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舌尖上的中国茶叶:涌溪火青的制作工艺

时间:2023-01-30 00:19:00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茶叶评茶师网从业者都在关注

  历史: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汉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芽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进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

  分布:火青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  采摘:火青采摘期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销向背面翻卷。涌溪柳叶种是适制涌溪火青的优良品种资源。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拣剔,做到“十二不要”: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并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过长度的叶,一概不要。鲜叶要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工艺: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小时左右。  杀青:用直径46厘米的桶锅,锅温140-1600C 左右,投叶量1.5-2公斤。杀青时间6-7分钟,杀青程度要掌握适当偏嫩,杀青叶不能有泡点和焦边。出锅后抖散水汽,及时揉捻。

  揉捻:双手轻轻团揉,用力不宜过重,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头坯:炒头坯用桶锅,锅温100-1100C ,投叶量为0.8公斤左右揉捻叶,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锅复揉,继续炒二坯。  炒二坯:锅温80-850C ,每锅投入复揉叶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叶弯卷,形成虾形,即可出锅。摊凉3-5小时左右,即可掰老锅。  掰老锅:火青腰圆的外形是在掰老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这是*关键的工序。开始时锅温550C 左右,随后慢慢下降到400℃ 左右。为保证供热稳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叶量开始每锅4-5公斤,中间进行二次并锅,以利做紧外形。全程时间约10-12小时。全凭双手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推、滚、翻、转,烚炒动作宜轻,防止茸毛脱落,烚炒次数宜少,开始每分钟10余次,随后减少到每分钟5-6次。烚炒温度之低、时间之长、投叶之多、速度之慢、动作之轻,均为炒青类绿茶之*,可谓名符其实的“低温长烚”。烚炒到含水率7%,颗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泽绿润,即可出锅。出锅前半小时适当提高锅温,以发展香气。  成茶用手筛“撩头挫脚”后,即为正品火青。  特点:涌溪火青茶分1-3等,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稳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汤色嫩绿微黄,鲜艳明亮,叶底嫩匀,杏黄有光泽。涌溪火青

历史溯源

涌溪火青产于泾县城东70千米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起源明朝,清代已是贡品。据《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可见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相当有名了。清咸丰年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其中高档火青达20%左右,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清代与涌溪毗邻的黄田村(古“洋船屋”景区)出现了巨商朱氏家族,为了他们外出行商时方便携带,茶农便在引鉴徽州炒青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茶叶揉炒、挤压成紧结的腰圆形,由此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逐渐以其紧结重实、香浓味甘而闻名。但以后至建国前夕,涌溪火青每况日下,濒于绝迹。新中国的成立,涌溪火青茶才重焕生机。1955年,泾县开始恢复制作火青茶,当年将极品寄往北京,请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品尝,后国务院办公厅专函鼓励涌溪人民:“此茶很好,希再接再厉……”。1979年仲夏,邓小平同志在品尝该茶后赞道:“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2008年,涌溪火青农企联合当地茶农成立了“安徽省泾县火青茶叶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道路。2011年,“涌溪火青”获得安徽省地方标准的批准发布,由此对茶农加强“涌溪火青”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推广规范种植、开展品牌创建起到促进作用。 

-END-

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编将及时删除!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中国十大名茶之涌溪火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