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云南七子饼茶 普洱茶饼中的小字辈

时间:2023-01-28 16:04:44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作者:koll1229

云南七子饼茶在众多的普洱紧压茶中,又以七子饼茶最为著名。普洱七子饼的历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真可谓一言难尽。诸位别急,咱们慢慢聊吧。

根据陆羽《茶经》中所提及的制茶法推演,唐代制出的就是紧压后的饼茶。与此同时,团饼茶也常出现在唐代茶诗之中。例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便有“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的诗句。这里将茶雅称为“月团”,而计数的单位则是“片”。显然,卢仝收到的茶是紧压茶。从唐入宋,饮茶由煎茶法变为点茶法。紧压茶,却仍是茗茶的主流形态。

众所周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出了“废团改散”的理念。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王朝,也启动了中国茶史的新时代。自明代开始,流行了数百年的团饼茶开始衰落,本不入流的散茶逐步成为中国茶主力。

七子饼茶,虽可以说是上承唐宋团饼茶的遗风,但其真正问世的时间,却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于说,普洱茶饼的历史都不太久。

因为最早出现的普洱紧压茶,应该是团茶而非饼茶。

其中“蒸而成团”的工艺,显然就是普洱团茶而非普洱饼茶。

明清易鼎,普洱茶的制法似乎也没有发生变化。

由前文我们可以看到,清雍正时政府规定的销藏普洱茶的制式为“每七圆为一筒”。很多人就将这一条文献当作现如今普洱七子饼茶的最早记载,从而推断,普洱七子饼的历史起码应从清雍正年间算起。

我想其中恐怕有不妥之处。

首先,这里提到的是“七”而非“七子”,无法直接和如今的“七子饼茶”攀扯上关系。

其次,这里的普洱茶单位是“圆”而非“饼”或“片”。

清代进贡朝廷的普洱茶中,一直很难找到饼茶的踪迹。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写道: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

从晚清到民国,情况发生了变化。从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所谓“号级”普洱来看,虽然仍称为“圆茶”,但其实就已经是茶饼造型了。新中国成立后制作的“印级”普洱茶饼,包装纸上也都还写着“中茶牌圆茶”的字样。

由此可见,“圆茶”的称谓从清代雍正年间一口气使用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只是词语的内涵,可能已经发生了“由团到饼”的变化而已。到底什么时候,普洱从球形变为了饼状?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我大胆推测,时间节点应该是在晚清到民国初年。

我只知道,中国茶事的清雅传统,可谓荡然无存。纵观历代茶诗,优雅的茶名比比皆是。

普洱茶的先辈茶人,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普洱圆茶,象征团圆吉庆。

普洱七子饼,也是蕴含着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怎么现如今某些普洱商人,一不读书,二不敬祖,就知道拿这些伦理梗开玩笑呢?中国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文化。没有了文化,这杯茶汤还会让我们身心愉悦吗?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加入小青柑大红柑的普洱茶,可以喝出更丰富的口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