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茶
近年来我国茶叶不论生产、加工、销售都不太景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科技工作有所削弱。这与科技兴国、科技兴农不相符的。茶业只所以出现衰退,不能不说是与科技落后有关。茶业要兴旺,必须抓科技。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建国后的近50年的茶业发展,凡是科技工作抓的好,茶业就兴旺发达。如建国初期,狠抓了标准(收购标准、加工标准),加工工艺,加工机械以及工厂的设计改造,≤艮陕带动了我国的茶业发展,1950—1956年,生产增长了84.74%,内销增长了913.76%,出口增长了65.43%。在70—80年代,全国大兴科技,茶叶加工进入了机械化、连续化的研究,如福州茶厂的大型窨花机的研制成功、安吉茶厂出口眉茶生产线的改造,上海出口眉茶大型拼配生产线的建立、北京花茶自动拼配线的诞生等,都扩大了生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初制加工中研制了系列化揉捻机、烘干机。红碎茶研制了各种型号的转子揉切机,仿制了C.T.C和L.T.P及沸腾烘干机等。乌龙茶研制了综合作青机、包揉机等。在这一阶段是茶业科技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因此我国茶叶生产从70年代的13.6万t,到1982年的39.7万t,增长了191.93%;内销从4万t,增长到12.28万t,增长了203.55%;出口从4.09万t增长到10.58万t,增长了156.72%。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放松了茶业科技的研究,特别是放松了新产品的开发,使我国这个几千年的传统商品在新的市场经济中受到了冲击,产量停止不前,出口有所下降,内销增加缓慢。如我国茶叶生产1990年已达到54万t,1993年已达到60万t,到1996年只有59万t,三年都在下降,徘徊在59万t左右,7年只增长了9.89%。出口1989年已达到20.33万t,以后年年下降,到1996年下降到16.97万t,下降了16.53%。内销增长缓慢,7年只增长了16.69%,而80年代增长83.47%,70305年代增长99.25%,是内销茶叶增长最慢的时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茶叶科技工作没有跟上。
市场开放,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节凑加快,外国洋饮料拥入中国市场,而我们传统的茶叶不针对这种形势进行改革,研制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的茶叶产品、研究新的运营方式,仍墨守成规的生产那种上千年的老产品,以计划经济那一套老的运营机制,怎么能不被挤出市场呢?出口,在国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不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怎么能参予国际竞争呢?国际市场的红茶市场有110万乙我们还占不到5%。绿茶市场10万t,是我们的优势,过去我们可达到90%,而目前还不到60%,这与我们茶叶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怎么办,科技兴茶,加快发展,夺回市场。目前茶业上有很多课题要研究,但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优质高产的茶树品种和科学的茶园管理;二是改革加工工艺,开发新产品;三是加强保鲜、科学包装;四是改革运营机制,建立新市场。下面分别加以论述。第一节加强科研工作、培育茶树新品种近年来茶叶行业重商轻农,重采制名茶,轻茶树品种、区划,适制性的研究,致使名茶多了,品质差了,产量低了。
1.优良品种的培育优良品种是增产的重要方面,据专家们称:一个优良品种能增产15%一20%。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培育了一些好的优良品种,如福丁大白茶、龙井43号,湘波绿等,也曾大力提倡过无性繁殖,如福建茶叶研究所的茶树品种园对优良品种的无性繁殖曾做出过贡献,70年代作者曾去拍过电影,以便推广。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科研单位都去忙于创收,解决吃饭问题,无人,也没有经费去进行品种的研究。同时,造成茶树品种的退化,新品种的缺少,茶园的品种混杂落后,产量低,适制性差。近几年由于名优茶的兴起。良种的研究在某些地区如茶场又开始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世界茶叶的平均产量已达到50虹,而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主要产茶园亩产已达200虹,而我国仅有40虹。