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茶馆》是时代与小人物的不幸

时间:2023-01-29 19:44:03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讲,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三幕台本,几十个人物,横跨清末,民国,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五十年的历史。通过人物之间的谈资和茶馆中人物台景的变化反映出历史的变化,故事的推进全凭人物自身的展现,环境的变化也是茶馆中最为一般的日常生活场景变化。其中最为主要贯穿整幕话剧的三个人物王利发、秦二爷和常四爷,通过他们的身世变迁反映旧社会的人做出种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说茶馆就必须重点谈一谈这三个人。

唐铁嘴给王利发看手相

仅从事件发生的角度来讲,第一幕剧本就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四年,也即戊戌年。唐铁嘴登场时,对着王利发卖他的相面生意关口,想要讨碗茶喝,便提及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廷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实行“百日维新”。之后在茶馆里登场了各色人物,描写当时民间的生活百态,直到秦二爷出场点出他要办工厂,实业救国,进行改良,这又贴合了当时戊戌变法的背景。

秦二爷与庞太监打嘴仗

再至故事发展到庞太监进入茶馆与秦二爷打嘴仗,谈到:“圣旨下来,谭嗣同一道问斩”,注意此时周围的人群反应,有人甚至都在问“谭嗣同是谁”。这已经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而谭嗣同决心留下,以身殉国。庞太监作为守旧派自然是十分高兴,对他来讲,维持所谓的祖宗之法,就是维持了他的社会地位和既得利益。从另一方面来讲,普通民众对于所谓的变法、改良并不感冒,甚至维新者都走向了断头台,这边民众甚至都不知道竟然有维新改良这件事,因而维新变法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事情。

旁人并不知谭嗣同为何人

而对于秦二爷这样的“改良派”来讲,虽然变法失败,但那在他们心中,只是因为守旧派的实力过于强大,并不代表改良不可行,因此,他的决心不变,即使改良失败,他仍然义无反顾的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虽然按照后面的剧情发展,秦二爷的工厂开起来了,钱也越赚越多,但这与他“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个顶大顶大的工厂,让所有的穷人都有饭吃,那才能救得了国”的初心似乎发生了偏差。

常四爷与二德子斗嘴常四爷与秦二爷对救济穷人的态度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常四爷,作为一个吃着“铁杆庄稼”皇粮的旗人,他却有着不同一般的性格,一辈子不服输、热心肠、好抱打不平。看到别人卖女儿没饭吃,便立刻给两碗烂肉面,看到善扑营的二德子耍威风也决不认怂。说实话,看到常四爷这号人物,一个普通人的心里应该是热血沸腾的。

从第二幕开始,裕泰茶馆就没了第一幕的那种繁荣兴盛的感觉,第一幕开始王利发可以给数来宝的一个大字儿,可以请唐铁嘴喝茶,等到第二幕时,情况就逐渐发生了变化。王利发精明能干,知道与时俯仰,茶馆生意不好,就把后面装修成公寓出租给学生住,因为学生才是最稳定的客源,同时还能够准时付上房钱。

赵大帅打张大帅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

民国时军阀混战,北京城也是经常易主,这里借崔先生这个人物之口说出了“今天王大帅打赵大帅,明天又是赵大帅打张大帅”的混乱局面。同时这位崔先生早先也是革命党人,做过国会议员,可即使是这样,他最终也因为这样的时局心灰意冷,不愿意出去做事,只想安心念道自修,国家任他自生自灭,正所谓“死马当活马治,那是妄想,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

因此,他决不愿和秦二爷出去实行“实业救国”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此人已经心灰意冷,如一潭死水平静,如果没有其他人来拯救他,最终也只能在这种丧气之中离开。

而秦二爷呢?第二幕虽然没有在茶馆中直接出现,借别人之口也道出了他的状态,而且这里没有设置秦二爷的出场也十分合乎情理,国势艰难如此,存有救国之心的人要么大声疾呼、要么默默前行,自然也很少来到这茶馆中了。

在这一幕里,我倒认为王利发和秦二爷有一点相似之处,王利发一天受到几趟官差的盘剥,而秦二爷呢?虽然生意大,但就像崔先生说的那样“洋人动个小手指头,他就倒了”。不过好的一方面是,王利发看到茶馆生意不好,赶紧把后堂改成公寓,连前厅的布置也换了新式风格,确保自己的茶馆能够经营的下去;虽然对秦二爷在做生意开工厂上没有什么重点描述,但我们能够知道,在洋人的挤压下,他还是越来越有钱了,只是并没有帮助到其他人。所以王利发和秦二爷至少在时局下的所处的境况是相似的,而拿出的能够让自己的事业存活下去的应对办法也还是相似的。

