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手法细腻老练,搓揉环节,丝毫不马虎。观摩中,我起兴问老朱为何如此认真细腻,老朱答说,你以为有些茶叶百十万一公斤,那是怎么来的,有些香港、台湾的茶老板对这些制作工序的工艺水平尤其重视,做不好一点都不行。我们做茶,得多学习别人之长,精益求精。
搓揉结束后,老朱捡起几根索条闻一闻说:“香气出来了。”他把茶叶均匀铺散在簸箕中,进入了晒青环节。据老朱讲授,晒青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天,在凉晒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翻动,除非茶叶已经完全干透,才能轻轻翻动,这也是为了防止索条断碎。
朱有松将如是经验一一传授给这里的茶农。彭乾兄弟作为青年资深茶人,我反复嘱他也教授着炒上一锅,但他有些羞涩,总以在西双版纳做茶时观摩炒茶的次数很多,但只炒过三回,技术不成熟为由推脱。
午饭过后,炒茶用的手套终于送到了。彭乾兄弟终究同意展露炒茶绝技。这次是锅灶两面同时开工,彭乾用上方一侧的锅灶,老朱则用下面一侧的锅灶。两面同时炒制示范,围观者更加方便观摩学习。戴上手套之后,老朱炒制的动作更加老辣。彭乾的手艺亦是得心应手、运斤成风。来回观摩,相当精彩。
第一锅炒制示范完毕,老朱、彭乾两位师傅分别指导阿昌族炒茶老师傅和罗支书炒制第二锅,给予及时实践炒茶的机会,传授效果显著。
在此过程中,我和其他几位朋友都亲身体验了这项工艺,甚为美好。
身为爱茶之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夕何夕。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朱有松、彭乾二位师傅相伴来此,不枉此行。若非缘起,他二人怎会千里迢迢来这里做这等浩德之事呢?他们留在青龙山的制茶工艺,千金不换。
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就是圣人口中的仁者,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对万事万物皆有仁爱、帮济之心。
正如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的那样,“给平庸的东西以威严,给日常的现实以神秘。”面对青龙山古树茶的未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石一龙)
本文:制茶、品茶、炒茶:揭开古法工艺的神秘面纱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200149.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一天要喝多少茶叶才健康?
下一篇:茶叶的“绿色包装” 天然、环保、对自然无污染
标签:制茶、品茶、炒茶:揭开古法工艺的神秘面纱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