产量低茶农收入就低,就不可能加大茶叶的投入,更不可能解决贫困山区致富问题。笔者多次到过斯里兰卡、日本等主要茶叶生产国,他们非常重视品种的研究,每一个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种园。80%以上都是无性繁殖,90%以上都是良种。即有高产优质的品种,又有高产或者高质的品种。而我国的茶树良种不足30%,无性繁殖的良种不到10%。农业部门和基础性研究所应该加大良种的研究,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扶植。应该成立像粮食种子公司那样的良种场。研究适合我国茶类、茶区的优良品种提供给茶农。像良种果树苗那样销售给茶民,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服务了茶农。
2.加强茶叶区划的指导农作物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很大,产地不同自然品质差别很大。(齐民要术》中讲: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所以说农产品区划是很重要的。顺应这种自然规律就事半功倍,而违犯这一规律就是受到罚惩。如前几年我们在江、浙一带大改红茶,其结果是质次价高卖不出去。还有一段时期在全国茶区到处做乌龙茶,造成了不少损失。因此,必须加强茶叶区划研究,研究出适合某个茶区,适应做某种茶类品种的茶树。我国茶叶的区划研究,80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的茶叶发展。但于由茶叶放开以后茶叶生产者受市场的躯使,盲目生产认为市场所需要的茶。如此,到处做龙井、乌龙,致使名茶不名,假冒伪劣产品充满市场。一会改红茶,一会改绿茶,失去了自己的名牌,失去了自己主渠道和市场。市场需要的好茶没有,市场不需要的而卖不掉。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茶叶,必须加大茶叶区划的研究,按自然规律办事。
3.研究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我国茶树品种繁多,各有自己的品质特点,不是每个茶树品种都可以做各种茶类的好茶。每一种茶树品种都有它的适制性。如大叶种适合做红茶,中小叶种适合做绿茶,武夷岩茶、铁观音、本山等茶树适合做乌龙茶。但是,目前对茶树品种适制性的研究和普及是不够的,要认真研究每个茶类的品质特点,那种茶树最适合做某种茶类的品种,要向广大茶农广推。从而提高每个茶树品种的最大效益。特别是名茶适制性的研究更为重要,做名茶,采取什么原料(那种茶树上的芽叶),和加工工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原料特点,制出品质好的名优茶,才能稳定质量,创造名牌,抓主客户,卖出高价。才能保证稳定的长期出口。近年来有些人提出在同一茶园中春茶做绿茶、夏茶作红茶,秋茶做乌龙茶,晚秋和冬茶做边销茶的说法。这就违犯了茶叶的适制性,加大了设备投资,增大了茶叶成本。降低了茶叶质量,失去竞争力。如做各种边销的砖茶原料要求有芽、有叶、有梗。不是采过了春、夏、秋茶的粗老叶子,这样在砖茶加工中的压制、发酵、干燥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近几年边销茶质量下降,引起少数民族强烈反应这是主要原因。
4.开展名茶原产地的研究这项工作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研究工作,但是,在世界贸易中它是很重要的一项保护产品的重要工作。我国迟早要参加世贸组织,在世界贸易中我们用什么手段和国际惯例保护自己的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保护商品原产地的作法,就是世贸成员国惯用的办法。我们也应及早研究、利用。同时当前国内假冒伪劣产品不少,特别是名茶,到处都可做西湖龙井、到处都作铁观音、武夷茶。目前没有有效的法律保护,如果商品原产地研究开展后,建立相应的机构,对名优产品进行原产地的审核和质量认证,就会得到国家法律保护。商品原产地的研究可作如下具体工作:①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和作法。商品原产地的研究,据了解法国作的比较好,我们可以向他们学、引进人才,进行合作,这样也有利于同世界有关组织挂勾。②划定名茶特区,研究名茶形成的条件。③研究采用那些保护原产地的措施。④协助政府制订保护原产地的法规。
本文:科技兴茶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jishu/113120.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深化制茶研究、加快新产品开发
下一篇:青茶加工技术
标签:科技兴茶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