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文化】宝洪茶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01-29 23:19:15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又是一年春山绿

宝洪茶熟一山香

春风吹醒了桃红柳绿

也吹醒了宝洪山嫩嫩的茶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良县党外知识分子、宜良宝洪茶协会名誉会长、宜良著名学者郑祖荣老师精心撰写的宝洪茶调查报告,对宝洪茶的前世今生作了一份详尽的解读。

赶快跟着统战君

一起来涨涨知识!

宜良宝洪茶之名始见于现存最早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宜良县志》载录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县教谕的王佐才所撰《宜良竹枝词》。

红薯绿芋紫姜芽,绝胜东陵五色瓜。

别有清供诗料品,云台松子宝洪茶。

以此作为依据

宝洪茶成名的历史已有334年

关于宝洪茶

而宝洪茶最初的种植实始于唐代。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博士生导师陈宗懋,中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杨亚军共同主编的《中国茶经》(1992),一书指出:宝洪茶“产于唐代。”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版《宜良县志》亦载:“县境茶叶熟种系唐初播雄山(宝洪山)僧人培育引种于寺内,其后扩大种植于宝洪山一带。茶以山名,称‘宝洪茶’”。而上文所说“播雄山”者,为彝语地名。因当地迄今仍有彝族黑彝支系古村落存在故也。所谓“播雄”,为彝语林木茂密之意也。后雅化为“宝洪”,即以名山,亦以名茶,且兼以名寺。该寺旧为县内名刹,有铜佛五百余尊,更有明代山茶花紫袍一株,花大逾碗,王佐才以“萝月(该寺附庵之名)茶花赤玉盘”,盛誉其硕大美艳也。另有白杨茶一株,高丈余,为省内所仅见。寺现正在重建中。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一书,收集全国方志近1500种,实际涵盖和代表方志总数在4000多种。其所辑录全国方志所载自唐至清初宝洪茶成名时而又不相重复的中国名茶,全国仅为70余种。以之与《中国茶经》收录的全国名茶共202种相对勘,迄今为止仍与宝洪茶并世共存的名茶,全国仅剩下14种。而在这批历史名茶中,云南省只有宝洪茶得列名于其中。关于宝洪茶我省清初以前见载于地方志的云南历史名茶共为五种。即:大理感通茶、湾甸州湾甸茶、剑川宝山茶、昆明太华茶、宜良宝洪茶。因其中四种茶如今均不复存在,宝洪茶就成为我省硕果仅存的历史名茶。进入民国以来,宝洪茶进入其发达显名的黄金时代。我滇虽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但旧时交通不便,众多地处边檄的茶区开发不易,而距离省城最近的宝洪茶便得以独放异彩。据《路南县志》记载,早在刚推翻满清帝制独裁不久的1915年,云南省为重建我省地方经济,即以宝洪茶山为依托,进行宝洪山下宜良万户庄朝阳寺设立云南第一个官办茶厂,招学员十名,聘请四川茶务讲习所绿茶技师杨世臣充任为技师,进行宝洪茶改良焙制,而开近代云南茶业改良先河。1919年2月,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学习茶叶专业的云南昭通籍留日毕业生朱文精(早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两年毕业)为云南茶业实习所所长,其同窗陈洪畴(陆良籍。