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饮茶方法与陆氏茶烹饮法
陆羽创造的陆氏茶烹饮,同唐代中期社会的其它类型的饮茶方式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当时唐代的各种饮茶方式(有些一直延续至今)是很有意义的。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当时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在饮用方式上大体有如下几种﹕
1. 痷茶,亦称之为茶粥。
这种饮茶方法是,将末茶倒入瓶子或细口容器中,用沸水冲泡,有的还将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同茶放在同一容器中煮成茶粥。
陆羽对这种饮茶方式颇不以为然,他说象这样的茶汤如“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被陆羽说成简直应该倒入沟渠里的废水一样的茶粥,相传是起源于四川与湖北之间一带地方民间,在六朝时期,四川就有些老妇卖茶粥。
时至今日,湖北民间仍有将茶同姜﹑枣﹑桔皮﹑薄荷一起煮饮的,有的还将其制成颗粒状的袋装饮料。
2. 茶果,即以品茗和点心﹑糖果相结合。
广见于一般地方风俗﹑礼仪活动之中。时至今日的各种茶话会,仍未摆脱古代茶果原型。只是果品﹑糕点的品类之多﹑质量之高并杂以现代的各种饮料,是远胜于古人了。
3. 分茶,即是茶宴。以茶餐﹑茶果和品茗相结合,是古代最讲究的正统茶宴方式。
茶宴始于汉代,在唐代较为盛行,经宋﹑元﹑明至清康熙时期最为盛行,特别是乾隆皇帝,常于每岁立春之日,在重华宫茶宴内廷大臣﹑翰林学士或宗亲,赐三清(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及茶果,赋诗联句。并常以重刻淳化阁法贴﹑宫藏珍贵画卷﹑文房四宝等颁赐群臣,成为清宫内之千古韵事。
4. 清饮,即是纯粹品茶。
这种茗饮方式,不复加任何茶餐﹑茶食果品,而非常讲究茶品﹑水品﹑茶器﹑客人名份及品茗的环境。并以赏花﹑玩月﹑抚琴﹑吟诗相结合。这种品茗方式,才能真正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创造出清逸脱俗的品茗高雅意境。
精通茶道的唐代诗人皮日休评论说,在陆羽之前,“称茗茶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这是说以前饮茶如喝菜蔬之汤一样。
陆羽在《茶经》里用了约四章的篇幅来论述煮茶﹑品饮方法和要求,并在其推行的茶术﹑茶道的实践中创造出了陆羽煎茶法,名曰“陆氏茶”。
而陆羽《茶经》问世不久传入日本后,被日本茶学界称之为“天才陆羽的煎茶法”。可以说陆羽创造并大力推行的“煎茶法”(包括二十四种烹饮茶的器具的设计和制作),是中国茶史上饮茶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陆羽煎茶法程序大致如下﹕
1. 备茶﹕
唐代所饮之茶与当今所饮之茶有很大区别。如陆羽《茶经》里所述,唐代茶大体上分粗﹑散﹑末﹑饼等四种。唐代末期,宫廷贡茶品类中开始制造工艺更加精细的研膏茶。
由于唐时茶叶品类的特点,仅在备茶上就有几道工序,包括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项。
凡饮用饼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2. 备水﹕
古人饮茶对水品的选择较现代人优越和讲究。
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汲取多者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去掉泥淀杂质,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3. 生火煮水﹕
将事先备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它无异味的干枯树枝)用炭挝(小木锤)打碎,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将鍑(大口锅)固定好,注水于鍑中。
4. 调盐﹕
当水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为初沸,此时从盛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
投盐之目的,在于调和茶味。
5. 投茶﹕
当鍑边如涌泉连珠之时,为二沸。
此时要从鍑中出水一瓢,以备三沸腾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时,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饺时以冷水汤点止沸。
于此同时以竹夹绕沸水中心环绕搅动,以使沸水温度较为均衡。并及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6. 育华﹕
水三沸时,势若奔涛,鍑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随时以备好之二沸水浇点茶汤,止沸育华,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亦称之为“茶花”)不被溅出,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
当水再开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
7. 分茶﹕
茶汤中珍贵新鲜,香味浓重的部份,是鍑中煮出的头三碗,最多分五碗。
若有五位客人时,可分三碗,七位客人时可酌分五碗,六人亦按碗计。
不要计较第一轮时有客未饮,只要以下锅鲜美之茶补偿就是了。
在分茶时要注意,每碗中沫饽要均匀,因沫饽是茶之精华。
