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书法
曾读过一篇有关书法与酒的文章。我不饮酒,自然少了这方面的直接体验。记下这个标题时,不禁想到某对联典故。一县官出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要求下属对下联。其人百思不得其解,后幸亏自己夫人提醒,“剪开出字两重山”。报于上司交差后令对方哑然失笑。因男人应用剑或斧,“剪”是女子习惯,百密而有一疏。我谈论茶与书法,亦是天性使然。朋友的馈赠大抵不会差,有时一二盒精品,或铁观音,或普洱,或毛峰,或瓜片。每次只需两三片叶子,偶添些香味。常有资料说,喝白开水有益身体健康,不过稍许清香,更觉得回味悠长。对着清澈透明的茶杯,就想起《茶的情诗》来:“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依赖我的无味/让你的干枯柔柔地/在我里面展开/舒散/让我的浸润 /舒展你的容颜。”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总有淡淡的忧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虽好,不如清茶,酒的味道还是有些重,就像如今的书法注重华丽包装,看不到真实的,可以带来长久回味的特质。我更喜爱那种无名的野山茶,可能长在高山之上,并无名气,只有简陋的纸袋,但清香宜人、荡气回肠。有时偶尔上网,能见到书人推杯换盏、酩酊大醉的样子,觉得是不是非常满足?因为没有饮酒经验,谈论起来未必真切,难免贻笑大方。我偶尔被请上酒桌,亦是少言寡语者,心中特别佩服那些海量之人,有时盛情难却,一说话就有人找你碰杯,酒量就是胆量。海量者以酒会友,我更多以文会友,要稍微掩盖一下自己的短处罢了。其实我也并非地道的茶博士,于茶道一窍不通。每每外出与同道见面,大多会喝下午茶,看到杯子在女侍的指间掌中翻转,增添一丝兴味。我很喜欢广东一地早茶,吃饱喝足,事情基本谈完,甚是惬意。
淡淡的清茶搁在书桌上,一种淡淡的颜色,一股淡淡的清香,不禁想到董其昌、王文治的笔墨氤氲作品。都说酒能助兴,激情萌发,创作上可以进入一种极佳状态,却从未有言及喝茶而创作书法。如果说酒能助兴,侧重于创,茶能提升情调,更在于赏。一边品着上好的铁观音,一边阅读古人的碑帖拓本,是至美的人生享受。普洱相对味浓一些,不禁想到另外一种风格的作品,比如邓散木。不同的茶叶,一如风格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人生体验……喝惯了几片茶叶的茶水,突然换成白开水,真有些不适应。要是从开水过渡到茶水,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不甘平淡寂寞。一个人写行草书写惯了,而后再练习篆隶书,要想把急速习惯改一改有点难。从篆隶再到行草,则水到渠成。古人所要求的一些细节,颇有见地。临摹之初需要格临、对临,先有拘束再释放出来非常必要,这个过程不能反过来。所以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从八十岁活到一岁,将会是上帝。
据说,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稿费不够买烟抽,烟有烟瘾,酒有酒瘾,茶亦有茶瘾。我看过一段未曾查证的资料,“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因饮茶太多,双目失明,不知是真是假,是不是量忒多?都说酒精中毒,难道茶亦如此?传说巴尔扎克去世后,因喝咖更不用说可乐、雪碧之类,愈简单愈好。合成的果汁多酸涩,打个嘹亮而悠长的饱嗝,有时难免破坏情调,书人更像一个酒足饭饱,摇摇晃晃的暴发户。书法有不同的情调和风格,未必就要以酒助兴,茶亦无不可。旭素惊蛇走虺的狂草,借助酒神的力量,茶所揭示的就是一种悠闲放松的自由状态,比如抄一段佛经,或是小楷,或是汉简。酒可以将人带入一种忘我境界,但也容易今朝有酒今朝醉,茶则无需顾忌。酒多伤身,茶可解酒。酒须多人,茶可独饮,可以是一壶一几一书生的场景。林语堂曾说过:“茶如隐逸,酒如豪华;茶须淡逸,酒要热闹”,何尝不是艺术的境界,进而是人生的境界?书法不需要热闹,不需要喧哗,反而会有一种别致的回味。就像人已经习惯展览,习惯开幕式宴会中的推杯换盏,有时不妨换一种活法。
书推书圣,茶尊茶圣;书称书道,茶呼茶道;书为国粹,茶乃国饮。茶有茶文化,书法更不必说。相传茶为神农氏发现,一天正烧水时,一片叶子被风吹入锅中,水随即变成绿褐色,品尝之后发现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理论上喝茶是一门学问,实践上喝茶更是一门艺术,水温、工具和沏茶都很有讲究,有需要一生来掌握的哲学和技巧,其中还有类似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典故。1643年,美利坚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茶叶影响世界,不可小觑。茶之于国人,正如葡萄酒之于欧洲人。欧洲人大抵喜欢红茶,绿茶更受国人追捧喜爱,流传最广。乾隆爱喝龙井,亲封田黄为“石帝”,是一个喜欢玩的主。自1560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将茶叶带到西方,这种昂贵的植物叶子成为除丝绸和瓷器之外的奢侈品。中国人喝葡萄酒,如今咖啡也流行,但代替不了茶。欧美咖啡馆里也有茶供选择,那些外国佬常分不清花茶和龙井,但他们永远忘不了咖啡,这与书法何其相似,因为有各自的文化土壤和文化习惯。书法带给世人的,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回味,正如好茶,入口时有点苦,但苦尽甘来,津津有味,咂摸出别样的味道。艺术也是先苦后甜,渐至成功。书法锤炼犹如泡茶之过程,需慢慢品才有味道。一杯清茶,尚能感悟人生。不禁又想到林语堂说的另一句话,“个性的培植是道德的,也是美术的,当中需要学问和雅韵。”
作者简介
薛元明| 男,1973年11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理论家、篆刻家、书法家。
标签:
上一篇:人生与茶的感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