一说为宜良籍,因两县邻近村落互有插花飞地,故其籍贯认定标准不一)为技术员兼“宜良茶业试验场场长”,以此为标志,云南改良茶业行动进入实施阶段。该所并花业试验场均设址于宜良宝洪山下上栗者村望海庙(今存)。在此期间,朱文精“自承办以来,热心任事。教授学科,则尽心讲解,教授实习即以身作则,勤慎将事,从未偷安片刻”,“身兼司、管、教,事事躬亲”。其所教授内容,包括茶业历史、茶业地理、茶业概论、茶地选择与整理法、茶种培育法、茶树栽培法、茶芽采摘法、茶树病害学、茶之分析、茶业经济、绿茶选制法、红茶选制法、茶叶贮藏、茶叶配合包装法、茶业检查法、茶叶贩卖法、茶叶组合经营事例等,课程涵盖茶学全领域。先后招收由各县选送来之优秀学员三个班,共毕业学生120余名。这是云南现代茶学教育的开端,而宜良宝洪茶及该望海庙即成为云南茶界人才成长的摇篮与黄浦军校。也正是在该茶叶实习所和茶叶试验场,云南当代意义上的第一批绿茶和红茶,得以完成其制作生产,由此诞生。1923年1月,朱文精将积年培训人员以宝洪茶为原料焙制的共五个品种的样茶,送呈上海总商会,延请专家评定。时任上海总商会展览会茶叶审查员胡德馨、陈翊周、谢蓉斋三位茶业专家在详细查验品评样茶后,联名出具报告书(今存),对五份样茶(其中红茶一份,绿茶4份,分称:橙黄、龙华、凤眉、雀舌、兰叶)给出评分,其中绿茶兰叶“叶嫩味鲜浓”,得分最高,为80分。绿茶雀舌得分78分。红茶橙黄得分70分。虽茶叶底子都好,但制作法尚欠精研。而用宜良宝洪茶所制红茶,遂因是而早于顺宁(今凤庆)滇红为19年。关于宝洪茶不幸的是,天不佑我云南,云南茶界先驱朱文精先生不久后在宝洪茶受寒生病早逝,云南茶业的进步亦因是而放缓,延宕达十数年之久。期间,宝洪茶曾于1932年月22日,被征某为美国芝加哥世界园艺博览会陈列展品,展期由1932年6月1日至11月1日,共五个月。此后直至抗战军兴,宝洪茶始迎来其发展的第三个高潮。1939年5月,宜良实验宝洪茶场所制作红茶两种茶样由中国茶叶公司香港分公司送往伦敦哈里逊公司(Harrisons &CrosfieldLTD),经该公司专家品鉴后评价认为甲种样茶“此原系佳品,惜有烘焙过度之弊”;而乙种样茶“液质颇佳,味道介于中国茶与锡兰茶之间,又似口水大吉岭茶”。6月,伦敦另一茶商查尔斯·霍普森公司又对宜良所制红茶作出评价,认为“品质甚佳,每磅可售二先令以上。”同年,顺宁(今凤庆)所制红茶亦带往伦敦评鉴。故《云南行政纪实》(1943)载称:“宜良、顺宁所制红茶,带往伦敦、香港各地茶商研究……咸谓是项茶叶在品质方面具有华茶固有之美质,兼有印(度)、锡(兰)之风味。”惟中国茶业公司特派专员郑鹤春(后任中茶公司云南办事处主任)所撰《云南之茶叶》一文述之最详:于二十八年(1939)春季即在顺宁,宜良两地开始制造,制成内外销红绿茶八百余箱,佛海方面只制成茶样四五种,大样寄往伦敦,香港,上海,各地经中外茶师品评咸谓是项成品,具有华茶固有之风味,兼具印锡之特长,惊为得未曾有,疑非我国出品,其品质之优美与世界名产,实无可比拟,在国际市场,可以独树一帜,实为我国新发现之又一优良外销茶区。缘滇省身分肥硕,味厚汁浓,白毫丰富,世所罕睹。比之中外著称茶区之祁门印锡,诸名产,可谓各有特点,而滇茶固又具有特具性质,不能并为一谈者也。例如香气一项并不低于祁门,然与祁红又迥然有别,汤色滋味,则超乎祁红,甚比印锡,而又无印锡之辛涩,可合牛奶,可以单独饮用,与印锡必须配合牛乳者,又复不同。关于宝洪茶

△宝洪茶荣获2001-2003年度“云茶杯”

同年,云南茶业技术人员培训所再次在宜良举办,由省财政厅长张邦翰兼任所长、教导主任陆渫,该所以宜良茶区为实习地,12月20日结业合影,一时盛况空前。结业后之同学一部留宜,坚持研究种制,朝夕不倦,其好学深思,志在复兴中国茶业之志感人至深。

同样的1939年春,寓住宜良岩泉寺撰著其史学名著《国史大纲》的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先生亲入宝洪山购茶饮用,并记录下宝洪山“产茶有名,前清时为贡品”的珍贵史料。

