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茶厂起高楼
沙坪茶厂起高楼,有人欢喜,有人愁。
今天陪沙画大师苏大宝作客乌云界,途经沙坪镇,发现沙坪茶厂旁边开发了一个楼盘,名曰"茶雨和苑"。
这好像是沙坪首个开发的房产。
我对沙坪以及茶厂太过熟悉了。1987年上半年,我从郑家驿中学调到沙坪镇任教,学校就在茶厂对面,隔一条金鸡河。
茶厂有蛮多同学和朋友:廖强、黄矮得、廖平、倪明星、建华……课余,我就跑到茶厂来玩,打球,打跑胡子,找女朋友。
那时,茶厂很大,很繁忙,上千人,整天机器轰鸣,工人们住来穿梭。效益也很好,工资高,让我等羡慕嫉妒。
了解沙坪茶厂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在后来。我在《百年茶仓,装满蒙尘的记忆》中有记——
清同治元年(1865),桃源开始生产红茶。当时世界茶市倾向于红茶,需求量激增,供不应求,就有江西、广东茶商到桃源采办茶叶,见于茶质之优。便就地设庄制造红茶,并传授红茶技术。自此,桃源红茶应运而生,自同治末年开始,以沙坪为集散中心,由江西、广东茶商经汉口口岸转售外商,每年出口两万多箱,每箱60斤,价值四十两白银。
到民国四年(1916),沙坪诞生了由谢福灵等人开办的第一家本地民营茶庄“源丰祥”。到清末民初,红茶输出量大增,每年达三万多箱。
民国五六年间,因世界大战,茶市大受影响,红茶销路也大受影响。至民国十年,国际贸易才恢复常态,红茶销路亦现复原。民国十五年,少茶行增加到十六家之多,这年茶业出口32800箱,每箱售银币一百元左右。至此,“湘红”,湖红工夫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与建红、滇红三分天下的格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桃源私办茶行有十家,其中八家集中在沙坪。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世事变迁,桃源仅剩下沙坪的大生、集成两家茶行。1949年之后,私营茶行自行停业。
1950年,沙坪虽有地方与国营信托公司与私营运销合作社经营茶叶,但适应不了茶业生产的需要。1951年,常德专署在沙坪建立了地方国营利农茶厂,接受了前信托公司的制茶工、和厂房。1954年,鉴于手工作业,设备简陋,茶厂停办。
......
百年茶仓,见证了一个多世纪桃源茶业的几起几落,沙坪茶厂老茶人每每提起曾经的辉煌,都禁不住潸然泪下。唯有叹息!
但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桃源茶业的春天也将来临,我相信,百年茶仓,也将刷除扬尘,展现出其特有的迷人光芒。
茶厂改制停产后,我多次建议将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以不愧先人。
如今,就在茶厂围墙的边上,高楼崛起,我既喜又忧。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向传统文化区突进,挤压,甚至在强大资本的车轮下消逝,连梁思成故居也不能幸免,何况一老茶厂!
但是又要说,时代前进的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伴随着沙坪旅游的兴起,沙坪镇日趋成了休闲小镇,没有一栋象样的楼盘还真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我们不可能还生活在历史中,就象沙坪曾经的风雨桥、老街,虽然回想起来很有情调,但毕竟年迈也,人们总是喜欢新的功能,新的事物,新的形象。
推动一个地方的发展,我感到既高兴又有罪。2016年,我第一个吃螃蟹,在竹山开发三闲居,短短四年,沙坪旅游风起云涌,游客纷至沓来,车水马龙。
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一时说不清白。
但我相信,茶雨和苑会很受欢迎!
首先,它依托于大乌云界。乌云界体量大,是天然氧吧,休闲福地。
“我氧你!”——这话得味。
其次,它依托老茶厂。近朱者赤,耳濡目染,跟文化人混,也会变得有文化;住在有文化的地方,也会受到文化的熏陶。
据说,沙坪茶厂将打造桃源红茶博物馆,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后天,桃源县第五届红茶节将举办。沙坪茶厂获得重生,“茶雨和苑”也是一大机遇。
此外,它依托开发商和勤劳善良的沙坪人民。沙坪是我的第二故乡,认识很多沙坪人,和高总、张总都是朋友,诚信赢天下是他们的座右铭。总之,茶雨和苑无疑是沙坪人民的福祉。
转眼,离开沙坪30年,每次回沙坪都会看到沙坪的变化。
听说,高速出口到沙坪的道路马上要拓宽了,又听说乌云界核心区的老百姓要整体搬迁。生活的不确定性永远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希望沙坪越来越好!
治学三分匪气,练剑半个书生
田桃源,微信号:tty1390736
【随缘喜欢、转发、在看】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