只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虽然有这种“怎么着也得死马当作活马来治”这种不甘心、不愿放弃的心愿,但实际的结果却与他们的这种心愿渐行渐远了。局势动荡,普通人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未觉醒的万民于水火之中是决没有希望的事。

这大清国是要完了

而剧中的常四爷,倒可以把他单独拎出来讨论,他的时间线是在清末戊戌年裕泰茶馆里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便被抓了起来,做了一年多大牢,出来后参加义和团跟洋人干了几仗。这一点在第一幕中和二德子起冲突时就能看得出来,常四爷是十分厌恶欺侮老百姓的洋人的,因而一旦有的这个机会,他一定要冲上前去出出气,他具有一种朴素的正义感,锄强扶弱应该是他的正义本色。

常四爷参加了义和团

但这个时候说他爱国,有家国的民族情结还是有点不妥当的,在这个时候,只能说国民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感与即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还没有觉醒,普通的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了少数的独行者要挽大厦之将倾外,其他人能有这种情感很不容易。因此这时候我更倾向于常四爷是带有个人朴素的正义感参加的义和团,将拳头直接打向洋人。

万物皆可“逆产”

等到第三幕里面,茶馆的境况愈发低颓,这也正好反映了茶馆所处的老北京里局势自清末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形势每况愈下。茶馆一没了后堂,二没了公寓,连装潢也变得破烂不堪,其实这茶馆也像一个人一样,像王利发一样,不仅自己被榨的一干二净,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精气神也在逐渐减退,而茶馆的精气神同样逐渐走向了消亡。

三人再次聚首

剧中的三位主角也在这里聚首,不仅通过时代背景展现普通人的艰难生存状况,也从他们自己口中直接讲述了自己身世的坎坷,讲述了老朋友们被这世道压榨、排挤的不堪。

秦二爷在第二幕时虽然说他的工厂没为穷人带来好处,而且洋人可以伸出手指头就能把他碰倒,但好在他个人的钱是越赚越多,总之个人的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而至第三幕时,茶馆后的仓库和天津的工厂全部被当做“逆产”强行被霸占,带来的结果就是最后只剩下形单影孤的一个老头子,行将就木没人为其送终。

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别做好事

三人聚首后出现了一个名场面,也就是这位秦二爷的名场面,他和王利发说,将自己的过往编成故事段子和别人讲,告诉别人自己有了钱一定要吃喝、嫖娼、赌博,就是千万别做好事。他的思路变迁实际上是从意气风发走向最后死心,只是他的死心的时间比较晚,比崔先生要晚。因为秦二爷在早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后虽然在洋人的挤压下夹缝生存,但一直能够活下去,而且在他的心里,他是一直在和洋人抗争的,他是一直走在抗击列强的救国之路上的。

可到第三幕时,他面临的是什么境况,当然美国人一直在背后操纵,但最终直接敛财的是谁呢?大资产阶级、四大家族、中国人敛自己国民的财。或许到这时候秦二爷才真正的灰心,才知道自己救得是这样的一个国,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竟然被自己人后来一锅端了。这些所谓的自己人就是自己曾经想要救的“国”,因此他才会灰心,才会想用自己的经历去告诫世人不要走自己的路。他已经走上了崔先生的路,甚至情况还要糟糕,这个国家最终变成什么样子,兴盛富强也好、衰弱灭亡也罢,都与他毫无关系。

三人为自己撒纸钱送终

三幕剧中王利发和常四爷三次见面、秦二爷与他们两位只有两次见面,但毕竟秦二爷与王利发在剧外应该还见过。而常四爷似乎是一个单独的主线了,在这次聚首里常四爷是一个重要的情感助推剂,重点就在于他捡的是别人的葬礼纸钱。三位老人似乎也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终老之后,无人送终,甚至连棺材板也没有一副,这才有了三人一起给自己撒纸钱,扮吆喝。事实上到这里整部剧已经结束,三位老人都有了最终的归宿,说的难听一点,死无葬身之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茶馆》梗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