何谓沫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者曰花。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凡酌”一节,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就象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又象在深潭回转,或如在小州边转弯的流水面上刚出水之青萍,又象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鱼磷般美丽的浮云﹔沫,就象绿钱草浮在水边,又象菊花的花瓣,撒落在杯盘之中﹔饽,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水一沸腾,就又有许多的花和沫累迭起来,白花花的如积雪一样。
《荈赋》(晋代杜育着)中所写的“明亮如冬天的积雪,放光如春天的花簇“的景象,是确实有的。
8. 饮茶﹕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一章里强调饮茶一定要趁刚烹好“珍鲜馥烈”时来饮用。只有趁热才能品尝到茶之鲜醇而又十分浓烈的芳香。
9. 洁器﹕
将用毕之茶器,及时洗涤净洁,收贮入特制的都篮中,以备再用。
陆羽的煎茶法,虽然操作程序较繁复,但条理井然。在品茗时特别强调水品之选择,炙﹑煮茶时火之掌握,说明水与火侯对引发茶之真香非常重要,而洁其器,才能毕其全功。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陆氏茶”,亦被称为“文土茶”──清饮品茗法,是对唐代社会当时其它饮方式﹑方法的扬弃。
这种茗饮方式,同其它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尽管亦曾受到社会抵制,陆羽亦曾遭到冷遇,但问世不久,即愈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士大夫阶级﹑文人雅士和品茗爱好者们赞赏和效法。
因为这种茗茶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茶中与清淡﹑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陆氏茶的诞生,不仅使社会生活中的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唐代中期以后的茶文化活动﹑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并对唐﹑宋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陆羽当年所创造的“陆氏茶”虽然同我们现代生活的饮茶方式不同,但陆羽所倡导的茶文化精神,至今仍在影响我国茗饮文化的发展,他在《茶经》里提倡饮茶时对茶品﹑水品的选择,煎茶时对火侯的掌握,以及注意茶礼﹑茶仪前后注意洁器,至今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即使生活在现代大城市的饮茶者选水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沏茶时,要注意按不同茶品(绿茶﹑花茶﹑红茶或是乌龙茶等)掌握适度之水温,投壶中茶量之多少,注意茶器﹑茶具之整洁,以及饮茶时应注意礼仪等,无论家庭生活日常饮茶,或待客饮茶时,都应予充份注意的。陆羽创造的陆氏茶烹饮,同唐代中期社会的其它类型的饮茶方式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当时唐代的各种饮茶方式(有些一直延续至今)是很有意义的。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当时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在饮用方式上大体有如下几种﹕
1. 痷茶,亦称之为茶粥。
这种饮茶方法是,将末茶倒入瓶子或细口容器中,用沸水冲泡,有的还将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同茶放在同一容器中煮成茶粥。
陆羽对这种饮茶方式颇不以为然,他说象这样的茶汤如“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被陆羽说成简直应该倒入沟渠里的废水一样的茶粥,相传是起源于四川与湖北之间一带地方民间,在六朝时期,四川就有些老妇卖茶粥。
时至今日,湖北民间仍有将茶同姜﹑枣﹑桔皮﹑薄荷一起煮饮的,有的还将其制成颗粒状的袋装饮料。
2. 茶果,即以品茗和点心﹑糖果相结合。
广见于一般地方风俗﹑礼仪活动之中。时至今日的各种茶话会,仍未摆脱古代茶果原型。只是果品﹑糕点的品类之多﹑质量之高并杂以现代的各种饮料,是远胜于古人了。
3. 分茶,即是茶宴。以茶餐﹑茶果和品茗相结合,是古代最讲究的正统茶宴方式。
茶宴始于汉代,在唐代较为盛行,经宋﹑元﹑明至清康熙时期最为盛行,特别是乾隆皇帝,常于每岁立春之日,在重华宫茶宴内廷大臣﹑翰林学士或宗亲,赐三清(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及茶果,赋诗联句。并常以重刻淳化阁法贴﹑宫藏珍贵画卷﹑文房四宝等颁赐群臣,成为清宫内之千古韵事。
4. 清饮,即是纯粹品茶。
这种茗饮方式,不复加任何茶餐﹑茶食果品,而非常讲究茶品﹑水品﹑茶器﹑客人名份及品茗的环境。并以赏花﹑玩月﹑抚琴﹑吟诗相结合。这种品茗方式,才能真正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创造出清逸脱俗的品茗高雅意境。
精通茶道的唐代诗人皮日休评论说,在陆羽之前,“称茗茶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这是说以前饮茶如喝菜蔬之汤一样。
陆羽在《茶经》里用了约四章的篇幅来论述煮茶﹑品饮方法和要求,并在其推行的茶术﹑茶道的实践中创造出了陆羽煎茶法,名曰“陆氏茶”。
而陆羽《茶经》问世不久传入日本后,被日本茶学界称之为“天才陆羽的煎茶法”。可以说陆羽创造并大力推行的“煎茶法”(包括二十四种烹饮茶的器具的设计和制作),是中国茶史上饮茶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陆羽煎茶法程序大致如下﹕
1. 备茶﹕
唐代所饮之茶与当今所饮之茶有很大区别。如陆羽《茶经》里所述,唐代茶大体上分粗﹑散﹑末﹑饼等四种。唐代末期,宫廷贡茶品类中开始制造工艺更加精细的研膏茶。
由于唐时茶叶品类的特点,仅在备茶上就有几道工序,包括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项。
