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古韵浓
原文作者: 叶彩霞 吴小元
真太狼平台整理发布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东南黄山下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
因当地属黄山余脉,涌溪河汇聚了七十二条山溪,雨量充沛,茶园土壤为乌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丰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涌溪火青起源于明代,它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刘金的秀才,外号罗汉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芽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进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
火青俗称老鼠屎,但泡开后却如幽兰绽放,香气袭人。
火青采摘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发,枝枝齐整,朵朵匀净”,当地茶农仿徽州炒青,并参照浙江平水珠茶的特点制作而成,最初时称“烚青”因当地口音将“烚”字念成“火”音,加上地名,便成了涌溪火青。
茶农于清时至谷雨期间,采摘当地柳叶种茶树一芽二叶初展之鲜叶为原料,经拣剔后在竹制圆匾中,置阴凉处摊放6小时后付制。加工分为杀青、揉捻、炒头坯、并锅炒二坯、做形烚干、筛分等六道工序。
从鲜叶下锅到制成干茶,在锅里用不同手法和不同锅温,连续不同锅温,连续不停地翻炒,其工艺细致而漫长,前后约20小时才能完成。
并锅后一锅茶叶量都在10公斤以上。成形后的涌溪茶呈腰圆形、紧结重实,茶叶杏黄、匀嫩整齐,色泽墨绿、油润显毫,汤色黄绿、清澈明亮,茶香清高鲜爽、醇厚甘甜。
涌溪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泾县茶叶中的突出代表。
清嘉庆《宁国府志》载:“(泾县)茶种不一,有涂尖、梅花片、草青、黄茶、雨前、碧山、考坑、涌溪、洋尖等名。”同时期的《泾县志》云:“由磨盘山南趋于涌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茶叶类有涌溪茶、洋尖茶。”清咸丰年间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期。
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王巢林,饮罢火青茶,挥毫抒情: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雨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
新时期涌溪茶也屡获殊荣
1982年被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联合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97年,机制火青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授予名茶质量证书,次年又获农业部举办的98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产品”称号。
2001年在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银奖。
2005年5月中国(安徽)首届茶业博览会上获“安徽市场畅销品牌”荣誉称号。
2008年获安徽省著名商标。
2010年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涌溪火青已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指定的会议用茶之一,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青睐,泾县人也将它作为高档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长按二维码
涌溪火青等你品茗
点击【阅读原文】真太狼泾县农土产微店欢迎您的驾到!!!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