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工夫”红茶
在
福
鼎
,
白
琳
工
夫
更
像
是
一个秘密。
初夏晴暖,
清风自来,
福鼎市白琳镇的空气中飘荡着大海的味道。
山上茶色青青,
海边网箱密匝,
公路车来车往,
道路两旁一排排簇新的楼房整齐划一,
·
一切是那么的惬意。
福鼎除了盛产白茶,
同时红茶、
花茶、
绿茶等也是茶品丰富,
其中最负盛名的就属‘白琳工夫’红茶这颗遗珠。
‘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
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
与福安市“坦洋工夫”,
政和县“政和工夫”
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而驰名中外。
·
·
·
当地人
似乎并不愿意去多谈,
有关白琳工夫的详细情况,
若不是我们刻意提及,
他们说着说着,
准会再次说到另一个目前显然更为响亮的名号,
福鼎白茶。
但好在这里终究是福鼎,
白琳工夫 的主产地以及发源地。
细细搜寻,
依然能够找到关于白琳工夫的素材
那些关于白琳工夫前世今生的故事,
尽管有的已经失落在了时光深处,
好在,
当我们“行”至福鼎时,
没有错过它。
·
被遗忘的时光。 白琳镇是安静的,安静得已经有很少人会去提及了。
这个位于福鼎市中部的边陲小镇其实很小,
总人口还不到4万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镇,
也曾在多年前“大红大紫”过,
·
原因正是白琳工夫。
·
·
据说白琳工夫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
据清乾隆(1759年)
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的《福宁府志》载:
“茶,郡、治俱有,
佳者福鼎白琳”。
自清代以来,
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
产制红茶,
取名“白琳工夫”,
名声大振,
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关于白琳工夫的更多细节,
我们特意前去请教福鼎市茶业局副局长蔡良绥。
蔡良绥告诉我们,
白琳工夫的发端兴盛期是在清代至民国前。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
福鼎出境红茶2万箱,每箱50公斤。
·
而在民国初期,茶业由盛转衰,年产值不到百万元。
民国中期至解放前是由衰转盛时期,
福鼎工夫茶主产区白琳、
点头等地茶业十分兴旺,
茶商贸易繁荣,茶栈茶馆林立。
上世纪50年代末,
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国外对红茶需求下降。
·
红茶最红的时候,英国女王还曾写信称赞过白琳工夫呢。
”蔡良绥就坐在我们对面,眉头紧锁,缓慢回忆当时的境况,
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
“这是一段被历史逐渐遗忘的时光。
若不是近年来红茶开始重新走红,
人们恐怕很难再次记起白琳工夫了。”
·
·
我们不断寻找有关白琳工夫的身影,
不仅是因为它曾在历史上有过如此的辉煌,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
白琳工夫的独特神韵,
还在于其相当独到的制作工艺。
·
在制作白琳工夫时,
选料要极为精细,生产厂家在鲜叶收购中,
取一芽二叶为原料,
要求早采嫩采,在初制工艺中注意控制萎凋,
以提高其鲜爽度,
并严格采取轻重揉相结合,
及时提取成条的芽叶,
以保存毫芽。
·
为保证品质,
他们采取初精制连线生产,
毛茶通过筛分、
切细、
风选、
拣剔、
补火、
拼和等12道工序。
·
“其产品从鲜叶采摘,
到成品装箱,
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谨慎,
各档正茶的老嫩,
粗细,
长短均有一定规格,
毫不含糊。”
·
“这些工艺特点,对于保证白琳工夫的传统风格,
极为重要。
·
·
红茶的走红,
更多福鼎茶企开始重新关注白琳工夫。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悲伤,
但是对于重振白琳工夫的风采,
还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如果有一天,白琳工夫重新红起来,
与福鼎白茶并驾齐驱,
那又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