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长安【汉茶古道】杭州的“西湖龙井” 与 西乡的“午子仙毫”
时间:2023-01-29 22:44:38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images/ad1.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uJnj4XShZQoibKYtHoibbnGicBibPvgibz5uFWxHyWfweILOVS8JkdoRyg6kGtbRvxW3CrWKxhJoTYMibvTHTPxAnlfA/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杭州的“西湖龙井”与西乡的“午子仙毫”鲁长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uJnj4XShZQorv83NgL2eoBdEBAvXW6EFnG70mnkSY7B3k9r7tkGQ98MIZ9hUiahozjr5NJcQXoacLaVyWYlokR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茶是我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健康饮品。伟大的唐代诗人元稹就曾经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有名诗作:《一字至七字诗·茶诗句》唐·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可见,远在古代,品茶饮茶,已经蔚然成风。品茶、饮茶的悠久文化,最早兴于中国,盛于亚州,风靡于全世界。因此,茶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是我们茶文化的自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 李约瑟博士他认为: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是对人类的第五个最为重大贡献。 早在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后,茶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不只是日常祭祀的珍品,更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到了西汉时期,茶叶就开始作为健康饮品得以全国推广。 到了唐代,茶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茶叶产区十分广大。朝庭开始设置贡茶院,专门负责制造上等名茶上贡朝庭,中唐时期,除了继盐和酒之后,朝庭开始征收茶税,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各界,饮茶已然成为习惯,极大的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时,加之我国北方广大的非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多以食肉为主,而茶叶具有的消食解腻功能,逐渐被牧区人们认可,随之成为茶叶销售需求的大市场。应运而生的贩茶便可牟取暴利。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uJnj4XShZQorv83NgL2eoBdEBAvXW6EF0bjeic1Vbphw8iba4gvGMDBS8EGNmIoqo2GY012m9IUanvoAwwhd1Ey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因此,朝廷制定的茶叶税制便由此产生。致使继丝绸之路之后对外销售的“茶马古道”,得以强化和发展,形成了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为纽带的古代道路网络。茶叶产业的发展,同时反作用于文人墨客以无限的艺术创作灵感,茶叶理所当然地成为歌咏的对象,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对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品茶、饮茶遂成为增添人们生活情趣的重要手段。很多地艺术家、同时也是精湛的品茶人,茶与艺术结合的相得益彰。也使得茶文化有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如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超的《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容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写尽了饮茶的无限乐趣;宋杜耒《寒夜》一诗中有;“寒夜客来茶胜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名句,贴切的写出了新茶的场景;再如宋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有;“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对茶的喜爱,写得出神入化;还有如清代七品县令郑板桥有《竹枝词》一首,诗中写到;“盆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首诗歌,惟妙惟肖地用茶传情,以茶联姻,表现了茶与婚姻的微妙关系。直到现在,依然是一段佳话。 茶不但是历代君王名人所喜好的生活必备,更是文人墨客们“琴棋书画酒诗茶”的风雅体现。茶与名人也有着不解之缘。许多名人都通过饮茶来品味生活,或宴请老乡和好友,以茶抒怀,借茶遣兴,追求一种高雅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同时,文人墨客也借助于他们的品尝和点评,从而使得许多种茶叶得以名扬世界、脱颖而出。早在唐代地卢仝就写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名句。宋徽宗赵佶,虽然朝政腐败黑暗,但是他本人却工于书画,精通百艺,无论在音乐、书法、还是诗词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同时,他对茶艺也颇为精通,他以皇帝九五之尊,曾编著了一篇《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御笔作茶书,这在我国历代帝王中、是不可多得、仅有的一个。还有,大清乾隆帝弘历,曾许诺他在位执政时间不超过其祖父康熙帝玄烨(在位61年),他85岁退位时(在位60年),身边一位老臣对他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乾隆皇帝却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已故领袖毛泽东主席,他也是终身离不开茶叶。