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收割了油菜和小麦,秸秆粉碎还了田,紧锣密鼓地,种粮大户李成方又忙上了。根据生产安排,他需在6月上旬前,种下1200多亩单季稻。眼下,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塘雅镇,这个面积达1.5万多亩的区块,“非粮化”整治已完成近八成。尽管还未验收,但从去年年底开始,很多良田已变身粮田,李成方就是受委托管理的6个大户之一。
塘雅镇党委书记舒跃成告诉记者,该区块总共涉及10个行政村,尽管土地肥沃,但地形散小,且地类复杂,有水田,有旱地,还有林地和园地,过去基本上种苗木和水果,种粮的几乎凤毛麟角。因此,在做好清理腾退的同时,镇里做好垦造提升文章,整个过程中,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可谓帮了大忙。
据了解,首先,金东区与浙江省测绘院合作,借助卫星遥感、天地图比对、现场核实等手段,“上天入地”明家底。现在,全区24.3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3.09万亩粮食功能区的基础图像数据,从地块属性到作物类型,再到土壤成分,各种“身份信息”一目了然。
有了耕地家底,紧接着,当地又构建起一个数字管理平台,对正在整治区块、未整治区块以及整治完成区块,在“一张图”上分别标注黄、红、蓝三色,形成全区29万余个区块的数字地图。
“有了这个平台,整治数量、地块属性、种植方案等信息,就能做到进度实时掌握、方案实时更新。对进度偏慢、效果不佳等情况,就能及时预警,一键掌握。”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建军告诉记者,今后,数字化在长效管理上同样会大有用武之地。
据介绍,目前,金东区正在与中科院合作,建立AI训练样本的提取与识别模型。简单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按照每8天一周期,对粮食种植作物的识别与面积进行测算,疑似出现整治情况反复的区域,就能智能识别、动态抓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粮田的明家底、知进度、防反弹三个环节上数字化进行赋能,金东区还从精准用肥用药、废旧农膜回收入手,让良田更良。
记者了解到,两者应用的同样都是卫星遥感作物识别技术,前者主要获取当前地块作物生长、病虫害等情况,并结合重点点位测土配方和“浙样施”数据,将用肥用药指导精确到具体点位,以及具体生长时期;后者则为地膜生产、使用等提供科学规划管理的依据,建立残膜回收治理有效路径。
以塘雅镇的这个区块为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预计今年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垦造水田3363亩、新增旱改水面积2203亩,新增耕地2502亩,耕地质量提升5068亩,届时可每年产粮达6600多吨。目前,金东区正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非粮化”整治工作,累计整治面积已达8343.9亩,预计可增加粮食产量7090吨以上。
本文:数字化赋能 良田“一目了然”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nongye/zixun/284351.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通渭县:金银花种植新模式带动农业生产驶入“快车道”
下一篇:建好城区“菜园子” 打造产业“新名片”
标签:数字化赋能 良田“一目了然”
领略过《早春图》里的无限生机,见识过《千里江山图》中的大美河山,在《张好好诗》中欣赏了女性之美,也在《祭侄文稿》中感受到了至情。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型书画文化类慢综...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阮桂源起初并未想过自己会一直坚守在茶行业。大三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桂源跟同学喝到了教授私藏的好茶。当时被茶香吸引的两人没有任何...
在何坝镇水河村的生态茶园内,成片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行走其间,沁人心脾。茶农们或拿着布袋,或手提竹篮,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采摘今年的首批春茶。他们双手上下翻飞,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