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

为什么老白茶会煮出悬浮物?还能喝吗?这些真相务必知道,很有用

时间:2023-04-01 09:17:15来源:admin01栏目:餐饮美食新闻 阅读:

 

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入夏后,不少茶客对煮茶的热情,丝毫不减。

毕竟,煮茶很方便。

煮出一大壶热茶后,稍微晾凉,放着备用。

茶汤温饮,风味无穷。

就像盛行于两广、福建的煲凉茶那样,夏天煮点茶消暑,亦是不错的选择。

但近期有茶友提到,他在煮老白茶时发现了一件怪事。

原话内容,大致如下。

“最近煮五年左右的老白茶,发现煮久后汤中有大量亮晶晶的物体翻滚,不知道是什么?这种汤非常好喝,浓稠醇厚,果香十足,就是那亮晶晶的物体不知是啥?不是白毫……”

这就奇怪了。

品茶,如欣赏美食那样,注重色香味俱全。

要是在喝茶时,发现汤中出现大量不明悬浮物,难免会让人留下心理疙瘩。

哪怕这壶茶的汤感再醇,果香再足,也无法消弥心中巨大的困惑。

所以,这些亮晶晶的悬浮物,真身究竟是什么?

白露寿眉

《2》

根据经验,这种亮晶晶的物体很可能是叶片表面的蜡质层碎屑。

茶树按照植物学分类,属于山茶科山茶属。

山茶科的植物,叶片拥有鲜明特点——边缘有锯齿,叶表细胞壁厚,叶片属于革质,角质层发达。

茶树鲜叶摸起来就像柔软的皮革那样,质地柔韧。

和薄且柔韧的桑树叶(属纸质叶片),和粗糙毛躁的狗尾巴草(属草质叶片)摸起来,手感明显不同。

并且,随着茶树生长,叶片发育越是成熟,叶片角质越厚。

迎着光,能看到叶片表面是亮晶晶的,闪着光泽。

因此,茶树叶片的角质层,也有这样的别称——蜡质层

蜡质层的存在,对茶树生长有不少好处。

蜡质越厚,意味着叶片的防御功能越健全,具有一定防水、防虫咬的作用,保护茶树叶片,从而确保茶树光合作用等生长机能的正常运转。

白露寿眉

白茶里,抛开银针不谈,因为白毫银针的原料以粗壮的芽头为主,芽头旁仅有紧紧相贴的叶壳,并没有叶片。

论叶片的细嫩程度,白牡丹>春寿眉>秋寿眉。

因为叶片细窄,白牡丹的嫩叶上少有蜡质层的出现,相反是叶片背面还留有不少茶毫。

和秋寿眉相比,春寿眉依旧保留着几分春茶的鲜嫩特点,蜡质层并不显眼。

秋寿眉的叶片上,蜡质层相对厚实。

形似薄膜般的蜡质层,覆盖在叶片上,具有一定防水性。

叶片保留相对完整,少有断裂缺损的秋寿眉,冲泡时不易泡浓、泡苦,正是因为这层蜡质层薄膜的功劳。

蜡质层好比是防洪堤坝,能避免茶味物质过快、过多、过量浸出。

当你用盖碗泡茶时,即便出汤速度稍慢,也不至于将茶汤泡浓。

这一优势对刚开始用盖碗泡茶,没有熟练掌握盖碗快出水冲泡技巧的新手来说,无疑十分友好!

白露寿眉

《3》

茶,来源自天然的一片叶。

作为植物的一种,在白茶叶片上能找到不少功能分区。

比如,负责安保、保卫的保护组织——角质层/蜡质层。

发育状态成熟的茶树叶片,叶表蜡质层变厚。像秋寿眉的叶片就远比白牡丹叶片来得厚实、叶片正面更光滑,蜡质层厚。

比如,负责生产、储存养分的营养组织。

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能产生不少营养物,经过转化分配后,这些营养成分被储存在叶肉深处。

当我们在冲泡/煮茶时,内在的营养物质和茶味物质不断浸出,才能形成滋味出色、回味美妙的茶汤。

再比如,提供输导,架构网络的纤维组织等。

这些网格状的纤维,好比是叶片内部的运输兵,能实现水分、营养以及茶树新陈代谢废弃物的有效输送。

然而,长时间的暴力煮茶,会破坏叶片自身结构的完整性。

通俗来说,持续高温加热,白茶叶片易煮烂。

等到叶片煮烂后,植物组织细屑在热汤内反复翻滚。

浩浩荡荡的暴力久煮后,茶汤就跟榨出来的新鲜橙汁那样,能看到明显的果肉渣滓残留。

而煮老白茶,尤其是煮秋寿眉饼这类的老茶时,叶片表面薄膜般的蜡质层在分崩离析后,因为分量轻、体量小、受重力影响小,难免会漂浮在茶汤里。

迎着光看去,会让人觉得茶汤里有着亮晶晶的物体在翻滚!