在美国总统访华期间,毛主席送他一罐铁观音,并说是:把半壁江山都送给他了的一段佳话。早在第一次国共和作时期,他在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就和柳亚子先生共事一段时间,柳先生给毛泽东写过“云开倘许同国忧,粤海难忘共品茶”。毛泽东主席则在《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用“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涂州叶正黄。”的诗句作答。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uJnj4XShZQorv83NgL2eoBdEBAvXW6EFG7mg3LlWHFrqQnDpdCVko3dsialB1Zm4glIwGnFFNkt5NwaWa6f6n8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即在品茶、饮茶地茶事活动中融入哲学、伦理、道德元素,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修为。茶学地界泰斗庄晚芳先生,把中国地茶道的精神高度归纳为“廉、美、和、静”几个方面。也就是“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茶道地哲学思想,也融和集大成儒、释、道诸家精华为一体而成。她的核心精神是“和”。儒家思想从《 周易》“保和太和”的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言行举止上讲究适可而止,在情理上存尚理性节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近自然,反对竭泽而渔;追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和为贵。道家从“和”这一哲学范畴引申出“天人合一”、“知合日常”的理念。老子曾经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地理论。他提倡注重亲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极高境界,以及“至清导和”的养生理念。佛教则提倡人们修习“中道妙理”,“和诚处事”理论的中和哲学。由于茶能使人不乱,心静,不烦地境地,从坐禅地需要出发,饮茶成为“和尚家风”。风行“禅茶一味”,把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原大地地农耕文化“和会”。以及伊斯兰教禁酒,认为从茶的功能出发,能使人和睦相处,更不会乱性。通过饮茶来修炼道德,使人宁静清心,同心同德,与人为善,最符合真主的旨意。综上所述,古往今来,茶从产生到发展,从神秘的祭品到生活的饮用,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从达官贵人到下层百姓,从杨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茶的万钟风情,茶的千古魅力,茶的博大功能,茶的经典博览,茶的悠久贸易,都无不彰显出茶的神圣和高雅。而今,茶文化已风靡全球,带给人们无穷的享受和乐趣。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uJnj4XShZQorv83NgL2eoBdEBAvXW6EFlFGGiaLSjWad34WujyvJ5jaiaGhbM0peBiaYooaNBdfW80ta5ib3VXJDx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说到茶,就不能不提到国茶品牌:杭州的“西湖龙井茶。”杭州的“西湖龙井茶”,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茶”,享有“国茶”的美誉。生产此茶的龙井村,被称为“茶乡第一村”。龙井村因为盛产顶级西湖龙井茶而闻名于世。它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滔滔东去的钱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叠翠,云雾环绕,就如一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宝石。 龙井村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南面,四面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走向趋势,村内常住人口约800多人,拥有近800亩的高山茶园,村的西北面北高峰,狮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挡住西北寒风的侵袭。南面为九溪。溪谷深广,直通钱塘江,春夏季的东南季风容易吹入山谷,通风透气的良好地理条件,为龙井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村内风景十分优美,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珰、老龙井等景点点缀其中,为茶乡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龙井茶遍布山涧溪流的各个景点,再现了茶乡农居溯溪而上、择水而居的山地景观风貌,充分体现了富有西湖龙井茶乡特色的自然村落风貌。有一个传说:据说该村古时有一眼水泉,泉水川流不息,又清又香,清凉甘冽,像是龙赐的泉水。乡亲们用石头雕刻一个龙头置于泉口,让泉水从龙口喷出,永不停流。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泉,饮其泉水,觉得很神奇,就建议村人筑井储水饮用。于是村民在此筑井,此井就命名为“龙井”。龙井现为直径2米左右的圆形泉池,泉水经饮马桥,黄泥岭,出茅家埠汇流入西湖。龙井泉水的奇特之处在于搅动它时,水面上就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一样不断摆动,人们以为“龙须”,然后慢慢消失。这一奇观,引得游人到此,乐趣倍增。 乾隆游历龙井寺后,题“不着一相”等匾额,又附庸风雅,题“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并多次以八景题诗,从而使龙井名胜,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再次名震东南。该村是先有泉,再有龙,随后有龙有井,继而有井有村。龙井村名遂由此演变而来。到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林姓五世祖第一次创修族谱时,才记载有龙井村之名。龙井村自1600年建村,至近年,经过400余年的发展扩大,龙井村已形成了目前村庄繁荣兴盛的规模。