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天圣茗茶 - 简介 天圣茗茶是高贵茶文化的茶使者,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一种天然芳香圣品,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不仅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保健作用和对多种疾病的
天圣茗茶 -简介
天圣茗茶是高贵茶文化的茶使者,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一种天然芳香圣品,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不仅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保健作用和对多种疾病的预防作用,是全人类健康、减压的最佳选择,更是人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抒发志向、享受人生的“物化精神食粮”。源材料安溪铁观音,品质及特殊“音韵”,站在十大名茶前列,被誉为我国茶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上海世博会评为十大名茶之首。外国友人喜爱的唯一中国农产品品牌,外商最喜欢的中国品牌排行榜第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厚爱,还成为党和国家领导赠送外宾的珍贵礼品之一,2004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题词“龙茶冠天下”。
天圣茗茶 -公司目标 愿景
以天圣茗茶为媒介倡导中国茶文化,敬宣茶德,重塑中国茶之颠峰。
营造品茗心醉、隽永意境和长久真实的感动,成就完美的“品茗天圣,共赢天下”之人生。
天圣茗茶 -理念
将茶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哲学(廉、和、敬、真的茶德)提升为天圣茗茶理念:“健康、品味、成就人生”。
天圣茗茶 -信念
坚守宋代诗人范仲淹名言: “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
天圣茗茶 -使命
将茶作为高贵文化的有机载体,献给高贵的社会精英,传承与发扬高贵文化与茶文化。
品茗对象
政要、社会名流、企业家等事业成功人士。
品茗意境
境由心生 心随茶动!
天圣茗茶 -天圣的释义
一、大自然赐于人类之绝佳圣饮。
二、天下圣品。国外名词解释相当于奢侈品。
三、铁观音之天香(天真味)圣韵(圣妙香)高度概括。
四、贵族文化、儒家文化传承。(天圣乃宋仁宗登基年号)
天圣茗茶 -天圣由来
唐末宋初,安溪发现圣树做茶,宋元丰六年,清水岩移植圣树并取名天圣茶,后来,乌龙制作工艺的发现,取名乌龙茶,“天圣”成为证明自然生态极品茶的标志。清1741年乾隆御赐“铁观音”茶名,“天圣”标志仍生根在茶人心中。2000年,安溪县政府为了保护铁观音之声誉,成功注册“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民间茶者为了继续传承“天圣”标志,规范茶叶等级,生态极品好茶继续延用“天圣”标志,自发组织于2009年9月30日成立安溪天圣茶业有限公司并申请注册“天圣”商标,民间茶者成功地为祖国送上50周年国庆大礼。
天圣茗茶 -天圣人
天圣茶乃大自然之绝佳圣饮,这是全体天圣人茶典里唯一的核心理念,也是天圣人茶典里的灵魂。天圣茶围绕着生态利用大自然之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种植开始就严格选择和挑选绝佳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天气条件、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土壤、正宗铁观音茶种,我们把心融入于种植、栽培、加工,精挑细选,尽最大可能让天、地、人、茶合一。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每一杯天圣茶都是圣饮,都是为健康、品味、成就人生执着奉献!
天圣茗茶 -红芯歪尾桃(纯正铁观音品种)
天圣铁观音茶种,来源于安溪正宗的红芯歪尾桃,而且全部采用无性繁植方法,保证所有的茶种不会被变性。安溪铁观音的品种第一代为红芯歪尾桃,人们常说的正枞铁观音,为正宗的安溪铁观音,天性娇弱,产量不大,好饮难植,茶种非常珍贵。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得名红芯歪尾桃。
天圣茗茶 -天圣茶传说
发现天圣茶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传授乡人,乡人称茶为圣树。元丰6年(1083),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他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一天,普足大师(清水祖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树准备采茶,发现有一只美丽的凤凰正在品茗红芽,不久又来有山羌(俗称小黄鹿)来吃茶叶,他眼见此情景,非常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清水祖师回寺做茶,用圣泉泡茶,他思忖: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天圣也。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之圣方。
天圣茶的发展
清水祖师也将自己种茶及作茶的方式传给乡民,南岩山麓,一位退隐打猎将军 “乌龙”,因他上山采茶追猎无意发明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做出的天圣茶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乡亲向他学习,以后,用此工艺做的茶大家都叫乌龙茶。魏荫爱茶,所做之茶都争相品茗,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得品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王细说茶之来源,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天圣茗茶 -气候介绍
天圣自然生态茶园: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
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白天在32-35℃,晚上16-18℃,(温差17~20℃)。
采摘鲜叶天气标准:只选择有北风而且连续明朗天气。
