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茶城中国酒业茶叶网网:中国茶叶爱好者提供最新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茶、草茶、人工茶知识及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门户网站平台
您的位置:首页 > 茶叶商家

中国传统食俗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3-09-17 12:13:19
文章简介: 中国传统食俗 - ·黎族食俗-中国传统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

中国传统食俗 -·黎族食俗-中国传统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黎族人习惯将捕来的鼠烧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内放些盐、生姜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中国传统食俗 -阿昌族食俗-中国传统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腌酸笋的季节在春秋两季,当竹笋发出嫩芽,长出约30公分高时,便可连根砍下,剥去笋壳,切成笋丝或笋片,放于陶罐中,撒上盐巴,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酸笋可单独吃,也可和其它鱼肉、蔬菜一起煮着吃,其味鲜美,凡食者无不称道。
阿昌族的过手米线。即火烧生猪肉米线。做法是将猪肉在火上烘烤成半熟,剁细斩茸,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各种调料,如蒜、辣椒、芫荽、豆粉、姜等,吃时把米线掐在手掌心,再放肉馅,拌和一起吃,故名"过手米线"。

该米线柔软、光滑、不结团、不粘手,肉馅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头,均匀地散布在米线中,味道鲜美,酸辣可口,别具风味。

 

中国传统食俗 -门巴族食俗-中国传统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世界之颠的喜马拉雅山脉,曾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整个山系山势高峻,群峰林立,绵延2400多公里,横亘在西藏的南缘,成为雪域高原的天然屏障。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东端是珞渝地区,西毗门隅,在这广阔的地域居住着数万门巴族人。

珞渝地区沟深谷狭,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刀耕火种耕地适宜种植玉米,因此,玉米和鸡爪谷成了墨脱门巴族的主食。玉米一般和大米渗和煮成混合饭,玉米细粉煮成面团。玉米也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另加部分玉米渣和鸡爪谷。

鸡爪谷是热带作物,我国海南省有种植,大小颜色和油菜籽相似,它是酿造"邦强"(甜酒)的主要原料,人们也喜欢吃鸡爪谷粉煮成的面团。水田多的地方,以吃大米饭为多。西部门巴多以荞麦饼和青稞为当家粮食。常见的蔬菜有木耳、香菇、竹笋、茄类、瓜类、辣椒、豆类、萝卜类。灶具主要是皂石锅、铁锅等,人们喜欢用石锅煮饭煮菜,石锅传热和散热慢,炖出的饭菜鲜美可口,这是金属锅所不能媲美的。

门隅地区的门巴族食荞麦饼,饼是用一块圆形薄石板,放在火塘三角架上,然后把荞麦粉调成糊状,摊在石板上翻烙烤成。吃的方法是在烤好的麦饼上抹上奶渣、盐、辣椒糊、趁热卷着吃。

由于宗教观念不同,饮食禁忌各异。西部门巴不杀牛,不食耕牛和奶牛,不养猪,不食猪肉,养鸡但不杀鸡,不吃鸡,老年人连鸡蛋也不吃,不打猎,许多人不食兽肉。墨脱门巴则相反,养牛、养猪又养鸡,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个个都是好猎手,人人吃兽肉、鱼肉和鼠肉。

门巴族别具特色的酱菜。豆酱,是门巴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料。酱是煮熟的黄豆加工、发酵而成。待豆子冷却到不烫手时,约摄氏25度左右,将食盐、辣椒粉、胡椒粉、蒜泥,茴香等调味品均匀拌和,然后装入直径30厘米、长50厘米左右的竹桶里,顶部塞一把蕉叶,糊泥封顶,置于灶台的后部,保持一定温度,一般一个月即可食用,但置放时间越久,色泽鲜艳,略呈紫黑色,超过一年的变成了黑色。

此酱味道辛辣,口感浓香,细细品味,不咸不淡,香辣适口,特别能增强食欲,辣味中透出浓郁的清香,青辣椒沾之,清香可口,别具一番味道,真是越吃越想吃,能多吃一碗饭。家家户户都备有几桶豆酱备用。