这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代表白茶品质有问题。

在喝茶时,大可放宽心。

2016白露后压饼

《4》

老白茶,可以煮着喝。

但在煮茶时,不建议茶友们盲目久煮、熬煮。

因为煮茶时间过长,茶汤味道会变浓。

白茶喝的是鲜香醇爽,而不是浓烈刺激。

长时间高温下,持续暴力煮出来的茶汤,茶味物质一次性全部浸出。

将原本茶味丰沛,足够支撑煮出2-3壶浓淡适中/茶味甘醇的老白茶,全部浓缩成一壶。

并且,在反复沸腾下,汤水还会被蒸发不少。

剩余在壶内的热茶,只会越变越浓、越煮越苦,茶汤变得十分重口味。

从喝茶体验看,浓茶不仅不好喝,并且多喝无益!

先用盖碗冲泡,再煮叶底

另外,老白茶煮久后,茶香也会被挥发浪费。

品质有保障的老白茶,香气表现是十分精彩的。

药香沉稳、陈香隽永、还时常会伴有粽叶香、稻谷香、干荷叶香等。

若是已经压成茶饼的寿眉,在内质丰沛、陈化良好前提下,还能得出珍贵的枣香。

这些层次丰富、馥郁迷人的诸多茶香,在煮茶加热过程中,会不断飘散出来,使得四周的环境盈满茶香。

但煮茶时间过长,会导致香气大量飘散到空气里,而剩余在茶汤里的茶香余量有限。

最终在喝茶时,喝到的茶汤里少有馥郁落水香!

一言概之,为了喝到理想茶味,煮茶不能盲目久煮。

《5》

煮老白茶,煮多长时间才合适?

一壶茶的时间,可长可短,没有标准答案。

一切都要以具体情况来定。

比如,火力大小。

是大火煮开,还是小火慢煮?

是电陶炉加热,还是传统的炭炉慢煨?

比如,汤水容量。

煮一壶茶是煮300毫升,还是500毫升,还是600毫升?

再比如,茶味物质含量。

是煮高山茶,还是平地茶?

是直接煮干茶,还是用盖碗泡了6、7冲后的白茶叶底?

可见,在煮茶这件事上,充满了诸多变量,在煮茶时间上不能一刀切。

内质丰沛的好茶,短时间内就能浸出大量茶味。

直接煮干茶时,先烧水,等到壶内连续冒起水泡后,投入干茶。

茶水比例大约是,煮一壶300-400毫升的茶水,投入干茶2-2.5克即可。

投入后,等到汤面滚沸,即可关火。

稍稍静置,等到茶汤表面不再滚沸,便可倒出茶汤饮用。

原则上,煮茶喝,等煮到茶汤滚沸即可。

没有必要反复煮开,来回熬煮!

《6》

行文至此,这桩茶界悬案总算告一段落了。

煮老白茶时,看到茶汤内翻滚着这类由于蜡质层、叶肉组织等碎屑悬浮物。

不必过于恐慌,那既不是杂质,也不是脏东西。

见怪不怪,喝茶才能更安心。

不过,这些破裂的蜡质层、叶片细屑的出现,也刚好能提醒——煮茶时间超时了!

该趁早关火,不要再继续煮下去。

适可而止,煮茶时间适宜,更能煮出甘润、醇美、浓淡适宜的好茶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大食物观”里的产业升级 水产预制菜延长水产养殖产业链

下一篇:人人乐:公司目前经营的常温+低温预制菜主要包括家常菜类、海鲜水产类、蒸碗系列等

相关推荐
  • 新春将至,锅圈食汇预制菜持续升温
  • 餐饮怎么做?难做?没搞懂这5点,千万别做餐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