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工说茶第三百五十八篇——采摘标准对制茶工艺的影响
中国的茶类有六个大类,每个大类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小类。
全部算在一起,上千个茶叶品种应该是有了。每个品种的茶,采摘的标准会有不同。
有的茶采芽头,有的是一芽一二叶,有的是开面采。
各位茶友在喝茶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不同的茶,会有不同的采摘标准?
我想大部分茶友,可能想到的是长久以来,制茶师傅的经验,口口相传;或者采摘如果没有标准的话,可能做出来的味道就不是最好的。
金骏眉芽头
那,有没有更加深层的原因呢?
我个人认为是有的,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茶叶的采摘标准是如何影响制茶工艺步骤的。
首先,和大家再重提一个概念:六大类茶的每个类别,都有自己关键的核心工艺步骤;关键的步骤做好了,这一类茶的基本品质框架,就算是建立起来了。
这个核心步骤的建立,是基于核心步骤之前的每一道工艺的质量都能过关。
每一类的茶,第一道工序,都应该是采摘,只有标准的采摘,才能有后续的步骤进行。
标准化的采摘,能够保证茶青的内含物质含量基本趋于一致。
我们知道,茶树在采摘期间,从出芽发展到老叶,时间不会太久;较嫩的茶鲜叶与较老的茶鲜叶,内部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的含量完全不同。
如果采摘标准不同,鲜叶和老叶混合在一起,内质含量不同,做茶师傅也无法将这样的茶青做出标准的成品。
福鼎白茶——牡丹,一芽一二叶
标准化的采摘,能够保证茶青在制作过程中失水的同步性。
从茶青叶外观上的变化,可以如此形容:每一类茶的工艺过程,都是茶青叶不断失水的过程,最终形成成品茶叶。
采摘时保证茶鲜叶的外形及性状都在一个差不多的范围内,那么,在其失水的过程中,只要外在条件能够保证相同的情况下,茶青叶的失水速率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不会出现这一片叶子已经足够干燥了,另外一片叶子失水只进行了一半。
如果采摘不标准,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结合以上二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去看,标准化的采摘,对于茶青叶在制作过程中,生化反应的进行,是能够保证相同速率,以及最终产物比较接近。
相同速率,是针对水分而言;而最终产物,是针对茶青的内含物质含量而言。
生化反应的速率和溶液的浓度,以及酶的催化等因素有关;叶张越小的茶青,从失水开始到失水完成,速度是快于叶张大的茶青。故此,采摘不标准,会出现部分茶青已经做好了;部分茶青还处在“夹生”状态。
同时,因为嫩叶与老叶的起始内含物质含量的不同,有可能嫩叶的发酵还未完成,老叶的发酵已经完成,那到底杀青不杀青?
所以,从以上几个角度去分析,标准化的采摘,是所有茶类的第一步,也是最开始的步骤。
如果起始的步骤都错了,那何谈后续呢?
不过,以上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无性系的品种,各位茶友知道是为什么吗?
欢迎你们来和我讨论。
苗工,结构设计工程师,对好茶有执念,故通过此公众号与各位茶友沟通交流。
茶友交流——lsxmyx2007
标签:
上一篇:从“春茶一季”到“四时丰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