门巴人烹饪简单,汤菜是主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汤菜中的主要佐料是豆酱,一般五口之家的半锅汤菜中要投放80克左右的豆酱。经过发酵的豆酱成了酱泥,投入锅中后自行分解。毫不夸张地说,门巴族烹饪技术中,远远不能离开豆酱的。酥油茶每天必备,夏天还饮一种自制的酸奶。男女老少普遍嗜好饮酒。自制的青稞、大米酒多装入大葫芦、大竹筒里,客人将至,男的做菜陪客,女的敬客,客人喝一口,女主人便在一旁随时添加,客人醉,被视为看得起主人,主人才高兴。

 

中国传统食俗 -锡伯族食俗-中国传统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锡伯族多数居住在中国新疆各县,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他们能歌善舞,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锡伯族是以粮食为主食的民族,包括小麦、稻子、玉米、高粱、黄米、小米等,这和本民族的生产形式有关。

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有发面饼、死面饼、锅盔、馒头、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 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大米(小米)稀饭。

发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日常主食,其做法:面和得较柔软,面团发酵透后,将面团擀薄,贴在锅底,三翻九转即熟。其大小因铁锅的大小而异,一般直径约三四十厘米左右,厚度为1厘米左右。烙发面饼,一般用生铁锅,掌握火候是关键,把握住火候,烙出的发面饼才酥软可口。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锡伯族在吃猪肉方面,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块或碎片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拌在一起,同时调以佐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腻。这种吃法,称作"猪血拌肉"。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哈吐浑索吉(咸菜),也称花花菜。它是用韭菜(要老的)红、青辣椒与芹菜、黄萝卜、包心菜做成。由于及时拌以盐并盛入瓦缸里,各种蔬菜原有的红、绿、白、黄等颜色截然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隆冬、饭桌上有那么一小碟夏季各种蔬菜色调俱全的花花菜,会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面酱。每年阴历四月十八日前,家家户户都将小麦数十斤发芽,刚发芽后倒入开水锅里煮熟,盛进瓦缸里,放在火炕最热处捂起来,等过几十天发酵成酒曲状并有甜味(这时不可食用),有时发酵过程中被厌氧的肉毒杆菌污染,过去,人们不知道这个道理而误食,结果许多人患病,甚至丧失生命。

熬各种果酱、制作罐头食品是锡伯族妇女的拿手技艺。每年夏天妇女制作各种果酱、西红柿酱及其他食品罐头。常做的是杏子酱、草莓酱、桃子酱、苹果酱、糖水葡萄、糖水海堂果等。蔬菜类罐头有西红柿酱、虎皮辣子、烧茄子等。

其做法是,将做好的成品盛入玻璃罐头瓶内,把有密封圈的瓶盖盖在上头,置开水锅里蒸半小时左右,蒸完立即将瓶盖拧紧,这样就可起到密封的效果。家庭制作的罐头可谓是绿色食品,不放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别具特色。
 

中国传统食俗 -鄂温克族食俗-中国传统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鄂温克人还喜欢吃鹿油抹面饼。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中国传统食俗 -达斡尔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中国西北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燕麦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稷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传统饭,那黄澄澄的大圆粒儿,就象一颗颗金珠子。做热气蒸腾的稷子米干饭时,通常爱掺芸豆;吃时不泡鲜、酸牛奶,就泡鲤鱼汤;有时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苏提切"。

稷子加工前用锅烀过,使糠皮中的营养元素无保留地浸入米中,减少了维生素在碾米过程中的损失,保存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因而吃起来有股香味,碾制过程中也不易碎,提高了出米率。锅烀还破坏了稷中的酶,杀死了害虫,因而稷米的保存时间也较别的米长。

糜子不经锅烀直接碾的米叫 子,达斡尔语称"西吉莫"。西吉莫米色发白,酷似颗颗玉珠。用它做饭时也掺芸豆。吃时泡禽兽肉汤或鲜、熟牛奶、酸奶。

西吉莫还可做黏稠粥--西吉莫拉勒,吃时拌黄油、白糖。

"瓦热勒拉勒",是用西吉莫拌下犊乳牛头三天的高质乳做成的。吃时通知本莫昆(姓)各户,选一代表,怀揣碗匙前来聚尝;既使散居邻屯的本莫昆户,接到通知也要骑马赶来;因为这是达斡尔人象征莫昆内部求团结,共甘苦的古风之一。而今虽不通知本莫昆了,但也要通知左邻右舍来品尝。拉勒不仅平素吃,每逢腊月初八每家必吃。
西吉莫面粉还可做发糕(浩日吾图莫)、黏豆包(啤斯格吾图莫)和柳叶形煎饼。

