……”
看到这,差点不厚道地笑了。
首先,茶沫多不是老丛水仙的特点。
丛香馥郁、汤感饱满、回味清凉,才是优质老丛的硬实力。
其次,茶沫多的岩茶,口感并不好。
茶叶内部的起泡性物质,以茶皂素为主导。
虽然从各方面资料里,能查证到茶皂素有着抗菌消炎的作用。
但茶皂素本身的滋味一言难尽,苦涩又辛辣,刺激性强。
茶皂素含量多=茶味苦涩偏辛,并不好喝!
最后,汤感醇厚,不等于入口粘稠。
咬文嚼字来看,粘稠出现在一杯茶身上,更偏向贬义。
哪怕茶味再丰足的岩茶,泡出来的茶汤也做不到类似胶水那样“粘”。
粘稠也好,黏稠也罢,这股浆糊才有的特征,不该用于形容茶味特点。
真正的好岩茶,汤感是醇厚的,茶味层次多元。
“醇”与“粘”之间,词义相差很远,不能随便混淆!
《5》
在茶桌上经常能看到这样讽刺的一幕。
某直播间,主播在演示岩茶冲泡。
注水冲泡时,刚在口头上解释。
“泡茶时,岩茶有茶沫很正常,这是茶皂素,也是好茶的精华风味……”
但话音刚落,下一秒就是刮掉茶沫。
刮茶之后,再合盖倒出茶汤。
这就让人不解了,既然说,好茶是茶沫精华,为啥还要刮沫呢?
言行不一,自相矛盾,这又该怎么解释?
在其背后,说明大家对茶沫的第一直觉没有错。
好茶的茶汤,始终以清澈透亮为好。
茶沫太多的岩茶,肉眼看着脏兮兮的。
汤色不清透,茶汤颜色发暗。
并且,耐心等待了好几秒,汤面的茶沫还迟迟没有飘散。
这层厚厚的茶沫,难免会招人嫌弃。
哪怕嘴上说上一千遍,茶沫很正常、茶沫就是茶皂素。
但真正到了喝茶时,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
《6》
有一回聊到水仙肉桂的对比,听到这样的说法。
“水仙叶片大,泡茶时茶沫数量会越多。”
但平时试了很多次,从肉眼观察的情况看,水仙和肉桂之间的茶沫差距,并没有这么明显。
有的岩茶之所以茶沫会这么多,和具体茶树品种没有必然关联。
寻根究源,以下3点因素影响更大!
其一,原料过分粗老。
茶叶内部的起泡性物质很多,但茶皂素是主导。
茶皂素这一物质,广泛分布在茶树的方方面面,从叶片,到茶梗,到茎皮、再到茶籽,无所不在。
但大致分布规律是:根>老茎>嫩茎>老叶>嫩叶>籽壳>外壳>籽粉。
(这一数据有论文可查证)
结合到岩茶采摘身上,如果一款茶采茶不及时,青叶采老了。
原料过分粗老的岩茶,不仅会面临茶味变薄、不耐泡的影响,连泡茶激荡出来的茶沫数量也会更多。
其二,干茶太碎。
做一个小对比。
同样一款岩茶,取条索相对完整的茶样8克,再从箱底找出8克偏碎的茶叶。
分别放进盖碗内冲泡,不出意料,碎茶激荡出来的茶沫会更多。
猜过去,与泡茶期间,碎茶与热水的接触面更广有关。
其三,投茶量超标
盖碗泡岩茶,排除茶叶本身品质影响。
每泡包10克、12克、甚至克数远远超量的岩茶,冲泡环节更容易出现茶沫过多的现象。
这也不难理解,投茶量超标了,茶味容易泡浓,连茶沫数量也比平日来得多!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标签:
上一篇:从水仙、肉桂,到大红袍,武夷岩茶的拼配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