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 这个社区居民有口福了
壮族甜糟肉,是源于清光绪年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非遗美食。这道美食风味独特,咸酸糟香浑然一体,入口糟香浓郁,余味悠悠。糟肉没有肉类的腥膻味,山楂和腐乳的清香弥久不散,是壮族人民一道非遗美食,也是岭南文明的组成篇章。
壮族甜糟肉。
8月28日,南宁市青秀区新竹街道办事处联合纬武社区,在辖区内的广西十二世居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举办了壮族甜糟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培训活动,60多名社区居民在基地传承老师的带领下,现场体验壮族甜糟肉的制作,感受“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活动当天,基地的专职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农俊宁亲自向大家介绍壮族甜糟肉的制作工艺。
农俊宁讲解制作步骤。
他站在炖锅旁,手持长勺,一边搅拌着锅中的食材,一边详细地讲解着制作步骤。当甜酒、山楂果、山楂叶、香叶、桂皮、陈皮、八角以及姜蒜等多种配料与精选的肉类一同在锅中慢炖片刻之后,便散发出一阵阵令人陶醉的香气。
制作壮族甜糟肉的配料。
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市民朋友都被这种独特的香气吸引,大家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这道非遗美食的独特之处,现场热闹非凡。
在现场品鉴环节,记者尝试了一块壮族甜糟肉。肉刚入口,便尝到咸酸糟香浓郁的味道,十分独特。
市民陈冰女士告诉记者:“今天来到这里,我感到非常开心。师傅们精湛的手艺让我印象深刻。这道非遗美食真是美味难忘。”陈冰女士表示,壮族甜糟肉制作过程不难,以后有机会自己会尝试在家里做。
农俊宁告诉记者,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更倾向于便捷的快餐和外卖,但壮族甜糟肉因其健康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方式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依然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现场品鉴。
据了解,为丰富社区居民以及未成年人的暑期生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纬武社区推出了古俍兵非遗技艺体验课、非遗美食技艺类课程。
活动从8月7日持续至10月16日,每周三推出一个主题,主要有壮族飞陀、吹箭及手制体验、瑶族油茶制作技艺(世界级非遗)、壮族甜糟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水族韭菜包鱼制作技艺等体验课程。
“壮族甜糟肉是壮族逢年过节必吃的一道美食。以前的人们只有年节才杀猪,这道佳肴亦是待客的最高礼仪。”农俊宁告诉记者,壮族甜糟肉始于清光绪年间,流传于桂西北民间的一道壮族名菜。旧时过年过节杀猪的日子,人们通常把吃不完的猪肉部分腊制、部分糟制入坛,糟制入坛的即为甜糟肉。家里来了贵客即拿出一块加热蒸切,佐以糟酸用生菜叶包裹着吃,就是对贵宾的最高接待礼仪。如今,这道美食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传统美食。
“制作壮族甜糟肉最关键的一步是,制作好后15天内不能开坛使之漏气。最初的糟香之气泄漏,整坛肉香就会减少七八。如保存得当,能和侗族酸鱼一样,久放不坏。”农俊宁说道,“我们今天现场制作食用的酒糟肉是提前腌制差不多一个月而成的,配菜的糟酸也是提前一日腌制的。”
活动结束之后,记者还特别留意到,不少市民将现场备好的酒糟料和洗净切好的时蔬拌匀装坛带回家。农俊宁解释称,这些酒糟料和时蔬放冰箱腌制一日左右即可食用。
那么,这道美食该如何制作呢?农俊宁向记者介绍壮族甜糟肉的制作方法:食材为五花肉、土制黄花糯米甜酒糟,熬煮山楂果叶水40分钟后,加入五花肉焗熟捞出,然后用壮乡特有的自然香叶、桂林腐乳、土制黄花糯米甜酒糟慢火同焗40分钟,捞出封坛3个月以上,开坛将肉蒸热,切条状配以甜酒糟制的酸姜、酸椒、糟时蔬,佐以本地生菜叶打包吃。
壮族甜糟肉制作方法
10斤肉、 300克盐、2斤土酒曲发酵黄姜甜糟、300克腐乳、300克醋、小黄姜、八角、干椒、桂皮少许。
1. 用山楂茶叶水将猪肉焯水,备用。
2. 甜糟放入锅中,加以姜、油炒干至金黄备用。
3. 小黄姜、八角、干椒、桂皮入锅干炒至有香味,加入甜酒水、盐、醋、腐乳等所有调料,煮开后放入煮好的五花肉,调小火开盖煮40分钟。
4. 放入炒好的酒糟继续翻炒岀味至收汁,微出油即成。
5. 放凉后装入密封容器,置入冰箱15天后即可食用。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新闻客户端 记者 凌剑伊 文/图 实习生 杨小称
编辑 | 宁玉桦
校对 | 李冬莉
审核 | 姚晓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