1940年,中茶公司决定将原“宜良实验茶场”改为“宜良实验茶厂”,任命著名茶艺专家童依云为厂长,于3月7日随钧座到达宜良茶场,于11日起视事。其对宝洪茶绿茶制作的改良颇多创获,取得一系列成功并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至1948年,《新纂云南通志》载:“宝洪茶与普洱茶一起被评为云南省之特产。”

关于宝洪茶

宝洪茶为本应生长大叶型茶叶的云南唯一特有的小叶种茶叶。并经过1400年以上的人工培育演化而逐步形成适应云南低纬度高原的诸多独特习性。

一、宝洪茶株的分枝角和叶着生角度比任何其他绿茶品种为优越。其基部、中部和上部三层的分枝角依次递减,形成蓬面展开,又有利于中、下层横向伸长,互不冲突、互不遮荫。株型紧凑,透光性强,无论太阳正射和斜射植株,其各层叶面都能最大比例地接受阳光,从而提升整株茶树的叶片受光率。

二、宝洪茶枝干细而没有明显的中央主干,不会因主干生长而消耗养分,从而提高芽叶的光合生物比值,因能获得较高的经济系数,适合高光效应化密植。

三、宝洪茶的叶片生态为芽长;白毫丰满;芽叶的两半沿纵主脉而内跷,老叶片大;老叶片生长持续时间比一般茶品种长3—6个月,从而能更充分地利用日照光能;叶肉肥厚,色深绿,内含蛋白质、叶绿素高,碳水化合物积累多,每公斤鲜茶叶比其他品种可以多出成茶十分之一强。宝洪茶萌发早,持嫩性长,惊蛰节令即可开采,下树后有兰花香和板栗花香,光滑壮实,有效成份高。

四、抗逆力强,由于宝洪茶叶肉厚,棚栏组织紧密,因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力强的特点。

五、能自生香气。古诗有云:“茶熟一山香。”罗养儒《云南掌故》云:“去宜良县城约十五六里,有宝洪寺,寺在江头村后之一山上,山以寺名,曰宝洪寺山。山间种满茶树,高及丈者,百年以上物也。然以高及人者为多,足见茶树之不易生长。”又说:“惟是茶树在山,能自生香气,若在日落时,尤清香幽馥,人于是时徒步登山,大觉头脑清快,余于此亦试尝过。”

关于宝洪茶

宝洪茶除茶树能自生香气外,又开白色小茶,花期长达数月,亦有幽香。唯其所秉香气,实由当地环境气候所造化使然也。近年以来,西南林学院茶叶研究所曾立项为课题,对宝洪茶之连片茶园(单作)与间种于板栗树中(间作)之同品种宝洪茶的生长环境、性状及制成茶品的各种物资含量做比较研究,比对实验结果表明:间作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细菌丰富度均明显高于连片单作茶园,因而其内含物质包括其香气均优于连片茶园。这也为宝洪茶之所以被评鉴为“高香型”茶叶的形成机制及生态背境提供了最合乎科学原理的诠释。宝洪山林木森茂,多阔叶栎类植被,千年木叶落积腐化,改善土质而增益地力,生态环境优异迥常。据宝洪寺僧人对笔者亲述,山中所产鸡枞,最大者其主杆粗逾手臂,所擎菌帽大若一伞,仅一朵鸡枞就换米一斗,做鸡枞油炼得一大锅;而山中所产干巴菌,一朵即硕大如一草帽,达数斤之重。宝洪山片区广植板栗,实起于明代屯垦,迄今已六百年有余;而山中旧时亦多野谷幽兰,其香幽烈。凡此,均在上千年中与茶树互生共处,得以薰陶濡染,而成就为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偏高,茶品因秉赋为高香型,而为诸茶之冠。又我滇山茶花,贵为省花。唯无香气为其缺憾。山茶与茶树同科,利用基因技术,从宝洪茶花中攫取其芳香因子而化育之,当不失为优选的捷路。

关于宝洪茶的高香当地广为流传民谣亦可以实证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一人泡茶满屋香。关于宝洪茶

