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点击标题下「今日马边」可快速关注
《乐山日报》1月7日第4版专题
马边,地处小凉山腹地,是乐山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绿水青山,人文独特,坐拥高山气候、高山生态等一系列资源优势。但是,曾经的马边,却守着“金山”喊穷。
“贫”,在于没有产业支撑;“困”,在于没有产业推动。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着力化劣势为优势,把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激活发展动力。在马边23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产业选择到产业扶持,再到市场培育,让产业扶贫真正“落地生根”。
立足“工业强县、农业富民、旅游兴县”战略,马边以争创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示范县为目标,推动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的惠农政策落地,构建农民增收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农增收,做大做强“茶叶、竹笋、青梅”三项名优产业和“猕猴桃、优质畜禽、冷水鱼”三大特色农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达到70%,其中10118户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受益,为贫困户户均增收贡献1000元以上。
产业怎么选?
因地制宜特色就是生命力
深冬时节,来到劳动乡柏香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绵延起伏的茶山披上了白色的外衣,漫山遍野的黄板迎着风雪招展,滴灌喷淋系统完善,水池、沟渠、道路配套设施完备。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民办官助”的投入模式,让1000多亩的荒山摇身而变,成为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
“不要小看这片茶山,到了采茶季节,有上百人在这里干活咧,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基地长期务工,有稳定的劳动收入。”劳动乡党委书记黄明富告诉记者。“春节一过,就要忙着采收鲜叶,全乡上千亩茶园就没有闲着,这可是全乡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事。”
如今,马边像这样的千亩生态茶叶基地已不在少数。白杨槽、袁家溪、柏香等7个万亩示范区,龙沱沟、永山、建新、井池、柏林、小荣丁、周家沟等15个千亩标准园,形成了马边茶叶产业带。这些茶叶基地,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叶。
下溪镇鱼仓山红心猕猴桃基地
早在10年前,马边就实施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体系。马边境内的有机茶园地块全部进行了编号,构建了有机茶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茶园农事活动、鲜叶运输、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全过程的记录体系,从“茶园”到“茶杯”,完整的追溯过程让马边有机茶的品质得到最佳保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7年,马边金星茶业公司的有机茶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食品认证。
近年来,马边采取农户统规自建和业主规模流转经营两种模式,推行业主规模流转经营政策补助项目与项目区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挂勾,实行先建后补,培育壮大茶叶、竹笋、青梅三项名优产业和优质畜禽、猕猴桃、冷水鱼等三个特色产业,确保产业扶贫全覆盖。
围绕“绿色、有机”产业定位,全面推行“蔬菜(水果)+沼气+养殖小区”“核桃+土鸡”“茶叶+家禽+肉羊”等立体化种植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栽培、生物质能源循环、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态高效种植技术。
走访间,马边农民都表示:“种下一棵茶树,栽下一株果树,就相当于种下了发家致富的希望。”近年来,一批贫困户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快步奔向小康。去年一年,全县6139名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过去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如今,我们要守望相助,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边县委书记郭正强说。
梅子乡梅子坝青梅基地
如今,22.5万亩生态茶园基地、100万亩优质竹笋基地、5万亩青梅等林果基地、24个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支撑起马边脱贫奔康的希望。拥着“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全省最大的林下有机竹笋采集基地”的桂冠,“马边绿茶”“马边猕猴桃”两个地理保护标志产品,30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让马边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行越稳!
产业怎么扶?
