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瓯越茗饮之谜

时间:2024-12-04 15:10:49来源:food栏目:茶与文化 阅读:

 

“秦人取蜀,始茗饮之事”,俨然在此之前蜀外各地是不知茗饮之事的。

“茗”,古代典籍中没有这个字,《说文》中末收。据考证,这个字来源于古越语。唐朝武夷一带流行“茗战”(斗),就用了这个生僻的字。北宋宋铉编《说文新附》才收了这个字:“茗:茶芽也”,《魏王花木志》云;“嫩叶谓之茗”。陆羽《茶经》所载各产茶地均属古越族分布区。

西晋中书舍人杜育《茹赋》说:茶饮要“酌之以匏”,匏是一种仿葫芦造型的容器,曾在古粤(越)部分地区流行,而以闽越较为广泛。城村古粤城出土的陶匏壶极具特色,是典型的闽越式陶器。饮茶用的盏又叫做“瓯”,瓯,它本来就是闽越一带的地名(闽越即为西瓯)。最早把它引为容器的则出于西汉史游《急就篇》,大概是这种产于瓯地的碗盏,颇具特色,才将产地引伸为器皿之名,并成为古代主要饮茶器具的。

武夷先民曾广泛使用的匏、瓯,难道仅只是后世被外人发现并用于饮茶的么?

有关专家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古越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令六七千年)就已创始了茶文化。那时的茶,以充饥为基本功能,以植物的花、叶、果杂入淀粉类、动物类食物混合制作,似粥,与闽地现存的擂茶有相通之处。古越语守粥、祝、余、茶同音。由充饥转化为现代意义的茶饮,是个漫长的过程,闽越时期的匏或瓯是否就是这种习俗的见证?

闽的擂茶之风以闽北最盛,它是用擂棒在擂钵中研磨,将茶叶、白米、芝麻、花生、生姜等不同的原料磨成粉冲入沸水后钦用。陆游在《入蜀记》中道:“建茶,旧杂以米粉,复更以薯芋,两年来又更以褚芽,与茶味颇相入,且多乳”。陆羽在《茶经》中曾鄙薄地提到:前人煎茶把葱、姜、枣、桔皮……同茶一起熬了又熬,煮成膏汁状饮用。岂不是典型的古越人似粥状的茶饮遗风么?与擂茶也如出一辙。不过陆羽时代文人是用碾、罗之类精巧的工具代替擂钵、擂棒,显得更优雅罢了,这雅、俗的两种饮茶方式,应该是同源的两种极致。而流行于偏隅山居的擂茶,大概与闽越茶俗更为直接。

与闽越人关系密切的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赣南的擂茶,傣族的竹筒荼,白族的三道茶等也都与闽北的擂茶接近,也许都渊源于古越茗饮之俗。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乌龙茶之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