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区又到飘香时
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沈兴良
每到杭州西湖边桃红柳绿时,住在绍兴平水镇的老父亲就会来电,家父在电话里说,你娘又在准备茶篮了。问我今年要啥茶,大约要几斤?我听得出,家里的春茶又可采摘了。
幼起,我只要口渴了,就会捧起大人的茶杯来喝,一口气就是大半杯,这时奶奶总会喊住我,“慢慢喝,没人跟你抢,不要像牛饮溪水。”虽说在杭工作多年,西湖龙井又鼎鼎有名,但我还是喜欢喝家乡的茶,喜欢喝娘亲手采、亲手做的珠茶、红茶。每年我都会拿上五六斤,长年如此。
生在平水长在平水,读书时期随奶奶采过茶,帮母亲做过茶,知道“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滋味。那时村里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春茶时节,青翠欲滴的茶丛,满山映红的杜鹃,那山溪、小道、鸟语、花香,还有穿着花衣、唱着茶歌的采茶姑娘穿梭其间,此时的茶园、茶山让人如入梦中仙境,并非夸张。
地处会稽山余脉的平水,在汉代就开始植茶。据传,东汉末年名士葛玄是植茶的始祖,久住会稽平水一带,后在若耶山炼丹得道成仙。《嘉泰会稽志》卷九载:“若耶山,在县东南44里。《旧经》云:‘葛玄学道于此山。’《十道志》云:‘葛玄于此山升仙’。”
平水因水陆交通便捷,早在唐代已形成茶市,成为了越州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序中“平水市”即此,唐代文化活动在“平水市”如此盛行,可见当时平水茶叶市场之繁荣。
唐代,与平水相属相连的山阴、会稽、诸暨、上虞、剡县都是著名的产茶区,总称“越州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之出”一章中写道:“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在陆羽眼里不但越州茶是上品,连喝茶的碗也不同凡响。他在《茶经》第四章“之器”中指出,碗也是“越州上”,夸“越瓷青”,“青则益茶”。
先时的平水茶区,遍布东阳、诸暨、嵊县、新昌、余姚、天台等周边县市,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诸多名山将其环抱,区内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土地肥沃,得天独厚,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在240天以上,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至宋代,平水茶区已不再沿袭“团饼茶”制法,创造性地改制炒青。一生写了300多首茶诗的陆游,在《安国院试茶》诗后注云:“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由此可知,800年前的平水,已会炒制类似如今“日铸茶”的炒青,并用开水冲泡饮用。
明末清初,平水茶区的炒制工艺又有了新发展,即:杀青、揉捻、干燥的“珠茶”制法,制成的茶叶浑圆紧结,宛如珍珠,故名珠茶,又称圆炒青,色泽绿润、香高味醇,是绿茶中的上品。几百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以“平水珠茶”相称,曾被译成“Hgson”(贡熙),外销不衰。
出门在外,我爱喝家乡的珠茶、红茶,现在间或也喝“鹰爪日铸、贡熙日铸、赤堇日铸、若耶日铸、三灶日铸”茶。每每用越瓷泡上一杯,即时茶香入鼻,伴随着那淡淡的乡思、浓浓的亲情,沁人心脾。
举报/反馈标签:
上一篇:茶叶也有保质期?茶叶的“最佳饮用期限”是多久?了解清楚不吃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