政府要做农民做不了的事
喂青储饲料,清扫牛圈,这是老河坝乡灯塔村3组贫困户周连海每天的工作。“真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成了合作社的‘股东’。”他高兴地说:“上个月产了一头幼仔,合作社以不低于5500元的价格回收,股本母牛还在;自家3亩玉米地能产3000公斤玉米秸秆,以每公斤0.3元卖给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能收入900元。”
像周连海一样,灯塔村共有44户贫困户“股东”,他们受益于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整村推进项目。
“过去的支农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业主收益多,村民受益相对较少。”老河坝乡党委书记武文隆介绍道,资产股权量化扶贫模式将支农资金支持经营业主开发农业资源,形成资产的产权归集体和村民,业主的利润和村集体、村民的收益密不可分,三方受益。
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图为金凉山公司柏香乌金猪保种繁育场
近年来,马边不断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呈现出 “注资参股” “参股经营”“合作联办”“自建托管”“反包倒租”“借养还养”六大利益联结机制。通过“6+X”惠农政策支撑产业扶贫,实现“乡乡都有产业园、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有致富路”。
“云上苗岭火了!” 青瓦、红墙的独栋小楼,行走在3A景区——民主乡玛瑙苗寨,处处皆美景,在云雾环绕中格外耀眼。
“当初在新寨规划时,我们就与村民反复商议,建好新寨,产业怎么发展?”民主乡党委书记乌鲁大戈说,“大家一致认为,苗寨在乐山具有唯一性,发展苗家旅游,一定能够引来游客。”
“我们的构想是‘集体资产+公司运作’模式。”乌鲁大戈介绍,村里整合县上补助和社会捐赠作为村集体资金,社会资本投资15万元,成立马边苗族花山文化旅游开发协会,其中玛瑙村占股49%。“这样,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也启动了旅游发展。”
雪口山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图
“这一次试水,我们看到了苗家特色文化的吸引力,通过‘集体资产+公司运作’的组合拳,投入的钱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本钱。”乌鲁大戈说,玛瑙村采取这种模式筹建小凉山民艺合作社、苗寨生态乌金猪代养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壮大集体资产,带动群众增收。
玛瑙村村委会主任廖国武介绍,现在乡村旅游办起来了,村里的乡村火锅店、苗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产业扶持,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就要做广大农民以及合作社、公司等做不了的事情。马边县委副书记、县长沙万强认为,近年来马边县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持续发力,不仅提升了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同时也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马边采取“农业+”“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民俗、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业新兴业态,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永红—烟峰—梅子坝”为南环、“建设—民主—荍坝”为东环、“大竹堡—雪口山—石梁”为北环,打造“小凉山民族风情展示区”“大风顶秘境生态旅游区”“古驿道茶旅文化体验区”“雷马屏山水康养门户区”的一心三环四区特色旅游网络体系。
实施金融扶贫,注入资金血脉。全力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2017年以来,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26.59亿元。建立贫困户授信、农业企业承贷承还、分险基金担保、银行放贷的小额扶贫贷款机制,2017年发放小额信贷资金7301万元,建立村企联姻产业项目42个。
开展智力扶持,提高农民技能。实施“四院六方”科技扶贫行动,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校开展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开展12个农业科技合作项目,“马绿1号”省级良种茶树、乌金猪等科研成果成功获得推广。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建成农民夜校120个,实现村村全覆盖,培训农村实用技术12万余人次。
市场怎么找?
网线一牵“黄金万两”
2017年4月中旬,“四川贫困地区绿色产品走进北京”推介活动上,马边金星茶叶、“大风顶”牌竹笋罐头借势走出四川、唱响全国。
2017年4月14日,马边与阿里巴巴签订农村淘宝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商人才培育、物流体系建设,农特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助力马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乐山,“马边造”农产品也是品质的保障:连续四届的“马边春茶品鉴推介会”,让马边绿茶声名远播、畅销市场;“田野来了”微信公众号以及2个门店,让“乌金猪”“马边跑山鸡”走进市民餐桌,为大山里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舞台。
“网线一牵,黄金万两。”如今,在马边的大街小巷,有不少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他们通过亲戚朋友、村淘宝,采购特色农产品,再销往全国各地。以前,受制于当地的交通条件,还想都不敢想。现在,四通八达的农村通村公路,进出马边的主通道正在建设,马边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苦练内功,谋求发展。马边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建设,加强商贸物流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集配等现代营销模式。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集成配送、品牌运营、终端销售等一体化合作。全县初步完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集配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建成烟峰镇、民建镇等5个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站和荍坝会步村、民主光华村等20个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点。此外,马边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省内外设立品牌专卖店,拓展销售渠道。截至目前,马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成都、陕西、北京等大中城市已设立茶叶、猕猴桃、竹笋等特色农产品专卖店57个。
“我们的优势是基地直发,无须经过太多中间环节,价格优势其他人无法比。”马边“猕仔”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社长郑国银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猕猴桃,同时以基地为载体,发展休闲旅游,让市民观光采摘,带动基地周围贫困户的增收。
从产业选择、到产业扶持,再到市场培育,马边让产业扶贫真正“落地生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陈兴鑫/文 图片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135编辑器
编辑:杨睿
责任编辑:陈柯江
总编辑:罗文宣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