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之乡,“奇种”、“单丛”、“名丛”各具特色。“名丛”是岩茶之王“。这些名丛茶,或品质特优,或茶树形状超异,或种植地点奇特,再冠以表示各名丛物质之名称,往往富有文学的色彩。在珍贵的名丛之中,又以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
(1)大红袍
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的声誉。可谓是乌龙茶中的“茶中之圣“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使岩茶爱好者更增加了对它的好奇心,传说颇多。有的说:茶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采之。还有的说: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峭壁间,风吹叶堕,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还传说大红袍为岩上之神所有,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可自顾,地需人管理。有偷窃者,立即腹痛,非弃不愈,因此系神所栽,凡人不能先尝。
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动不大,更巧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随水流落而来的还有藓苔类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
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精练茶师进行。从1941年林馥泉对大红袍采制所作记录中,可见其贵在“看青做青”。上午8时半采摘,9时半晒青,历时1小时,翻拌一次。10时半凉青,历时15分钟。10时45分移入青间,至次日1点45分炒青。播青历时14小时40分,摇青7次。摇青转数顺序为16、80、100、40、144、110、60。其中交替做手三次。摇青后,初炒、复炒、复烘。
据行家评定,大红袍的品质很有特色。它与其他名丛对照,大红袍冲至第九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他名丛经七次冲泡味已极淡。
现在,游客在武夷山流览,可以尝到小巧包装的“大红袍”岩茶极品,领略范仲淹诗中所说的“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的意境。
(2)铁罗汉
武夷最早的早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载:“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其成名较早。原产地传说较多的是武夷山慧苑岩内鬼洞中(亦称蜂窠坑),该地两边崖壁耸立,茶即产于一狭长丈许的地带,边有小润水流。竹窠岩也有一株与此齐名。另一传说,以竹窠岩为原产地。
据说,惠安施集泉茶店于19世纪中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治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目前为小包装名牌产品之一。
(3)白鸡冠
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早于大红袍。据说当时有一知府携眷往武夷,下榻武夷官,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5效。有一寺僧奉一小杯茗,知府啜之味佳,遂将所余授其子,子病即愈。问其名,僧答白鸡冠。于是奏于帝,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鸡冠原产于慧苑岩火焰峰下外返鬼洞中。但近年在武夷山宫后文么祠后山发现白鸡冠,故另一传说此为原产地。两地植株性状相似,树高1.75米,分枝颇多,叶长椭圆形,叶色浓绿光泽,嫩叶薄软,色浅经常微黄,与浓绿老叶形成鲜明的两色层。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
(4)水金龟
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为兰谷岩所有。相传此茶原天心寺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有大雨倾盆,峰顶茶园原属天心寺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崩塌,此茶被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石凹外止住,后水流成沟,由树侧流下,兰谷山业主遂于是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为以蓄之。1919―1920年间,磊石寺与天心寺业主为此树引起诉讼,费金数千,因天然造成,判归兰谷所有,足见此树之名贵。
本文:乌龙茶―武夷四大名丛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156770.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茶类篇乌龙茶种类―安溪色种
下一篇:乌龙茶―台湾乌龙
标签:乌龙茶―武夷四大名丛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