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学者梁江做客“大师下午茶”,做学术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料上

时间:2023-01-29 19:28:08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1月17日,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品牌活动“大师下午茶”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院,邀请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江以“探寻路上的几个片段”为主题与市民群众分享个人学术研究之路的经历与感悟。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联、南方报业289艺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协办,是“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配套活动之一。

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及科学依据上

梁江是广东美术界推出的第一位博士和首位博士生导师,在艺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他所著的《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是中国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奠定其在美术史学界的地位。其所著的《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美术学探索》等在美术理论的建构、区域美术史研究方面备受好评。

嘉宾梁江

现场,梁江首先介绍道:“我是1972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到今天有五十年了。五十年间有很多珍贵的记忆,有的深觉艰辛,有的又令人欣慰。今天现场有很多年轻学子,向大家分享这些经历,希望传递一些经验,帮助大家在探索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一代一代地不断把我们的文化事业推向前进。”

随后,梁江讲述了他在学术生涯之初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段经历。1978年,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出版后广受欢迎。那时二十四岁的梁江在山区县城图书馆,帮忙编书籍推介墙报,以近水楼台之便阅读了《资治通鉴》、《竹书纪年》等大量史料。在阅读时他敏锐发现了有些内容与史料记载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佐证自己的疑问和判断,他还自学古代汉语,硬着头皮啃完了二十四史。

历时三年,梁江写出了一份2400余字的文稿,其中以先秦史籍、二十四史及新出土文物等当时所能知道的资料为依据,提出《中国通史》一书年表中有三处遗漏,四个国君的名字及年代应予订正。“这段经历到现在仍记忆犹新,让我一开始就体会到做学问尤其是自学的艰难,同时也为我日后的研究习惯奠定了良好基础。”梁江说道。

在梁江看来,做学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且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史料以及科学依据之上。“我的很多看法不是根据片段的资料随便或临时提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学术生涯,经过大量阅读、思考所形成的观念。”

梁江还表示,“借用一句古训,做学问也是一个‘求其上者得其中’的过程,我们一开始的立意或者目标一定要高,但确立后便须立即行动,脚踏实地,不能成为季羡林先生所言的‘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广东有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

梁江对故乡广东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在北京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多年,花甲之年毅然回到广东,投身于“为广东美术的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不仅持续为广东美术界的重要项目献计献策,更令人关注的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州美术学院共同建立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在他的主持下,开展了为全国美术界瞩目的“987口述史工程”,这是美术领域大规模从事口述史研究的首次尝试。

活动现场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从澳门进入广东,把西方文化和欧洲绘画带进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巨变之肇端。《南海县志》记载清嘉庆中叶的关作霖,是史籍记录最早的中国油画家。”梁江以油画在中国流传的历史为例,强调广东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

他提出,尤其一百年来,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领时代变化,更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梁江期待媒体与学界能够进一步探索、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广东贡献”。

梁江现场高度评价了正在举办的“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他说:“此次展览系统完备、资料详实,既展现了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紧随时代变化,展出了一些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杰出新作。”梁江期待这类展览能够固定和长期展陈,并不断补充广州文艺发展涌现出的最新成果,使其成为一项通识教育内容,帮助市民群众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广州文艺的发展历程与杰出成就。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马含章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早红茶,午岩茶,晚老白茶,网上教的春节喝茶时间表,有用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