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
茶馆主要讲述了,裕泰茶馆自1898年戊戌变法至新中国成立前期,近半个世纪旧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光怪陆离,黑暗腐败的故事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而今天,我带大家以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
你是王利发,1898年一个初秋的日子,你的父亲去世了,你不得扛起家里的重担,继续经营父亲的茶馆。茶馆里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许多人,有喝茶逗鸟,赏蛐蛐的普通茶客,有谈论着要办工厂实业救国的企业家,有被迫卖女的可怜农民,也有暗中监视的政府特务。人们总不经意间谈起了时政,你不得不将“莫谈国事”四个大字高高地挂在墙上。好在你为人机敏,处事圆滑,左右逢源,裕泰茶馆在你的经营下还有模有样。
十几年后,民国初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北京城内各大茶馆先后都关了门,还好你为人机敏,有远见,擅改良。不仅引入了外国的时装广告,还将茶馆划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做小茶馆,后面则做公寓供人住宿。改良的茶馆仍旧保留了“莫谈国事”四个大字,然而茶馆还未开张之际就厄运临头,巡警大兵轮番的敲诈勒索,你无能为力;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你无能为力;苦心经营,试图改良后仍起色不大,你无能为力。你只能看着裕泰茶馆日益衰败。
几十年后,抗日战争胜利了,但也拉开国共两党的内战。这时候的你,已步入古溪之年,裕泰茶馆也似迟暮的老人,更加破败。然而你仍没有放弃,继续对茶馆进行改良,除了在那面挂满“莫谈国事”的墙上额外加上“先收茶钱”四个大字,你还为茶馆添评书,添女招待。你知道,这样的做法有愧于“老裕泰”这个名号,但是为了茶馆能继续经营下去,你不得不如此改良。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茶馆不但没能继续经营下去,而且还被国民党的走狗霸占。末了,几十年的好友来到茶馆,你们互诉不幸,含着泪为自己撒下纸钱。在烛光闪烁摇曳的交错下,你吊死了自己,连带一同倒下的,还有一个叫裕泰的茶馆。
读完老舍先生的茶馆,犹如一块顽石抵在我的心旁,难得心安;压抑,使我呼吸短促,久久不能平静。愤懑,使我怅然,空虚的无力怀抱着我的周身。读老舍先生的茶馆,读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一个民族近代半个世纪的兴衰史,奋斗史。整个故事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清末,北洋军阀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前三个时期,北京各阶级人民的生活现状。
清末的故事,发生在戊戌年间,康梁百日维新不论在政治亦或历史上,显然都是赫赫有名的。而然面对戊戌六君子的惨剧,民间的平民大众俨然是漠不关心,稍有敢犯秋毫者,便被政府的特务盯上。那高悬在茶馆楼墙上的四个大字“莫谈国事”,也印证了戊戌政变的惨剧。封建政府的高度政治威压,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入侵,经济掠夺。使得人民大众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自救,俨然没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没有群众基础。这时候我们再看社会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士大夫阶级,在清政府的高度政治威压,和帝国主义列强的长枪大炮中败下阵来。农民阶级,面对压迫于剥削,竟然要靠卖女来求得生存下去的机会,这也导致清末人口贩卖猖獗,人贩子(刘麻子)自由出入公共场合,与封建权贵狼狈为奸。而工商阶级,在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作为商品倾销的主要市场后,民族手工业商业失去竞争资格,受到毁灭性打击,加之外国传教士以及文化入侵的日益深入,穿洋货,吸洋烟,学洋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上层潮流。与洋同行,在普通百姓眼中,已然不是新鲜事物。
十几年后,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混战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主义在旧中国的统治,而然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成果,也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失败,没有完成根本任务,国家与人民仍旧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陷入了内战割据的战争漩涡之中。借此我们再看北京各阶级的情况,封建王庭被推翻,旗人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铁杆庄家”,只能出卖自身劳动力来艰难维生(常四爷),同样他们因为曾是依傍于封建主义,在新社会受到排挤,甚至于饿死(松二爷)。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政府的统治,欺压掠夺以王利发等为代表普通劳苦大众,来实现自己不断扩张的目的。以裕泰茶馆为例,不少巡警、大兵甘做北洋军阀的走狗,以军政府的名义中饱私囊,抢掠平民百姓,殴打学生与教员,实行暴力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这时期则扮演着幕后操作者的角色,推动战争,占领市场,加大掠夺,扩展资本,实现经济与文化上的半殖民。
几十年后,抗日战争胜利,北京仍在国民党与美国兵的占领下。这时的王利发已是古溪之年,裕泰茶馆也如迟暮的老人一般更加破败,可是半边破损的墙上仍高挂着“莫谈国事”四个大字。近半个世纪连续不断的战争,已经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太多灾难,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破烂不堪。以“三皇道”为代表的黑势力,反动国民党特务,仍在剥削与压迫平民百姓。这也是压倒王利发的最后一根稻草,裕泰茶馆被人强行霸占。以前不论多难,王利发始终在苦心经营,不断改良,以求茶馆还能继续存在,而今被人强行霸占,再没了生的希望,只能将自己吊死。王利发最后的结局,也是那个时期绝大部分平民百姓的结局,被掠夺,被欺压,被压榨,最后失去生的希望而惨死。
读完老舍先生的茶馆,不仅只是读了一部文学作品,更是读了一个民族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史,奋斗史。《茶馆》不是拘泥于文字之上的情感,而是绽放于历史之上的传承。借《茶馆》可以剖析近代中国百年的征程,无数先辈做出自己的努力,来救国强国。不论是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为最后解放与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贯穿整部话剧的“莫谈国事”,是旧中国最为典型的代表,而撑起“莫谈国事”的裕泰楼墙,逐渐破败,乃至最后坍塌,埋葬了撑起它的墙与人。暗示了旧中国的衰败,与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自1840年鸦片战争洞开中国的国门,帝国主义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不可否定,列强的入侵动摇了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推动中国走向了近代化。但帝国主义所带来的弊大于利,不能闭眼独观,只看一端。文明与文明的交流碰撞只建立在拳头之上,历史给人以深思,给人以警醒,却也如转盘上的指针,永不停息,永不回头。
最后,再一品茶馆,每翻过一页书籍,每一页书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
标签:
上一篇:《茶馆》里为啥什么人都能去茶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