在龙井上村的六角井边,至今尚可清晰看到井边有块古老的石碑。碑文上刻录:“清井记:井以龙名,名村龙井,毓秀钟灵。合村严禁:内井特,取水饮食清香。外井专洗衣服,不许犁耙、芋头、腥臭杂物入井堀污秽,不得挖取井石,如有悖犯,罚油香各五斤,决不宽恕。”落款立碑时间为“乾隆四十九年孟冬吉日”。龙井村自然盛产龙井茶。举世闻名的龙井茶,就出自这里。这里是龙井茶的故乡,是龙井茶的发源地!龙井村周边拱卫着狮子峰、龙井、灵隐寺、五云山、虎跑泉和梅家坞,这一带土地肥沃,是“一脚就能踩出油”的好地方。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龙井茶被誉为“中国第一茶”,也实在是得益于这里人杰地灵、山泉雨露之灵气。“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狮峰龙井之所以驰名,还要感谢乾隆皇帝。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学着茶女采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眼疾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急忙赶回京城,也带回了一把已经风 干了的杭州龙井村狮峰山的茶叶,当时茶叶还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尝尝这茶叶的味道,泡上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西湖龙井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机制龙井茶,现在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西湖龙井茶,茶叶外观为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极为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因为龙井茶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用我们的行话说叫“板栗香”,泡出来的茶味儿有点儿像栗子的香气。龙井有四绝,即“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过去龙井分1到8个品级,特级龙井至少有6万个芽,茶叶光滑扁平匀直,打上包儿,捅一个窟窿,茶叶会一根根掉下来。泡出来一芽一叶,汤非常清澈,不能带“鱼叶”(附在茶柄的小叶)。这些特点是其他茶叶无法替代的。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有感于龙井茶特有的上好品质,和体恤茶农的艰辛,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观采茶作歌年代:【清】 作者:【乾隆】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表达了乾隆皇帝对龙井茶的喜爱和对龙井村村民褒奖,诗作一直流传至今,龙井村至今引以为豪!虽然西湖龙井誉满天下,名冠九州。但是,每当我准备去杭州探亲时,还是毅然决定带上我们汉中西乡的“午子仙毫”。也让我远在杭州的亲戚们,能够品尝到我们西乡的绿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uJnj4XShZQrXCVdjXNWQug3UD6JI0tcbg93KjkuMEnRuSiab2nrrFNvZchjdSJymwj4Kr7qSwIZ8bjU2v5G3Wh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其实,我们汉中西乡同样盛产好茶。西乡茶曾经历过唐代以前的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汉中清茶几个历史阶段。到了唐代,西乡茶进入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推动了陕西茶叶的蓬勃发展。法门寺地宫早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茶具,制成于唐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可见陕西茶深厚的文化渊源。汉中位于物华天宝的汉中盆地。包括了汉中平原和丘陵、河谷,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中市,汉江上游勉县至洋县间的巨大盆地,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是断陷盆地,为“鱼米之乡,国宝之府”。古有褒国。刘邦定都南郑为汉王,后出关建立大汉皇朝,所以当地以“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为宣传口号,此联句巧妙地嵌入了“汉中盆地”四字。汉中盆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公里,其中汉中平原面积约为1350平方公里。在这块美丽富饶的盆地上,有一颗盛产茶叶的璀璨的明珠——西乡县。西乡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7°15′~108°15′与北纬32°32′~33°14′之间。西乡县境东邻石泉、汉阴,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接城固南郑。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西乡县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间,山区丘陵面积占93.2%,平川占6.8%。西乡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以南。由于米仓山的凸起,盆地的凹陷,西乡堰口——钟家沟的东西大断层,泾洋河的南北深切,构成了西乡独特的地貌骨架,由于地面组成的物质不同,地貌发育也各具特点,加之长期的水蚀、风化、冰川作用及人为活动等,从而使地貌形态和性质也各有差异。西乡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西乡全年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平均气温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发量457.2毫米。西乡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受南北兼有的气候和多样地形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差异大,光照不足;春季气温回升快,多春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有初夏干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降温早;冬多风,少雨雪。