△作者(右一)考察宝洪茶制茶技术宜良茶叶之种植,《云南之茶叶》记载说:宜良县 该县距昆明百二十里,因系滇越铁路所经,在滇省产茶区中,交通最为便捷,气候土壤,均宜植茶。产茶区域大部在县城外第四、第五两区,栽茶面积,约两千余亩,以第五区最多,第四区次之。在第五区者有宝洪山之江头林栽植面积最广;蓬莱川、夏官营、左卫营、马家营、河溪营、梅家营次之;摇金山栗者村,美女山之邱家庄、万家凹,及平地之娄子营,为数甚少。在第四区者,计有蓬莱山下之蓬莱村,蓝家营亦有栽种。全县连路南所产约500担 概称宝洪山茶,以县城江头村为集散地。宜良之茶,十之八九为小叶种,且又为滇省之罕见者也。宝洪茶的采摘,与全国各大茶区比较,其时序为最早。一般情况下,进入惊蛰节令,宝洪茶即可开采。因而其入市时间,也比江南等各大茶区早一个节令或二十天以上。诗云:“江浙采收夸谷雨,宜良售罄未清明”。(乾隆《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时节焙成谷雨前”)。宝洪茶因其内含物质丰厚,茶叶芽肥厚,叶脉显露的原料特点,故其生产工艺自必根据自身特点,而加以创新研发,量身定制,而决不可以完全照搬外地模式,如龙井造型的绿茶炒制术及凤庆的红茶加工术,以及外地白茶的制作技术等,一切都必须自辟蹊径,独立自创,闯出一条新路。以绿茶为例,宝洪茶民间的传统加工方式,民国《宜良县志》载为:“惊蛰后发白色嫩芽,采取焙而揉之,曝干收贮,味香烈异常。”而民间《路南县志》则记载说:宝洪茶“味清香,可除湿热,兼能宽中润肠,藏之愈久愈佳,回民最嗜。”这就提供了一个新信息,即纵为绿茶,亦非隔年就不能饮用,而能如普洱生茶之自然发酵,久贮而其味愈醇,这也是宝洪茶特质异于他茶的一个新亮点。关于宝洪茶

△中共宜良县委李绍俊书记(右四)在宝洪山考察宝洪茶园

《云南之茶叶》一文则记载为:

茶农白日采茶(大半以妇孺为多),当晚入锅反复炒拌,至叶瘪,置于筛箕或竹藤(蓆),以双手揉搓,使成条索,再行抖散,或晒或晾,使其半干,再事揉搓,初制工作,即为完成。然亦间有揉至四五次者,通常以两次为度。亦有揉时加以米汤,使易成团者(宜良如是),亦有不用锅炒,而以日蒸者,然不多见。

初制成后,装入竹筐,候街子日(即集市)零星出售,或分别品质,略加水分装入竹篓,篓内四周,范以竹箨,装入之后,任其发酵,自行干燥。滇茶多数水色不清,非红非绿,成为暗褐色,实缘于是,通称曰散茶。

宝洪茶经近代改良制作以来,其方式与手法及成品各色互异,精品纷呈。以绿茶为例,即曾制作有龙华、凤眉、雀谷、兰叶等名色。1941年,云南茶叶公司共收宜良茶厂上缴的七批次茶叶,有薰花、宜绿、绿片、洪字滇绿、绿珠、宝字绿茶、龙井一号、龙井二号、龙井三号、龙井A 、龙井B、粗茶、粗片等。1949年以后,宜良茶厂又生产过宜春、双薰、三薰等多个品种。万变不离其宗,是皆为宝洪茶成型之多样性与探索性之异彩缤纷也。而最适宜于加工制作宝洪茶的技艺,迄今仍未见完全成熟,而有待于今后专业居人之不断努力探索,充分研究认识宝洪茶原叶之各项特性,用心研究,大胆试验,积累经验和资料,不断创新,而最终研发出适宜宝洪茶的制作方式与成型物态也。

宝洪绿茶在制作实验中,有一项记录为炒茶时在锅时间要稍长,才能熟透其肥厚的芽叶,一芽二叶,冲泡在玻璃杯中,芽头向上微开似鱼头,两个金黄色叶片展开似鱼鳍,有如金鱼戏水,在杯中游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关于宝洪茶

