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0年代以后,中国的茶业科技又 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湖南、四川、云南等省茶叶研究 机构都改为茶叶研究所,统属省级农业科 学院领导。此外,江西省成立了 “江西省农 科院蚕茶研究所”(1976年),湖北省成立 了“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广西也成 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研究所”。 197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在浙江省杭州市 成立“杭州茶叶蚕茧加工研究所”,1982年 改为“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1989 年10月,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杭州成立 “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研究所”,形成 了中国茶叶科研的新体制。
其次,中国茶叶学会和各产茶省学会 相继恢复。1978年,中国茶叶学会在山西 太原中国农学会学术讨论会上宣布复会, 同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中国茶叶学 会学术讨论会,进行学术讨论和换届改选。 福建、浙江、湖南等省茶叶学会也恢复活 动。1978年期间,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江苏、湖南等省成立了茶叶学会,1979年 河南成立蚕茶学会,1983年上海市成立茶 叶学会,1980年北京市成立茶叶学会。至 1989年,全国已有15个省级茶叶学会。 据统计,中国茶叶学会已成为拥有3800余 名个人、40余个团体会员的大型学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研机构和学 术团体的发展,而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 发展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据不完全 统计,自1978年至1989年期间,全国茶叶 科研获得200余项成果,目前有高级科研 人员100余名、中初级科技人员400余名 活跃在茶叶科研、推广战线上,有力地促进 了茶叶生产,繁荣了茶叶科技,取得了一大 批成果,主要的有:
第一,建立了种质资源库,选育了一批 茶树良种。开展了对云南、海南、湖北神农 架以及有关省茶树资源考察,收集了大量 材料,为此,国家在西南边陲的勐海和华东 沿海的杭州分别建成二个茶树种质资源 库,活体保存材料达660份,输入数据库的 数据近20000个。在1981~1984年,农业 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云南省农业科学 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组织茶树资源考察队, 在云南省发现了17个新种和1个变种。 在被收集的材料中,经过农艺性状、加工品 质、生化特性、形态特征、细胞结构诸方面 的研究和鉴定,将对品种亲缘关系,种的起 源和演化,以及资源的利用等提供科学依 据。目前,全国各省登记在编的农家品种、 育成品种、单株、野生茶树、引入品种、近缘 植物等有1238份,还将有一大批材料要登 记编入名录。目前,我国经认定和审定的 茶树良种已达52个,正在全国区域试验圃 中的参试良种达40余个。
第二,提供了一批适用技术。茶树 摘从一把捋改为分批、多次、及时按标准 ,从稀植改为条栽适度密植,从不施肥到 科学施肥,从不修剪到修剪,以及土、水、 保、垦等综合治理,初步改变了我国茶园的 面貌。使茶叶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在诸 项适用技术中,肥料和种植密度在提高茶 叶产量中起主要作用。茶园从不施肥进入 到施有机肥,从施有机肥进入结合施化肥 (追肥),跨了一大步。目前,我国茶园已开 始进入施用茶园专用复合肥阶段。不少茶 叶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茶园的第三代肥 料”。随着复合肥的施用,测土施肥,加强 微量元素的补充等措施也相继 用。我国 50年代以前种植的茶园,多系丛式茶园, 单位面积株数少,提倡条栽后,密度提高。 贵州湄潭茶叶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等提 出的多条栽密植法,有利于早开园、早高产 和早收效益。实践证明,在我国管理水平 不高的条件下,大面积茶园适度密植,是实 现长短期结合的高产、稳产的途径之一。 茶园灌溉在我国是50年代末才开始的,它 对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 质,特别是对提高夏、秋茶的产量和品质有 着明显的作用。
在茶树植保研究上,初步探明了我国 茶树病虫害的种类与分布,提出了中国茶 树害虫种群演替规律,明确了主要害虫和 病害的生活史,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而 短、中期的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较有效地 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在化学防治 上,已提出近20种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 期。农药降解、稀释规律的研究,将对及 时、简化、有效地筛选新农药提供依据。新 一代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使用,使农 药使用量大为降低。防治技术上,超低量 吹雾法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农药用水量,节 省了防治成本。与此同时,生物防治技术 的应用研究也取得成果,农抗101、苏云杆 菌、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效果良好,核型 多角体病毒和颗粒病毒也已大面积推广使 用。为了识别真假和伪劣农药,中国农业 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研制成农药速测器, 保证了植保工作顺利进行。
制茶工艺进行了工艺改革,大宗茶类 已 用机械加工,红碎茶、速溶茶等工艺也 已基本探明,极大地丰富了制茶学。恢复 和挖掘历史名茶,开发地方名茶,繁荣了茶 类花色。与工艺相匹配的制茶机械发展更 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 萎凋槽,大大节省了厂房,降低了劳动强 度,保证了红茶品质。绿茶初精制成套机 械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绿茶生产基本实 现机械化,而且我国的绿茶机械还漂洋过 海,远销国外。红碎茶机具研究速度更快, 从盘式揉切到卧式转子再到锤击式茶机, 经历了三代,消除了我国轧制红碎茶的落 后状况。 、剪、刈及耕作机械已研制成 功。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由浙江嵊县和 浙江农业大学共同发明的珠茶炒干机实用 有效,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国45万台茶机 在茶叶加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计 算机被应用在茶机上的试验也获成功,使 我国的茶机跨上一个新台阶。
茶树的综合利用进展迅速。从70年 代开始至今,短短十余年中,已初显威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茶籽油的利 用研究,茶叶饼渣的利用研究,在世界上占 有一定的地位。茶皂素TS — 80乳化剂应 用在纤维板行业上效果显著,荣获国家发 明奖。从茶叶中提取抗氧化剂已获成功, 茶叶抗氧化剂成为1989年度国家级新产 品,并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全国专利展览会 上被评为金奖。茶叶抗氧化剂的应用,目 前在世界占领先地位。浙江、云南、湖南等 省研究成功的茶叶汽水、茶可乐等开创了 茶叶制品的新用途。
第三,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一大批成 果。50年代中期,各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 开展了一些茶叶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茶 树生物化学、茶树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使 人们认识了茶叶中的生化成分,特别是茶 多酚合成与分解、茶叶生长过程和茶叶加 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茶树的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营养物质 的吸收与运转的研究,为茶树产高优质提 供了理论基础。茶树育种研究法、茶树田 间试验方法、茶树生理生化研究方法、茶叶 成分分析法等一批试验方法的提出,深化 了茶叶科学。生物工程的应用,产生了组 织培养的幼苗,并长成茶树。福建农学院 的花药培养成功的世界第一株幼苗,中国 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培养的未成熟胚幼 苗,湖南农学院培养成功的子叶幼苗,为今 后实现良种工厂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经验。茶树细胞悬浮培养成功,为研究 茶树细胞次生物质代谢提供了方法。总 之,许多先导性的研究,将把茶叶科学引向 深入。
第四,宏观战略的研究为生产发展提 供决策依据。近几年来,还对茶叶科学的 宏观战略进行了研究,“2000年中国农作 物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预测”、“茶叶科学 技术和生产发展预测研究”等,获得了有关 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嘉奖。《发展茶业科 技的战略思想》、《国际茶叶市场现状、趋势 和标准化研究》、《中国茶叶科学的战略》等 论文的发表,为发展茶叶科学的决策,提供 了依据。茶叶科技情报研究也取得了不少 成果。
本文:现代茶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jishu/113773.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我国现代茶叶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特点
下一篇:现代茶业科技的起步
标签:现代茶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