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自有宜兴紫砂壶文献记载来看,紫砂陶上种类的名称并没有系统的标准。从当下存在的泥料名称看,主要还是根据泥料的自然色调来命名的,其他辅之以开矿者对泥料的俗称,考虑到市场梢售而有意识取的名字等等
自有
宜兴紫砂壶文献记载来看,紫砂陶上种类的名称并没有系统的标准。从当下存在的泥料名称看,主要还是根据泥料的自然色调来命名的,其他辅之以开矿者对泥料的俗称,考虑到市场梢售而有意识取的名字等等。由此看来,紫砂壶泥料的名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变化。
1、以烧成后的色译来命名
这是大多数泥品种命名的分类方法,如紫泥、红泥、紫红泥,青泥、青灰泥、墨绿泥、黑泥、紫茄泥等紫砂泥根据颜色分为紫泥、段泥和红泥兰大类r 各大类中又分成小类。如紫泥就是烧成后颜色为紫色系的泥料,紫泥中又根据颜色不同分有清水泥、红皮龙,紫红泥、底槽青、中槽青等。而烧成后为黄色的本山绿泥(原矿为绿色),因其烧成后色调与黄色绸缎很相似,称其为缎泥,现多写作段泥 。段泥包括普通段泥和本山绿泥。由于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常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黏土是段泥调砂,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金黄缎”。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且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的,因为原矿泥料中的共生矿就有很强的颗粒感,与调砂不同。
2 、以烧成后壶表面的质感来命名
紫砂的颗粒是有一定目数的,一般做壶的目数是40-60目数最为常见。也有做30目和80 目的。120目以上的就是做手拉坯和注浆壶的了。表面含颗粒细腻的,称细砂泥,颗粒大一些的,称粗砂泥。烧成后有似梨皮状的,称梨皮泥。还有报表面似鱼腹中鱼籽粒的鱼籽泥、烧成后壶的表面质感呈青灰色的鲨鱼皮质感的鲨鱼皮泥等。
3 、以产地命名
根据紫砂泥料所出产的地点来进行分类和命名如红卫村小煤窑朱泥、赵庄朱泥、蒋笠嫩泥矿、川埠乡小煤窑嫩泥矿、香山嫩泥矿、降坡泥 等。除了丁山黄龙山的矿源之外,为了便于区分,其他地方所产的紫砂泥都叫外山泥,常根据地名来指代。如浙江紫砂泥、安徽紫砂泥等。这些外山泥做成的紫砂壶,常存在烧成后结晶度高,成品率相对较低,泡养后水色不佳的状况。
4、以一人之间、商家的俗称命名
如明朝土、民国清水泥、拼紫、
大红袍泥、枣红泥等等,其中拼紫泥是紫砂一厂原创的。
5、其他
也有一些商家臆造的泥料名称或限制伪作称为古代泥料,经购壶者人际传播后,成指代某一种壶泥的名称。如黑朱泥、民国绿泥等等。紫砂泥料的复杂性,远非我们看到的矿土那么“原始”、“简单”。我想,这些泥料名称的复杂性,说到底还是人心复杂,造成了描述物品性状的扑朔迷离。
目前,宜兴紫砂壶泥料的命名主要有以上几点,当然,如上文所说,宜兴紫砂壶泥料的名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因此未来还可能产生其他种命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