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

菜吧:中央一号文件连蚯蚓都开始保护,粮食问题严峻到什么地步了

时间:2023-04-01 18:13:45来源:food栏目:餐饮美食新闻 阅读:

 

来源丨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达尔文说:“蚯蚓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这一条,在最近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似乎得到了印证。

一号文件中“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这条表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切半截都能长成两条的蚯蚓,把它上升到和黑土并重的地步,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了?

我们到底是丰产,还是缺粮?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大众一般持两种态度。

一种是,我们怎么可能缺粮?疫情也不影响我们丰产,每年报道上都是增产丰收的好消息。

另一种态度是,国家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各种文件都在强调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安全问题肯定存在。

其实,关于粮食安全有“两条线”:

一条是“吃饱”的线,联合国规定粮食安全线是人均400公斤。

另一条线是“吃好”的线,参考发达国家消费标准,“吃好”的线大致为800公斤。

我们目前是个什么水准?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这也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以此计算,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吃饱”问题是解决了,但离800斤的“吃好”这条线还差得远。

我们离“吃好”差了什么

那么,“吃饱”和“吃好”之间,到底差了什么?

二者对粮食品种的需求是不同的。

粮食按品种来分,包括谷物、大豆、薯类三种。

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类。而谷物中的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这是负责“吃饱”的部分。

2022年,全国谷物产量12664.9亿斤,产量很足,自给率超过98%。

但在“吃好”的部分,大豆占据了主要地位。

然而,我们消费的大豆主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85%。

2021年大豆消费量10872万吨,国产大豆产量1640万吨,进口量9652万吨。

2022年,大豆的总产量也只有2351万吨,不足消费量的1/3。

有人会说,这样维持现状也还好,至少我们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基本的粮食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但现实却是,我们不仅从“吃饱”到“吃好”路途艰难,即便维持“吃饱”这一步也是相当不易。

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有三个因素:耕地面积、劳动力和产能,这几项关键变量在近几年都在不断恶化。

首先说说耕地面积下降问题。

2001年,为治理土地开发中的腐败和混乱,国务院提出“大力推行招标拍卖”。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各地政府开始大量征收农民土地然后有偿转让,土地财政开始膨胀。

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与土地转让收入加起来算作“土地财政”的总收入,能够达到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89%。

一方面,是对政绩大有裨益的GDP增长,一方面是关系全国宏观大局的粮食安全。

孰轻孰重,各地政府心中自有“衡量”。

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就强调,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大家信誓旦旦立了军令状,坚决保护耕地!

结果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753万公顷,降至1.28亿公顷(19.2亿亩)。

离18亿亩红线仅差1亿了!

雪上加霜的是,耕地面积缩减之余,耕地产能也要跟不上了。

这些年,耕地面积减少,但产能还不错,这其中免不了化肥和农药的“神助攻”。

2018年,我国使用了全球25%的化肥和43%的农药。

过量使用的代价触目惊心。

中科院研究表明,中国21.5%的耕地重金属超标。

以前“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黑土地,现在要靠化肥“续命”。

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村民陈兴业感慨:“离了化肥,一年也不行”。

耕地的问题没有解决,种地的人也出问题了——农民后继无人。

2019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中,在谈及粮价伤农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价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袁老说:

“农民不种粮食就麻烦,问题很大,我总是很担忧的”。

有一张图,一瓶小麦的价格,对比一瓶水的价格。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谷贱伤农”。

源味君曾经跟一乡亲聊天,说起种地利润,他摇摇头跟我算了一笔细账:

前几天把去年的玉米卖了,1.35元/斤。现在收购新粮即使按8毛一斤算,一亩地产1300斤粮食计算,一亩才能卖1040块钱。

再一算成本,化肥一亩地一袋就100多块钱,还有拖拉机油费、种子费、浇地电费、买农药费,若是用大型机械收割,一亩地还收五六十,加一起快600块了,也就是说剩下不到400块钱,这还没算人工成本!

要是算上人工费呢?

种一季玉米,播种、打药、浇地、收秋等,估计至少要下地20天!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来算,每天人工费平均43块钱,20天就是866元!

算上人工费,一亩玉米到底能赚多少钱?

每亩玉米收入1040元,减去600元成本费,再减去866元人工费,每亩还要倒亏426元!

我们哪里还有理由责备农民不去种地?

寻求解决之道

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只是强调了粮食安全,但2022年,第一次明确粮食安全是需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

而今年的一号文件,甚至将电击蚯蚓,拔到和黑土一样的高度,足见对粮食安全之重视。

但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显然不是光强调,喊口号就能解决的。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两个解决措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是什么意思?

“藏粮于地”不仅是指18亿亩耕地红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耕地效率,也就是怎么“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然多少耕地都不够用。

“高标准”中的标准高在哪?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有明确建设标准的:土地平整工程、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工程。

例如,土地平整工程耕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灌溉工程要能形成“干能灌、涝能排、涝能减”的灌排体系,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不低于90%;平原地区的道路可达性应不低于95%,丘陵地区不低于80%等。

这样的效果,就能形成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口粮田,就能逐步满足更多的粮食需求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正在向15.46亿亩目标出发,目标是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藏粮于技”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个就是农业种植相关技术,另一个就是农业技术工人的新身份。

种植技术最核心的就是种子。种子是农业“芯片”。如果被他人控制种子,就相当于被控制了命脉。

如今,全世界的大豆种子都被一家公司给垄断了,它就是被评为“世界最恶劣公司”的孟山都。

孟山都发明的除草剂草甘膦,会在土壤里面残留很长时间,毒力不散,其他杂草和农作物无法生长。只有草甘膦转基因的种子才能生长,并且长得更好。

这就像是染了毒瘾,很难戒掉。

孟山都不仅强行捆绑种子和除草剂,还规定:农民收获之后不能留种子,谁敢留种就告谁!

因此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科院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生产用种保持100%国产化,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合农95”“黑农84”“绥农44”“齐黄34”等品种成功选育和推广种植。

除此之外,就是农业机械化。

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6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催生出一批农业技术工人,机械化的操作方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怎么能让农民这个职业受人尊敬,怎么能让农民吃得饱,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国家也在努力解决城乡不平等问题,若能处理好农民生产、生活、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就能让农业技术工人也成为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职业。

14亿的人口大国,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

而所有的农业耕作、耕地保护,最终还是要靠广大农民去执行。

所以,我们需要一号文件反复强调,需要司法系统打击倒卖黑土地,需要各类高新技术服务于农业,需要保护每一条蚯蚓,也需要尽一切可能善待每一位农民。

善待农民,就是善待耕地,也是善待我们自己。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推行丧葬改革,以后不允许土葬了吗?

下一篇:2022年茶颜悦色加盟费是多少?最新加盟条件有哪些?合作优势呢?

相关推荐
  • 新春将至,锅圈食汇预制菜持续升温
  • 餐饮怎么做?难做?没搞懂这5点,千万别做餐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