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武夷岩茶

时间:2023-01-29 18:30:56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福建武夷山砾壤肥厚,云雾缭绕,降水丰沛,十分适宜中叶种茶树的生长。

唐时,陆羽《茶经》中提到武夷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至两宋,位于武夷山东南的建安被指定为贡茶院,成为“龙团凤饼”的供应地。元代,贡茶院移址武夷山内。明初,朱元璋罢造团茶。武夷山的茶叶生产也全面转向散茶,逐步探究出摇青的工艺,制成以高香醇厚为特点的武夷“功夫茶”。 有关武夷功夫茶形成的史料记载始于17世纪。 《武夷山志》(1808年编定本)载,明末清初,儒生阮旻锡随郑成功参加反清斗争,后入武夷山为僧,曾于武夷山采茶作歌:“采得——最喜天晴北风吹,忙得——两旬夜昼眠餐废,炒焙——鼎中笼上炉火温,香气——如梅斯馥兰斯馨。”歌中没有提到“功夫茶”这一名称,但对茶叶的描述,却完全让人明白,当时武夷茶的制作已经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武夷功夫茶工艺。 “功夫茶”一名最早见于清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撰写的《续茶经》(1734年)。《续茶经·八之出》写道:“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可以认为,清中叶,功夫茶的制作和饮用已经日见成熟。

这一时期,功夫茶在闽粤得到认可,史料也丰富起来,描写十分详细,使我们对武夷功夫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袁枚的《随园食单》(1786年刊行)。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味苦如饮药然。

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献茶。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

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尤未尽。

俞皎1801年著写的《梦厂杂著》对功夫茶茶具作了完整的描述。

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

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

杯小而盘如满月。

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咸丰年间(1851—1862年),寄泉在《蝶阶外史》中描述了一位闽中巨富的饮茶生活。

功夫茶,闽中最盛。

茶产于武夷诸山。采其芽,熏制如法。

友人游闽归,述有某甲家巨富,性嗜茶,厅事置玻璃瓮,三十日汲新泉满一瓮,烹茶一壶,移置疱湢,别汲第二瓮。备用童子数人,皆美秀,发齐额,率敏给供炉火。

炉用不灰木,成极精致,中架无烟坚炭,数具,有发火机以引火光悴之,扇以羽扇,焰腾腾灼矣。 壶皆宜兴沙质。

龚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需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连珠沸则熟矣。水生汤嫩,过熟汤老,恰到好处,颇不易。

故谓天上一轮好月,人间中火候一瓯,好茶亦关缘法,不可幸致也。  

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汤之泼去;

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

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 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

肃客出矣。 茶置大锡瓶,友人司之,瓶粘考据一篇,道茶之出处功效,啜之益人者何在。客能道所以,别烹嘉茗以进。其他中人之家,虽不能如某甲之精,然烹注之法则同,亦岁需洋银数十番云。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福建「武夷岩茶」是一种什么茶,有什么历史与制作特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