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冷门小众但是特别好喝的茶叶?
这些年在全国各大茶区跑,遇到好喝又少见的茶,都会带一些回来给茶友分享。说几种特点突出,茶友反映都不错的茶。 先说恩施玉露。 现在的绿茶大都是炒青,烘青,其实唐宋时代以蒸青为主流。 现在国内蒸青绿茶的设备与工艺大多是由日本引进,湖北恩施,河南,浙江都有生产。外面抹茶店卖的大多是浙江绿茶粉,绝非日本抹茶。 现在风头最劲的是恩施玉露。 原产自恩施芭蕉侗族乡,本来式微。当地17年前引育龙井43,并从江苏引进高级人才,从日本引进专业设备。 到2015年,恩施约有5000亩龙井43茶园,恩施玉露作为湖北第一的历史名茶,也重新崛起。 加上前两年国礼茶的噱头,现在高级恩施玉露的价格已经和金骏眉差不多。 我喝过低中高端的,比炒青烘青少了不少烟火气,非常清新自然。 价格低的是一芽两三叶,200一斤。口感也不会太浓涩。 更高级的是明前茶,味道更鲜爽,新茶已经出了。 再说“白芽奇兰”。 它出产自福建漳州平和县。当地特产是琯溪蜜柚,满山遍野都是柚子树,茶叶产业在当地也不算支柱。 和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相比,白芽奇兰也只能算是“后浪”,是四十年前“奇兰”茶树变异的结果。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白芽奇兰都是小众茶。 但它的特点很明显,喝过一次,印象深刻。 原因有两点: 第一,白化茶树的鲜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白芽奇兰不但有乌龙茶的花香,还有绿茶的鲜爽,回味是清雅的柚子果香,久泡不涩。 这在闽南乌龙中是很特别的体验。有茶友喝完跟我说,有种出离现实的感觉。 第二,严格遵循乌龙茶制作流程。去年在厂区查访,凉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工序一丝不苟。 这些都能在成茶与茶汤上感觉到。 干茶紧实油润,茶汤呈现自然的金黄色,不是常规清香型乌龙的绿色。叶底柔韧,特别耐泡,且每泡的口感稳定,不会大起大落。 再说“漳平水仙”。 和白芽奇兰一样,漳平水仙也是闽南乌龙。但外形与口感和前者完全不一样。 刚才讲了,白芽奇兰是高锐的花果香,且有绿茶的鲜爽。一个字就是“透”,像是甘冽的清泉,直袭脑门,是活力四射。 漳平水仙特点是纯净的花香,毫无烟火气。一个词就是“纯”,像是世外桃源里男耕女织的生活,简单而让人向往。 其实,许多茶友喜欢漳平水仙的理由,也是这一口毫无烟火气的纯净花香。 纯净是对春茶而言。漳平水仙的夏茶和暑茶,与春茶相比,是蓬头垢面的粗笨之人。 漳平本地最早的水仙树苗是百年前从建瓯水吉引进。 制作工艺中的晒青、晾青、做青、杀青与揉捻皆取法武夷岩茶,但氧化程度更低,因此花香轻扬。 当年漳平水仙主要做出口。为节省空间,利于远洋运输,水仙茶被做成方块纸包。也就是说,在武夷岩茶制作工序之后,揉捻过的茶叶用木模紧压定型,棉纸包好,“走水焙”,再炭焙。 棉纸不但隔绝了焙火味,茶饼还因水热作用,发生类似黄茶闷黄的变化,泡出的茶汤甘甜清澈,绝不苦涩。 最后说一种更小众的绿茶,“金萱烘青绿茶”。 这是今年我在英红九号原产地广东英德遇到的,一饮倾心,因为和常规绿茶感觉完全不同。 平心而论,绿茶没有萎凋与做青工艺,不会像乌龙茶、红茶那样香气馥郁,变化多端。 但金萱烘青绿茶,茶汤即有淡淡的花果香,碗盖香与杯底香更显,冷却后的茶底香气馥郁,隔夜不减。细细品味,有明显蜂蜜水的感觉。 这也与茶青原料金萱有关。 1948年,茶学泰斗张天福的学生,大红袍之父陈德华的师兄,“台茶之父”吴振铎来到台湾,培育出许多新品种。1981年4月19日,在数千个品种中,吴振铎亲自推出台茶十二号——金萱,据说是以他的祖母的名字命名。 金萱目前在台湾的种植面积排第二位,鲜叶肥厚,茶味甘醇浓厚,有特殊的品种香,比如桂花香、牛奶香。 广东原来以大叶种绿茶为主。大叶种绿茶口味浓厚,苦涩重,外省小叶种绿茶香淡味薄,都不适合广东人的口感。而金萱制成的绿茶香高味醇,有天然的花香蜜韵,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冲泡金萱绿茶,水温不要太高,浸泡30秒以上,可以更好获取鲜爽之余的花果香。或把茶投进瓶装水,冷藏一夜,香味更显。 我的其他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公众号是见识茶会,茶方面比较系统的文章,会放在上面。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