凡饮用饼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2. 备水﹕
古人饮茶对水品的选择较现代人优越和讲究。
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汲取多者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去掉泥淀杂质,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3. 生火煮水﹕
将事先备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它无异味的干枯树枝)用炭挝(小木锤)打碎,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将鍑(大口锅)固定好,注水于鍑中。
4. 调盐﹕
当水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为初沸,此时从盛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
投盐之目的,在于调和茶味。
5. 投茶﹕
当鍑边如涌泉连珠之时,为二沸。
此时要从鍑中出水一瓢,以备三沸腾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时,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饺时以冷水汤点止沸。
于此同时以竹夹绕沸水中心环绕搅动,以使沸水温度较为均衡。并及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6. 育华﹕
水三沸时,势若奔涛,鍑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随时以备好之二沸水浇点茶汤,止沸育华,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亦称之为“茶花”)不被溅出,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
当水再开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
7. 分茶﹕
茶汤中珍贵新鲜,香味浓重的部份,是鍑中煮出的头三碗,最多分五碗。
若有五位客人时,可分三碗,七位客人时可酌分五碗,六人亦按碗计。
不要计较第一轮时有客未饮,只要以下锅鲜美之茶补偿就是了。
在分茶时要注意,每碗中沫饽要均匀,因沫饽是茶之精华。
何谓沫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者曰花。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凡酌”一节,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就象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又象在深潭回转,或如在小州边转弯的流水面上刚出水之青萍,又象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鱼磷般美丽的浮云﹔沫,就象绿钱草浮在水边,又象菊花的花瓣,撒落在杯盘之中﹔饽,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水一沸腾,就又有许多的花和沫累迭起来,白花花的如积雪一样。
《荈赋》(晋代杜育着)中所写的“明亮如冬天的积雪,放光如春天的花簇“的景象,是确实有的。
8. 饮茶﹕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一章里强调饮茶一定要趁刚烹好“珍鲜馥烈”时来饮用。只有趁热才能品尝到茶之鲜醇而又十分浓烈的芳香。
9. 洁器﹕
将用毕之茶器,及时洗涤净洁,收贮入特制的都篮中,以备再用。
陆羽的煎茶法,虽然操作程序较繁复,但条理井然。在品茗时特别强调水品之选择,炙﹑煮茶时火之掌握,说明水与火侯对引发茶之真香非常重要,而洁其器,才能毕其全功。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陆氏茶”,亦被称为“文土茶”──清饮品茗法,是对唐代社会当时其它饮方式﹑方法的扬弃。
这种茗饮方式,同其它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尽管亦曾受到社会抵制,陆羽亦曾遭到冷遇,但问世不久,即愈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士大夫阶级﹑文人雅士和品茗爱好者们赞赏和效法。
因为这种茗茶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茶中与清淡﹑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陆氏茶的诞生,不仅使社会生活中的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唐代中期以后的茶文化活动﹑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并对唐﹑宋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陆羽当年所创造的“陆氏茶”虽然同我们现代生活的饮茶方式不同,但陆羽所倡导的茶文化精神,至今仍在影响我国茗饮文化的发展,他在《茶经》里提倡饮茶时对茶品﹑水品的选择,煎茶时对火侯的掌握,以及注意茶礼﹑茶仪前后注意洁器,至今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即使生活在现代大城市的饮茶者选水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沏茶时,要注意按不同茶品(绿茶﹑花茶﹑红茶或是乌龙茶等)掌握适度之水温,投壶中茶量之多少,注意茶器﹑茶具之整洁,以及饮茶时应注意礼仪等,无论家庭生活日常饮茶,或待客饮茶时,都应予充份注意的。
标签:
上一篇:近代饮茶方式和功夫茶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