用西吉莫面粉做的带有吉祥花纹的糕点--油炸的果子叫"西日格勒",内拌糖油叫"霍日勒格",掺和山丁子面、牛油、白糖做的叫"瓦特"。这些糕点均可用于婚宴、喜庆节日和招待贵宾上。大盘子里堆满的各色各样的糕点,吃起来又软又黏,又脆又松,又甜又酸,味道醇厚而鲜香。

用荞面做的是达斡尔人主食中的上品。吃时拌牛奶或浇野禽肉汤、鸡肉汤。荞面还可做拇指甲状的面疙瘩拌肉汤吃。

牛奶煮荞面面片,拌白糖黄油吃,叫"托古列"。这种面片也可拿白面做。做时用手揪或用刀切成菱形。

用荞麦粒儿做的饭叫"阿拉莫巴达",达斡尔族老人最喜欢吃带狍子肉的阿拉莫粥;阿拉莫和小米或稷子米合着可做二米饭,吃时泡牛奶或肉汤。

向来缺乏熘炒等高级烹调艺术的达斡尔人,唯做柳花芽菜最拿手。柳花芽菜是达斡尔人自古至今最喜欢吃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野生副食品。做菜时配以猪肥肠、猪肉、鱼肉、狍子肉、芸豆或土豆。那深绿色的柳花芽菜和紫红色的芸豆粒、白色的肉片相杂,就像红玛瑙、白玉片镶嵌在墨绿色的绒毡里,格外协调雅观。

柳花芽菜的浓郁香味,每每催人食欲大增,族人被其馥香迷得往往直至饱腹也想不起吃主食;再好的主食在柳花芽菜桌上,也会遭到族人冷待的。

据中外医学界考证,常吃这种别致风味的柳花芽菜,对人具有清热解毒败火防癌的作用。达斡尔族食俗

族人,尤其妇女,每年端午节(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前后,成群结队地赶往江河沿岸潮湿的柳丛地带采集;既或园田丰收了,储存了用不完的蔬菜,也毫不减免柳花芽菜的采量和晒干储量。

达斡尔人还嗜好烟酒。原来喝自制的牛奶酒、燕麦粒和小米酿的米酒、杜柿酿的果酒;现在普遍从市场买现成酒喝。烟是敬客的贵品。不论是敬客还是自己抽,都用自己栽培、烘干的叶烟。

达斡尔人还以野果汁露、各种茗茶做饮料。敬茶也是达斡尔人待客礼节之一。

女人们一到秋季,就到山野、河套采集杜柿、稠李、榛子、草莓、玫瑰果、山丁等野果山珍,除生吃外,还磨成合成性野果粉,做糕点馅,还可用开水冲融当饮料;这种野果汁露,具有浓烈的酸、甜、香三种味道,饮之清香可口,是达斡尔族独具的,富有特殊风味的,滋补效果很强的高级饮料,专供婚姻喜事和敬待贵宾时沏用。因此,达斡尔族姑娘、媳妇、老妪们很重视野果的采集。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

①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

②"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

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中国传统食俗 -赫哲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从古至今"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只有少数人兼营农业生产。渔猎经济,决定了赫哲族的物质文化和饮食特点。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从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看,还保留着比熟食习俗更加古老的生食习俗。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渔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在那里形成了独特的"鱼餐"。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刚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客人光临,渔民们为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

赫哲族招待亲友和客人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刹生鱼"的制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先将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相互连接的鱼条,再将鱼肉从鱼皮上片下,切成鱼丝,然后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杨皮、韭菜、辣椒油、醋、盐等,吃起来清香鲜嫩。这种生食习俗,在许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着。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