△著名书法家赵浩如为宝洪茶题词宝洪茶历史上为宝洪寺僧人主种,附近茶农亦适量种植,总计为二千亩。因种植分散,并无茶业团体。1950年后,宝洪寺僧人被遣散,茶园无人管理,渐至荒芜,优质老茶树多遭砍伐;茶农所营茶园,亦收归集体,几近于自生自灭。1958年大跃进,宝洪寺惨遭毁坏,数十尊大铜佛像被砸毁,当破铜烂铁贱卖,以充作大炼钢铁的数字。山中大片茂密森林被砍伐烧炭,供为大跃进小铁炉炼钢之用,生态环境破坏惨烈,山中水源也渐次枯绝。1964年,宜良县始成立国营茶场,以宝洪寺为场址,种植经营茶园数百亩,因体制僵化,效率低下,资金人才不足,陷入困境。而云南省茶叶进出品公司下属的宜良茶厂,在宜良无有茶园只负责加工生产,亦于宜良宝洪茶产业无补,又盲目引进外地茶种,乱植于宝洪山中,使纯正的宝洪茶品种淆乱,而品质趋于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少量茶农自种宝洪茶日渐复苏,而产量有限。国营茶场产量无多,只能低价位运行,难以为计。进入二十一世纪,国营茶厂转由民营承包商经营,茶厂职工全体歇业。而该承包商不谙茶事,两年后又转给福建省商家苏天水管营。苏先生励精图治,以保护和弘扬宝洪茶为己任,同时发起重建宝洪寺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宝洪茶产业逐渐复苏。苏先生坚持生态种茶,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参加省内外产品展销与评奖活动,并到北京“老舍茶馆”炒茶推介,进一步提高宝洪茶知名度和影响力,茶叶售价也逐步提升,由原来的每公斤三四百元上升到八百元至上千元,有力刺激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种茶积极性,茶叶种植面积出现了每年增长上千亩的发展趋势。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茶禅会,连续五届壮大成为宝洪茶旅游文化节,社会影响进一步提升。2020年修通宝洪寺进山公路并成立“宜良县宝洪茶协会”。全县种茶面积亦猛增至一万五千亩,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局面,标志着宝洪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美好春天已姗姗到来。关于宝洪茶

△宝洪茶在日本获世界绿茶大会金奖宝洪茶荣誉,则有如下:1980年,在云南省茶叶鉴评会上,“宝洪茶”评为全省高香型名茶、绿茶品质第一名。1982年,宝洪茶被评为省级名茶。1985年,在南京全国茶叶鉴评会上,“宝洪茶”评为全国11个名茶品种之一,并被《中国茶经》收录为中国名优绿茶。2001年和2002年在云南第二届和第三届茶叶交易会名优茶评比中连获金奖。2010年,宝洪茶茶园基地被选定为当代“茶圣”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基地。2011年1月1日,在云南茶“辉煌杯”评比中,经云南茶界九位高级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审,宝洪茶荣获“辉煌杯”云南名优茶金杯。2011年1月,宝洪茶园被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定为昆明市宝洪茶科技示范园。2011年8月,参加日本国际名茶评鉴会荣获金奖。2011年10月参加新疆首届茶博会绿茶评比荣获金奖。2012年7月获得云南茶科技茶文化一等奖。2016年10月,宝洪茶被公布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11月,张文彬先生被公布为云南省级非物质遗产宝洪茶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批准公布全国特色产业茶叶类能工巧匠共六人,其中云南仅一人,为张文彬先生,产品名称为宝洪茶。关于宝洪茶

△2020年12月28日“宝洪茶院”揭牌开馆,省市茶界专家及宝洪茶非遗传承人合影留念

宝洪茶以其独特的历史,独有的种性品质,生长环境,及其加工技艺,成茶塑形及香气、汤色的评价及观赏标准,都具有了自己旷世独具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地球上没有任何同质性的物种所能取代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成果,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我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宜良县党外知识分子郑祖荣

图片来源:宜良县文化馆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神秘”宝洪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