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牛嘴坳茶亭 - 概述 资江有一条支流叫渠江,在安化境内迂回曲折40公里融入资江,安化县渠江镇因此而得名。汉代时“渠江皇家薄片”从这里开启了安化黑茶历史,唐代发展为“渠江薄片”,明代成为“渠江茶”、
牛嘴坳茶亭 -概述
资江有一条支流叫渠江,在安化境内迂回曲折40公里融入资江,安化县渠江镇因此而得名。汉代时“渠江皇家薄片”从这里开启了
安化黑茶历史,唐代发展为“渠江薄片”,明代成为“渠江茶”、“安化黑茶”。渠江边上有一座古茶亭,叫牛嘴坳茶亭,解放战争,红军曾在这片热土留下足迹和深情。
牛嘴坳茶亭 -地理特点
牛嘴坳茶亭旁的渠江,江水流速平缓,江道九曲十八弯,两岸奇峰突兀,竹木葱笼,江岸山腰竹篱茅舍,掩映于翠绿丛中,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犹如步入一条长长的库区山水画廊。渠江是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雪峰山余脉,在安化县渠江村注入资江,全长约60公里。流域人口约20万,灌溉水田面积20万亩。因长期交通闭塞,
茶叶、林业、药材、水果等是当地主要产业。渠江镇是一块未开发的旅游胜地,这里风光旖旎,水流甘甜清洌,咕咚之声清雅悦耳,森林覆盖率达80%;山系纵横交错,迂回曲折。时而急流穿涧,悬瀑奔溅,含珠吐玉,轰隆叮咚之声及于遐迩;时而平水绕林,碧波荡漾,鳞光闪闪,霞雾生烟之状悠然可见。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的特殊景象;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密、泉清,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土壤肥沃,植被丰富,是茶树生长的风水宝地。牛嘴坳茶亭屹立江边山坳里上千年历史,茶亭为青石和木头建构,饱经风霜静静点缀着渠江的青山绿水。
牛嘴坳茶亭 -历史
牛嘴坳茶亭的历史与安化渠江黑茶的历史关系密切。历史上最早的黑茶安化产,安化最早的黑茶在渠江。1972年,长沙马王堆古汉墓出土了“一笥茶”及相关竹简、木简。“一笥茶”即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茶,现代渠江茶竹篾包装与古汉墓出土的“一笥茶”的竹篾,如出一辙。古文学家翻译墓葬中刻有“ 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这一箱西汉时期的神秘茶叶出处——安化渠江镇。后经渠江皇家薄片茶业专家将其定名为“渠江皇家薄片”。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 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等地饮“渠江皇家薄片”茶颇广。据唐人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等地。五代毛文锡《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汉代,安化已产“渠江皇家薄片”,唐代有“渠江薄片”,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在汉朝、唐朝直至清代,那个交通、信息闭塞的时代,渠江茶香已飘至千里之外的长安等地,它是凭什么叩开贡茶之门?牛嘴坳茶亭位于渠江的中心地带,是古代黑茶运输必经之地,是皇家薄片贡茶运输马帮的歇息地。
牛嘴坳茶亭 -茶亭茶香
茶香不怕深山远。渠江地质地理特殊,境内高山连绵,山上多杂色泥土,长出来的茶矿物质含量高。渠江在境内迂回曲绕,水汽充足,终年云雾盖山,是产好茶的天堂。如今,渠江10000亩茶园点缀在群山之间,渠江皇家薄片、千年渠江薄片、渠江茶等名茶皆取材于此。
翻阅《安化县志》,浓墨重彩地记录了红军经过渠江的历史。1935年11月,肖克率所属红六军团6000多人抢渡渠江,当地几十个扎木排、撑木排为生的“排古佬”连夜摆渡、搭浮桥,江边仍立有红军渡江纪念碑。连华村山坡上,仍残留一个叫牛嘴坳茶亭,它虽建于道光七年,茶亭早已残垣断壁,但当地群众仍保留着。一位老人介绍,红军经渠江入新化时,肖克就在这个茶亭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并捐助了十块银元修葺茶亭。
牛嘴坳茶亭 -茶亭文化
牛嘴坳茶亭西靠渠江神吉山,东临渠江水。相传,汉代名臣张良好茶,谢官后,先云游天下,后带领众徒弟在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修道,因留恋这里的奇山异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场,并兴修庙宇、道家学堂各一座(现尚在渠江镇纸槽村神吉组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及庙宇遗址)。张良看到山下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后称薄片救治乡民。渠江茶由此名声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携带和长时间收藏,百姓皆做此茶,常饮终生无疾。牛嘴坳周边的茶园曾经是道家张良领弟子采茶制造药茶片的古茶园,汉代起,历代被列为皇家茶园。古有文人题对联于牛嘴坳茶亭:一副:“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且停双脚履,劝君莫说路途长。”另一副是:“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喝一壶各自东西”。有渠江边长大的湖南书法名家夏昌盛先生的书法作品《张良制茶》。有青年作家胡利民先生诗赞:
《渠江古茶》
神吉山中藏古茗,
宗祖薄片救乡民。
皇家历代品新醇,
千年渠江流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