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自我意识”问题(继续为周四晚的live预热)
“自我意识”问题发端于笛卡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反思性的传统,在康德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偶尔论及。到康德这里,自我意识、尤其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概念,成为康德认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同时也成为德语哲学一个核心范畴。
倪老师这本书强推,追溯“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就把整个西方哲学史串起来了,非常有趣的视角,买买买!!!!
《纯粹理性批判》可谓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晦涩难懂的著作之一,其中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则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这里集中体现了康德哲学最有独创性的地方,即我们认识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对象,对象是按照我们认识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康德由此扭转了认识论的走向。
康德自己在这一部分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我们应该看到康德论证的诸多困难之处。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如何证明范畴是形成经验的先天条件,而不是通常所说的那样,经验可以不借助范畴形成。同时,范畴除了运用于经验上,没有别的用处。但毕竟范畴和经验不同性质,如何表述两者的关系,是康德的重大课题。而”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提出的,作为康德解释范畴先验演绎的一种尝试。
继续推齐良骥先生这本《康德的知识学》,太经典了,读康德必看的中文二手文献!
什么是“自我意识”?
在一个确定的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表象,若不是全部属于一个自我意识,它们就不会全都是我的表象,也就说,作为我的表象(即使我没有意识到它们是这样一种表象),它们必须于这样的条件必然地相符合,只有在这一条件下它们才能够集合在一个普遍的自我意识中,因为否则的话它们就不会无一例外地属于我了。B13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中加强了自我意识的分量,他本人十分看重这一版,认为可以消除第一版他受到的“贝克莱主义”的误解。他认为这也是他在书中付出心血最多心血的地方。同时,自我意识是康德对于经验论者休谟的应答,因而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休谟在《人性论》末尾处承认,他无法找到一个思想中或意识中统一各个知觉的原则。休谟所寻找的在意识中统一各个流动、杂多的知觉的原则,就构成了康德哲学核心的“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同时可以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起点,对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做了重要铺垫,而康德的后继者如费希特等,在自我意识这个议题上大作文章,可以说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奠下了整个德意志观念论的基石,理论意义十分重大。
康德先验哲学地一大创举就在于康德划分了现象与物自体,我们认识的只能是现象,现象严格受到因果律的控制,因而是可以认识的。物自体在康德那里存而不论,因此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由意识加工过的”对象意识“,这个对象依然只是我们的表象,我们必然能偶从我们构建出来的对象概念中意识到自我的同一性。这个所谓的自我同一性,就是康德所谓的”先验自我“”先验我思“或者”先验统觉“,同时也是认识的最高根据。
所谓经验统觉,就类似于休谟所说的”一束知觉“,作为内知觉对人的心理情形进行察觉,但自身依然是经验性的、时刻在变化的。康德相应地提出了一个自身保持同一不变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先验统觉、自我意识。
康德提出“自我意识”地积极意义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英国经验论所欠缺的一点
“(英国经验论)在识别相似性时很草率,不把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们表象为思考者”,作为基础的思考者恰恰是康德关注的重点。范畴的先验综合统一必须要以统觉的同一性为支撑,相似性的识别已经预定了一个先验的思考者“我”。
康德第一次从方法论上把“自我意识”这个问题提出来,而这个概念就变成了他先验论证方法的起点或者支撑点。
”自我意识“的重大理论意义,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在其编写的《哲学史教程》写了这样一句话:
”唯心主义的原则就是自我意识“文德尔班这套《哲学史教程》经典程度自不必说,翻译质量很好,赶紧买起来!!!
继续为我本周四晚上七点的康德live打广告,快来和Dr.Yao一起读《纯粹理性批判》吧。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标签:
食品安全网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