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中国传统食俗 -裕固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裕固族聚居在中国西部。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饮食习俗一般是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早晨起床后,牧人们将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帐篷周围,然后开始喝茶;吃过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面或烫面烙饼,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干完后,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饭或面条吃。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牧民平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葱、沙葱、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类似木耳)等野菜。秋季草原上到处都有鲜蘑,所以鲜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裕固人热情好客,特别是居住在深山里的牧民,很少与外界接触,只要家里来人,尤其是对远方的人,他们都要当尊贵的客人盛情接待。一般先向客人献奶,后敬酒,最后吃抓肉。裕固人总是先请喝酥油炒面茶,客人在喝奶条时,一定要吃干净沉在碗底的"曲核"(一种呈块状的奶制品),这表示已经吃够了,要不然的话,主人会-个劲地给你添加。

敬酒时,以饮双杯为敬,如客人只饮一杯,主人便说:"你是双脚进来的,不是单脚进的,必须喝双杯。"男主人敬过后是女主人敬。他们有个老规矩,就是用各种名目向客人敬酒,要干方百计地把客人灌醉,似乎只有这样才尽到了主人之谊。裕固人敬酒都是敬双杯。无论在场的有多少个人、只有两只小酒杯。客人实在不能饮酒,不喝也可以。但必须以诚相待,尊重其风俗习惯。

裕固族人好酒,而且酒量不小。不少人能喝4斤白酒.有的妇女也能喝上斤把。以酒待客是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习惯是先吃后喝,在吃饱之后再喝酒。裕固族人喝酒从来不要莱,只是喝光酒。

 

中国传统食俗 -藏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以牧业为主,藏系绵羊、山羊和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农作物以青棵为主,也种植小麦、养麦、豌豆、蚕豆、土豆、扁豆等作物,藏东南地区出产水稻、玉米、鸡爪谷、花生、大豆。

西藏地区盛产冬虫夏草、蘑菇、雪鸡和人参果。虫草炖雪鸡、蘑菇炖羊肉、人参果酥油大米饭被誉为藏北三珍,是不可多得的佳肴。藏民也饲养猪、狗、马、驴、骡、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藏族的饮食,牧区与农区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欢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制品。过去牧区粮食极少,肉食与奶制品又相当匾乏,糌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并视蔬菜为野草,逐水而居,饮食无定顿,饥而食,竭而饮,旺季饱食饱饮,淡季节食。现在牧区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储备粮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储备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成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夫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

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

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100余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主食。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多用胸岔肉和助条间的肉敬客。对尊贵的客人要奉敬一盘羊尾,尾捎上还要留有一塔象征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头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处的肉是给牙齿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伙子在女朋友家吃了这种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许了他们的婚事。

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肉类的储存多用于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称这种风干肉为"牛羊干巴"。

奶类及奶制品也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制作。茯茶内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待客多以酥油茶、糌粑和肉食品。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

客人必须喝3碗,第一碗不能喝尽,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3碗之后,如果不想再喝,可将茶渣泼到地上,否则主人会一直劝客人喝下去。有些地方,客人若无告辞之意又不想喝了,主人斟满后,就放在那里,待告辞时一饮而尽。主人劝酒时,客人要用无名指在酒中蘸3下,向空中弹3次,祝福后才能饮下,第一碗必须喝完,再干3碗,若喝不完,主人要唱劝酒歌,歌声一落,客人要一饮而尽,逢上节庆日,都要喝得一醉方休。有的地方作客之人要自带干粮、餐具,主人只供给饮料。

 

中国传统食俗 -蒙古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分为饮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可口,营养特别丰富。

白食制做简单却有趣。在食用时一般都有"德吉"的礼俗,也就是把第一杯或碗食品首先认客人品尝的礼节。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红食有: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的名贵佳肴。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热忱和豪放。

整羊背子,蒙古语称"秀斯"或"乌查",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宴请尊贵客人时摆放的传统佳肴。"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首先诸位客人,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四方形木制大盘端来一只煮熟的全羊,摆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面。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木头盘子里,其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此后,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蒙古族最高的礼节欢迎客人。

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少许蘸一点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祝词完毕后,主宾将木盘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

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入小杯中,向天泼洒,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然后把全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恭恭敬敬地站立,两手举起掌心向上,说:"诸位用膳"后,便倒着退出门外,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请大家用餐。丰盛的全羊肉,浓郁的气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中国传统食俗 -萨其码

满族人喜好的一种点心,用面粉、鸡蛋和成面条,油炸后拌糖浆,入模具制成块,再切小块而成。味道甜而不腻、香酥可口。萨其码,满语,在制作时最后的工序是切成方块、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码拉木壁。"萨其码"是这两个词的缩写。