西乡县气候一般循环规律是:立春前后杨柳发芽时多偏东风,俗称“摆条风”。惊蛰前后常有转冷现象,并伴有霜冻,俗谓“倒春寒”。春分至清明之间常有黄沙弥漫,日月不明。清明以后,气温回升快,但乍暖还寒。立夏前后多旱,盼雨栽秧。小满至芒种之间常多阴雨,间有山洪。夏至前后多雷阵雨,兼有短时大风和暴雨,局部地区偶降冰雹,盛夏时节常有伏旱发生。立秋后高温持续,俗称“二十四个秋老虎”,但昼热夜凉,遇雨气温骤降。白露、秋分时,淫雨经旬,甚者历月方晴,常有“秋霖”雨发生。寒露后高山初雪。霜降前后多晴朗天气,俗称“十月小阳春”。立冬至冬至雨雪稀少,天气干冷,多生雾气,直至次年春天。同时,西乡属于长江水系,地跨汉江、嘉陵江两个流域。巴山主脊以南属嘉陵江流域,集雨面积327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10%;以北属汉江流域,集雨面积291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全县计有大小河流70余条(汉江、牧马河、峡河、私渡河、沙河、桑园河、丰渠河、杨河、茅坪河、麻石河、小峡河、泾洋河、孙家河、神溪河、白勉峡河、老渔坝河、父子河、十四道河、青溪河、子午河、巴水等河流),流域面积在10至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由于以上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好山好水出好茶,才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西乡茶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闻名遐迩的“西乡午子仙毫。”茶是西乡特产,茶也是西乡家家户户必备之品,来客后首先要倒茶。过去一般来客后才烧开水泡茶,现在备有热水瓶,随时可泡茶。但人们习惯沸水泡茶,端上茶主人陪着客人喝茶、抽烟,叙情议事。西乡人敬茶很讲究,向客人奉茶要双手捧杯,轻放,讲究奉茶礼仪。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涌现出“西乡特炒”、“午子翠柏”等多个品牌,而“西乡午子仙毫”是西乡茶叶的优秀代表。“西乡午子仙毫”和炒青茶,选取西乡县境内800~1000米左右的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生长的茶树,于清明前后采摘幼嫩芽,经杀青、清风、做形、摊晾、整形、提毫、烘焙、拣剔八道工序精制而成,内含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色绿亮、毫闪光、香鲜嫩、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是午子仙毫的六大特点。1999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西乡境内有一座著名的午子山。午子山是西乡境内著名的风景区。午子山风景区位于西乡县城东南12公里的堰口镇210国道旁。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上保持着原始生态的珍稀树种白皮松2500余亩,素有陕南“小华山”、“小武当”、“汉南胜景”之美誉。午子山历史悠久,原名“武子山”,因汉高祖刘邦宠妃(戚夫人)为皇儿如意进香祈福之地,又称“母子山”,今以午子山定名。午子山由顶观、腰观、底观三大古建筑群组成,建筑面积2046.19平方米。顶观始建于西汉,重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据碑碣记载和民间传说,虞舜同他好友善卷和明代建文帝曾来山上隐居,古迹犹存。
![](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道教传人张道陵、张鲁、张三丰曾到午子山讲经传道,三国蜀将西乡侯张飞亦在绝壁上镌有“飞凤山”等摩崖(可惜没有保护,至今已经埋没于沙石之下)。午子山也是唐代“荔枝道”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驻足留迹,登山行吟。景区古文化遗产遗迹众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登山健体,休闲度假,穿越远古,回归自然,观光旅游之佳地。明吏部尚书李遇知登《午子山》诗曰;“飞蹬千盘漫陟巅,振衣冉冉白云边。上方灵气谁能识,身到烟霞便是仙”。“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西乡北靠秦岭,南临巴山,群山万壑,高峻层沓,颇有淡远耸峭之势。尤以“陕南胜景”午子山最为驰名,三峰削立,二水环流,让人产生“平地飞峙三观立,登临放眼二水流”的仙境之感怀、凭空产生“苍松千尺迎彩凤,香烟一寸入云端”的感慨。正如古人杨尔桢题武子山云:“香雾空蒙万界青,严灯如雨复如星。寒潭不入人间气,绝壁常留太古形”。相传,善卷拒绝舜帝传位之后,曾在武子山右仙人坪北庵庙隐居。汉王敕建武子观,为爱妃戚姬焚献之地,戚夫人在涂脂施粉时不慎将粉盒翻倒,香粉飘染苍松,留下了东南亚唯一的三叶白皮松这一壮美景观。由于午子山险要独特的地理因素,午子山人杰地灵,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优良的气候条件,因此,才诞生了了独特的西乡名茶“午子仙毫”“缘结西乡,茶和天下”,正是利用了宗教缘起说和茶的文化内涵,揭示了魅力茶乡的神韵和引力,以及对西乡茶叶走向世界的渴望。第一、通过抽象的“缘”和具象的“茶”,把西乡和天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缘是起因,茶是媒介,茶事活动中折射出的“和”,则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来西乡品茶,与西乡结缘,让外界了解西乡,让西乡走向天下。见贤思齐,筑巢引凤,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在历史上,西乡古属 梁洲,屏 巴山而带马源、背秦岭而襟洋水,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人居。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上创造了举世文明的李家村文化。三千二百平方公里养育着四十一万人口,纯朴的民风,高旷的胸怀,包容着八个民族和五大教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不可估量。西乡产茶品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在西乡有着深厚而渊远的文化底蕴。茶已成为西乡县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强县的重大战略之一。目前,西乡茶园面积达20多万亩,有5万余户茶农和265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超过7000吨,产值达6亿元,对全县的GDP贡献率达17.7%。茶的社会功能和保健作用,正通过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遍及全球。喝“西乡午子仙毫”已成为社会各界和文人骚客的时尚。同时,也是广大群众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西乡茶叶正是“茶和天下”的西乡茶文化的深刻内涵的深刻感悟和精神追求。
