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饼该如何冲泡?准备好5件茶具,事半功倍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刚接触茶饼的茶友,一定都有千万个问题和困惑。
白毫银针饼、白牡丹饼、寿眉饼,哪种更适合自己?
茶饼要怎么挑选?怎么冲泡?
它喝起来,和散茶有什么不同?
恨不得手上有一本白茶全书,能解答所有心中困扰。
在探索茶饼这个新世界前,不妨先准备一套称手的工具。
让它作为手中的探险杖,带你寻觅茶饼中的药香芬芳、花香清远、稻香浓郁。
感受汤水中的饱满、稠滑、醇如醪酪。
需要用到的工具,也不多。
只需准备好5件茶具,茶饼的冲泡,事半功倍。
《2》
撬饼必备:茶刀/茶针。
茶刀,或是茶针,是撬饼时必备的工具。
以茶刀为例。
它的使用率,没有盖碗和公道杯这么高,但却是大部分茶友,茶桌上必不可少的器具。
一柄趁手的茶刀,就像剑客手中的利剑,骑士手中的长枪,能让撬饼的过程更简单,更顺畅。
刀,包括材质与设计,市面上的茶刀,有木制的、银质的、铁制的,不锈钢,各有优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个人比较喜欢使用不锈钢的,相对木质的来说,更为锋利,切入茶饼更简单。
相对银质和铁质的来说,也更好保养,不易生锈。
茶刀的器型,一般都是刀身两侧扁平,中间微厚,头部尖锐,尾部有刀柄,能与手掌曲线契合。
不要小看这样的设计。
头部尖锐,能轻松突破饼面,进入内部。
刀身两侧扁平,增加了与茶饼的接触面,方便撬起大小适中的干茶。
尾部有刀柄,方便抓握,能更好地使力。
使用茶刀,也非常简单。
一个撬饼老手,使刀时,颇有武林侠士的人刀一体的风范。
选择好角度,凝神向前一送,刀已刺入饼内,呈扇形上下撬动数次,一片完整的干茶就脱离茶饼,干脆利落。
茶针的使用,大体上也差不多。
但茶针更尖锐,更适合撬压的比较紧实的茶饼。
茶刀、茶针,功能差不多,选择一样即可。
实在没有,也可以选择形态差不多的刀具。
《3》
小巧又实用:克秤
常有茶友说,称茶太麻烦,自己看着,估个大致的重量就行。
这样的估重方式,太不靠谱了。
人眼、人手都不是机器,没办法保证次次都能百分百正确。
每次撬饼,如果都是凭肉眼来预估重量,泡出来的茶,往往不是过浓,就是过淡。
而克秤,则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
称出来的重量,才是最准确的。
它能让你精准感知每一克的差别。
最大限度地接近黄金茶水比,呈现出绝佳的茶韵风味。
无论是爱喝茶饼,还是爱喝散茶,建议都备上一把。
克秤的挑选上,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准确,只有重量是准确的,克秤才有使用的意义。
因此要选择靠谱的渠道购买。
否则明明是5g茶,却显示只有3g,不断加量,结果按照称重的数值投茶,茶汤反而过浓了。
又或者明明是3g茶,却显示有5g,以为茶量够了,结果冲泡出来茶味淡薄,像白水一样。
二是要可以归零,或者说去皮。
称茶的时候,不能直接把茶叶放在克秤上,不美观,也不卫生,太小的克秤还放不下。
所以一般是将装茶的器皿先放在克秤上,选择去皮,或者归零功能。
这样,容器重量就被忽视了,显示出来的,就是干茶的净重。
另外,挑选称茶的克秤,并不需要买太大的,有手掌大小即可,这样放在哪儿也不会占地方。
精致,小巧,准确,功能齐全,这才是一把好克秤的标准。
《4》
必备茶具:盖碗,以及公道杯。
无论是冲泡茶饼,还是冲泡散茶,都离不开盖碗,和公道杯。
它们俩是白茶茶具界的黄金搭档。
大部分情况下,这二位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在很多茶桌上,你都能看见这哥俩的身影。
一个负责出汤,一个负责盛汤,一左一右,配合无间。
数秒内,茶汤就实现了从水变身为茶的全过程。
盖碗的材质极多,器型也多种多样。
比较推荐的,是标准白瓷盖碗。
它大小适中,易于抓握,操作简单。
无论是新茶客,还是老茶客,通过适当的练习,都能轻松掌握使用诀窍,避免烫伤手指。
冲泡茶饼时,110ml的标准容量,只需记住投茶5g即可,省却了换算的烦恼。
口径大,方便撬下来的片状干茶投入。
白瓷釉面,不会吸香吸味,而且通体洁白如玉,美观的同时,方便观察汤色、叶底。
公道杯的挑选则随意很多。
玻璃的、白瓷的、汝窑的、青花的、带手柄的,带把手的等等。
按自己的喜好,和喝茶的习惯挑选即可。
除了个别容易吸香吸味的材质,以及极难清洗的器型,其他皆可随心。
当然,比较推荐的是玻璃材质的公道杯。
通体透亮,还能设计出有特别艺术感的纹路和造型。
用它,不仅可以观赏茶汤,在阳光下还会形成极富趣味和美感的光影。
《5》
巧用小工具:茶滤,或是茶夹。
茶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配备。
如果确定自己的茶饼松紧适宜,撬动简单。
自己也是老茶客,手法干净整齐,撬饼时不会有大量碎叶。
出汤时,也动作到位,开盖大小控制得宜,不会有多余的茶碎,芽叶倒入公道杯中。
那么,可以不准备茶滤。
而如果是新茶客,对撬饼尚不熟练,撬饼时,偶尔还是会有不少茶末。
或者出汤时,动作不够准确,开盖容易过大,将大片碎茶、芽头、叶片一起倒入公道杯里。
又或者,碰上了特别难撬的,压得很紧实的茶饼。
那么,建议准备一个茶滤,可以避免碎叶、娇小的芽叶,进入公道杯的汤水中。
茶滤的选择,根据公道杯口径大小,挑选能刚好卡在杯口上的即可。
与朋友一起喝茶时,比较建议使用茶滤,更简便,动作也更为优雅一些。
但如果是自己一人喝茶,不想使用茶滤的时候,也可以准备一把茶夹。
茶夹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场景,比茶滤多的多。
不仅可以将公道杯中,大的茶叶碎片,芽叶,都夹出来。
还可以将不慎倒入品茗杯中的茶末,也夹出来。
还能用来夹粘附在碗盖上的叶片,或是烫壶温杯时,用来夹品茗杯。
它的用法多样,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发挥。
但在聚会场合,用茶夹挑挑拣拣,略微显得不那么雅观,还是用茶滤更佳。
《6》
撬完饼,如何保存,也是茶友很关心的问题。
这主要取决于是短期存放,还是长期存放。
余下的茶饼,如果短期内还要继续喝,可以先将包着饼身的绵纸,按原样重新包好,再装入专门存放饼茶的密封袋。
将密封条捏紧,确保没有缝隙,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就可以了。
想喝的时候,直接打开盖口,取出茶饼,打开绵纸,撬饼冲泡。
注意不要选择透明的密封袋,茶叶在光照环境下,容易跑气跑味。
撬完饼,多的茶饼,
如果要长期保存,还是推荐三层包装法。
包好绵纸,用铝箔袋、可食用级塑料袋,纸箱,层层封好。
做到离墙离地,避光密封,不频繁开箱即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标签:
上一篇:白毫银针5连问:被坑无数次,终于总结出白茶新手防骗宝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