随着清王朝在北京建都,大批满人入关,定居北京,萨其码的制作技艺也随之传播开来,后来成为北京满汉民族都接受的食品。

 

中国传统食俗 -苗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苗族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其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后迁入西南地区。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距今6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饭菜过煮,得肉便烧"的饮食方法。由于地域广大,自然条件不同,饮食习惯也有差别。苗民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苗族吃酸菜的历史悠久,跟他们深居高山,缺少食盐有关,平时很难买到蔬菜和肉类,所以每家都备有酸坛,用以腌制各种酸味食品。在制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艺和吃法。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著称,稻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鱼腥草、马蹄菜、刺花菜、铁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净凉拌吃。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药,食之苦涩,但却清凉、爽口、甘甜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最为奇特的风味食品,莫过于吃竹蛆、蜂蛹、黄蚂蚁蛋、花蜘蛛、牛屎虫蛋、沙蛆等。黄蚂蚁生长在树上,身上约两厘米,腰细腹大,嘴巴里有两颗大牙,多在阔叶处做巢生息、繁殖。

苗族的烹饪方法较多,最常见的有煮、炖、蒸、炸、醮、烤、烧、烘、舂、生食、腌、炒等,其中又以烧、烤、舂、醮、生食、腌为特色。

烧,即将食物放入火中烧;烤,即将食物用竹、木棍串起,抹上佐料,在火上烘烤;舂,即把肉先切成小块,放在木炭上烘烤熟或在火里烧熟,再回上韭菜、薄荷、生姜、盐、蒜等佐料。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把玉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碗。

喝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则主人会一直请你喝下去。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花、鸟、禽、鱼等形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饮用时,取几块放入杯中,冲入沸水。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待客时,男女客人分开吃。长者先开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鸡时,鸡翅敬客人,鸡头归长者,鸡爪归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过苗年一类的盛大节日,主寨方家家户户都做迎客准备,将酒放到芦笙场或铜鼓坪上,把客人拥到寨里,由两人举牛角劝饮,鼓乐齐鸣,客人要一饮而尽。

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饮,以大米、糯米、玉米、高梁等为原料酿制。泡酒则是在甜酒的基础上掺入适量清水或冷开水即可饮。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干掺和适量的米饭,加入自制的酒曲拌匀后,入缸密封。半月后酒化,再用木甑蒸馏,可分别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以糯米和刺梨酿制的刺梨酒为最佳,具有消食助气的功效。

"无酒不成礼"已是他们遵守的礼仪,酒是待客议事、婚丧嫁娶、起房建屋、逢年过节的必备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苗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苗家饮酒,多因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转转酒"、"贺儿酒"、"平伙酒"、"酬劳酒"、"慰问酒"、"鸡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还极为讲究待客的饮酒礼节,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两杯,谓"两条腿走路",敬酒者双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两周,敬到最后一人时,双方交杯对饮;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则"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

中国传统食俗 -羌族食俗

中国传统食俗

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羌族的饮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羌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羌族以米为主食,特色饮食别具风味,喜食咂酒,且爱吸自制兰花烟。

羌族玉食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及荞麦。副食是蔬菜、豆类及肉食等。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常见的吃法是玉米继内加菜。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而是吃"猪膘"。"猪膘"是羌族人的传统风味食品,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屋梁上,用文火熏干制成。存放时间越长,味道更佳。吃时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加入花椒、辣椒等佐料。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饮酒时向坛中注少量开水,用细竹管吸饮,全家人轮流吸,吸完再加水至味淡再将酒渣食尽。俗称"连渣带酒水,一醉二饱"。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兰花烟是羌族人自制的一种土草烟,其叶形如兰草,故俗称"兰花烟"。吸时用烟叶裹以其他叶子,用烟管吸,其味浓而辣。在羌族成人几乎每人一管,十几岁小孩也吸这种烟。

 

 

 


 

 

 

 

 

 

 


 

           

 

本文:中国传统食俗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shangjia/17079.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阿里山珠露
下一篇:李毓芬

标签:中国传统食俗

最新图文资讯

  1.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2.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3.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享红利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