鲜叶采摘时间:只采摘午青(上午10:00-下午4:00)
季节标准:采摘春秋季,其它季节进行机械化平整裁剪。
天圣茗茶 -地理介绍
天圣茶园分布在群山环抱区,海拔在600-800米的云雾山,方圆百里没有污染源。
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土体松软,保水性能好,部分种植在碎石地,有机含量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特别是土壤中锰、锌、钼含量较高,这种独特的土壤为天圣铁观音的色、香、味、韵及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基础。
生产加工车间位于天马峰,海拔613米,晨间云雾缭绕 。没有任何污染源且灵气十足。
天圣茗茶 -天圣茶史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产茶甚佳……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明万历《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唐末宋初,茶得到快速的发展,赵匡胤统一中国杯酒释兵权,未杀有功大臣,实现文治。天圣元年,宋仁宗赵祯继位,传承与弘扬传统。赵祯爱学,独崇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首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并学习,开了“四书”之先河,以仁治国。茶道也得到迅速发展,茶成为皇宫贵族和高僧的圣物。真所谓“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全国僧人种茶,驷马山东边圣泉岩僧人种圣树并传艺乡民,宋元丰6年(1083),清水岩清水祖师前往圣泉岩学习并移植圣树,因圣树经常引来凤凰品红芽山羌品叶,清水祖有感取名天圣茶。清乾隆廿六年重修的《清水岩志》载:“清水峰高,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经焉”。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表现清节,磨砺意志。天圣茶得到一定发展,开始炒青做茶,茶的香气更浓味更淡雅。明君入主中原,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炒青法使安溪茶农积极性快速膨胀,天圣茶得到快速发展。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茶树技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中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它先在茶树周围挖环状沟,将母树枝条扭伤固定于沟底,再把枝条上小分枝扭伤朝上竖直紧埋土中,顶部露出1-3叶。经半年至一年的施肥与管理,每个小分枝长成茶苗,即可移植至大园。“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苗圃,方法简单,压条所需水分、养分由母树供应,容易发根且根系发达,移植后成园快,故一经出现就为广大茶农接受和应用。它较好地保持母树的遗传特性,使众多茶树良种性能得以保存下来,并日后得到选育和推广。
明末清初,安溪南岩山麓,住着一位退隐将军,苏姓单名唤“龙”,乡亲们用闽南话叫他“乌龙”。有一天,乌龙上山采茶,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溜过,他急提猎枪,击伤山獐。山獐带伤夺路奔逃,乌龙肩背茶篓顺沿血迹紧追,终于擒获山獐。乌龙天黑回家,急于宰杀山獐,品尝野味,将茶叶搁置,第二天一大早准备炒茶,闻到茶篓透出奇香,做好茶后试品,发现茶叶往日的苦涩之味全除,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乌龙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共尝。众人尝过,不禁连声称赞!后来,乌龙悉心究原,摸索出新的制茶工艺,广泛传授给乡亲。从此用这套工艺加工的天圣茶叫乌龙茶,级别高的乌龙茶标注“天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等编著的《福建乌龙茶》称:“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茶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也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清朝大臣李光地,安溪县人,从小生在茶树下,酷爱喝茶。1682年,李光地送母还乡,建“榕村书屋”,讲学期间,总督姚启圣常以地方政事咨询李光地,李光地备陈利弊,以纾民困,乡人感其恩,常送乌龙茶请其品尝。从康熙二十五年到五十四年(1686-1718年)卒于官任上,李光地少有返回安溪,乡人常年将自制的天圣乌龙茶(代表极品乌龙茶)送其品赏,他每有新茶到京即邀亲王、同僚共尝,也会将天圣乌龙送一部分给康熙品尝,康熙饮后常大为赞赏。李光地与康熙常以茶聊国事,渐渐地,他与皇帝成了至交好友,李光地逝世后,康熙帝为他墓碑题词中,高度评价李光地为“卓然一代之完人”。
定恒亲王允祺选茶入贡,允祺派遣选茶钦差至安溪,乡民将乌龙茶奉至县衙。让县衙选天圣乌龙,为公平各不具名,钦差见茶盘内的铁观音茶条肥壮、园结、沉重、色泽砂绿油润,红点鲜艳、叶表有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持久,叶底肥厚具有丝绸光泽,连饮七杯尚有余香,数次品尝,挑选好贡茶,发觉都有“绿底红镶边”的特征,且醇厚甘鲜,入口回甘,香气馥郁持久,有着独特的天真味和圣妙香。乡亲送上贡茶,发现每袋茶都有“天圣”标志。
清雍正年间,安溪茶叶空前发展,远销海外。安溪松岩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茶师魏荫,有品其所做之茶,均赞不绝口,称他天圣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得品邻村魏荫所做之乌龙茶。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奉召赴京师,携此茶相赠侍郎方苞。方苞品后,确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询茶,王奏禀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此茶形似观音脸沉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此后安溪都叫乌龙茶为铁观音,但生态极品铁观音茶“天圣”标志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