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杯茶,稳定边疆数千年
说起路边茶,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是路边茶摊卖的大碗茶?
还是苏轼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向人家讨要的茶水?
今天,我们要说的路边茶和以上两者都不同,而是四川的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
1.
茶友们都知道,在世界屋脊之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茶叶商贸运输的道路,就是茶马古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交通艰难的年代,茶马古道是四川茶叶向外界运输的重要通道,当时的茶叶是背夫一袋袋驮过去的,他们背的,大部分是四川边茶。
最早将茶叶带到西藏的,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她也是当今奶茶的祖奶奶,当时文成公主进藏为何要带茶呢?
这是因为,藏区缺少蔬菜和水果,而茶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因为茶的紧缺性和重要性,边茶成为历代统治者稳固边疆、团结少数民族的手段,形成了一千多年的“以茶治边”的政策。它与酥油、青稞、牛羊肉并称为西藏饮食“四宝”。
2.
不同时期,四川边茶有不同的名称。
元朝时称西番茶、明朝时称乌茶,到现代,四川边茶又被称为“藏茶”。
明朝时,乌茶名满天下。
《明史》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天全碉门等地增设茶马司后,洪武二十年(1387年)诏令:
天全六番招讨司八乡之民番蠲其徭役,专令蒸造乌茶,运至岩州,置仓收贮,以易番马。“天全乌茶”自此盛行后名扬天下,并成为贡品。
清乾隆年间,朝廷规定雅安及周边等地产的边茶需运送到“批验所”打箭炉(现康定),因成都到这些地方须出南门,遂称此路所产茶为“南路茶”,南路茶大多专销西康和西藏等边疆地区,又叫“南边路茶”。
南路边茶可以说是贵族茶,因为平民百姓喝不上这种茶,只有大活佛、官员、贵族等阶层才能饮用。
南路边茶由粗老的鲜枝叶所制的毛茶压造而成。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毛茶可以分两种:
鲜叶杀青后不经蒸揉直接干燥的,叫毛庄茶,因为品质较差,已经被淘汰。2. 鲜叶杀青后经过复杂的蒸揉、渥堆、做色等过程后再进行干燥的,叫做庄茶。
南路边茶传统做法很繁复,要经过炒、蒸、踩、堆、晒、拣等共18道工序,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不断改良,已简化为8道工序。
因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而成的酥油茶,深受藏族同胞喜爱。
3.
说完南路边茶,再来说说西路边茶。
西路边茶以都江堰市为制造中心,销往川西北的松藩、理县等地,被称为“西路边茶”。
西路边茶分为方包茶和圆包茶。灌县产的是长方形的,叫方包茶;北川所产的为圆形包,称圆包茶。如今圆包茶已经消失,按方包茶的规则加工。
与南边路茶相比,西边路茶的枝叶更粗老,一般用1-2年的生枝条为原料,是一种最粗老的茶叶。产区大都实行粗细兼采制度,一般在春茶采摘一次细茶之后,再采割边茶。
西路边茶初制工艺简单,将割掉的枝条晒干即可,作为方包茶的配料,含梗达60%左右。
PS:饮用方法
选用盖碗、品茗杯等茶具,将适量茶叶放入茶荷中。2. 温杯温壶,将茶叶置入盖碗中,以沸水高冲入,随即弃茶汤于水盂中,即为洗茶。后再以沸水高冲沏泡,第一泡时间约为10秒,第二泡15秒,第三泡后每次20秒钟。
3. 泡好后,将茶汤刮去浮沫,用凤凰三点头法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别倒入品茗杯中,每杯七分满,品饮者须先观汤色,后闻其香,最后品其滋味。
四川边茶属于黑茶,营养价值也很丰富,可以适量的饮用保健养生。不过选购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品质优劣,防止买到劣质的茶。
参考资料:《中国茶经》2011修订版,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懂茶帝(ID:hcyd321)
对茶知识有疑问的,也可直接加小懂微信:hyn3611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