![](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中国最美丽的茶乡—— 西乡,也是因为西乡具有的独特水系所决定的。西乡县属长江水系,地跨汉江(境内流长34.4公里)、嘉陵江两个流域,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0余条。其中六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3300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108亿立方米,水质中性,适于人畜饮用。境内的七星湖、枣园湖和牧马河、泾洋河交相辉映,汇聚奔泻汉江之中,最终融汇长江大海。正在打造的两河四岸和县城水坝,使秦巴水城更具特色,使美丽茶乡锦上添花。明代巡察御史傅振商有诗为证:“萧森山树绕如屏,落日憩吟古驿亭;榄底江声月里白,枕边山色梦中青。兴飞水国游还怀,人在烟岚醉亦醒;何处啼猿惊客宿,卧看春影写疏棂”。就是对西乡独特的地理特点的最好写照。也是从侧面说明“西乡午子仙毫”诞生的地理优势。还有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在西乡这块热土上,可谓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在外界流传西乡多有出美女之称:由此上溯到汉王宠妃戚氏夫人,可一说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据西乡县志记载:“城东二十里即古洋川,汉戚夫人故里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洋川是汉朝戚夫人的诞生地,汉高祖对她十分宠爱”。“后来为表彰戚夫人诞生的吉祥,又把她的故乡命名为祥川。洋川城就是后来的定远城。汉和帝永元七年封斑超为定远侯,把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封给他,就是这个地方”。古人申奇犹描写为:“入宫见妒古如斯,何况倾城倾国姿。汉代已迁高后庙,洋川犹志戚门楣。”足以说明西乡县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魅力之乡。正如宋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有“戏作小诗君莫笑”一诗,“从来佳茗似佳人。”印证只有盛产佳人的地方,才能生产“午子仙毫”这样的佳茗!西乡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当代!唐代茶圣陆羽在《 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他把全国的产茶地分为八大产区。南山区中有梁州(陕西汉中),而我县的贯山、罗镇、司上、高川、五里坝等属巴山之脉,山高壑深,昼夜温差大,茶之叶片肥厚,制出的茶栗香味重,且富含锌硒,享誉国内。在盛唐时期由荔枝道作为贡品送往京都长安,明代陕西提学副使王云风在《 子午谷》中写到;马前铜笛数声频,柳底行来汉水滨;且喜晚秋来子午,曾经春忆风庚申;采茶路曲穿林女,放濑声高荡江人;却叹盛姬几误国,荔枝飞骑独沾尘。所以,故人姚效先说“佳丽之山水,必有贤人才士为之品题,而后可表扬于世,显晦之际若有幸焉。”以上足以说明西乡茶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厚重的茶叶文化。“秦巴水城西乡县,午子仙毫永流传。”“缘结西乡,茶和天下。”“西乡午子仙毫,”她既是一张名片,更是一种精神。“西乡午子仙毫”以浓郁的茶乡之情,感召天下,使明天的茶乡更加壮美。目前,西乡全县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辖18个镇267个村10个居委会,总人口41万人。境内水资源丰沛,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近60%,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被公认为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境内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茶园遍布,犹如梯田,状若仙境、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层叠翠色、绿波涌动,暗香浮动、天下少有。 西乡茶叶种植,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而繁荣于明清,极盛于现在。屈指可数,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西乡茶文化。近年来,西乡县县委、县府,确立了以茶产业为龙头的富民强县的根本途径,坚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西乡的主攻方向,坚持抓基地扩规模、抓龙头闯市场、抓质量树品牌,全面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在基地规模、品牌建设、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近30万亩。年生产茶9千吨、产值10余亿元。其种植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均位居西北地区之首。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国著名茶乡”、“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以及“全国采茶芬芳地——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等诸多美誉。西乡茶叶,以其独特的状似兰花的外观,清澈明亮的汤色,清冽爽口、回味甘甜的口感,征服了国人。以“仙毫”为代表的西乡绿茶色、香、味、形俱佳,纯天然、无污染而闻名全国,西乡茶叶一举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名茶之乡”。
![](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西乡茶也是世界种茶历史上、早就成为茶文化鼎盛区域和世界茶文化的传播中心。西乡悠久的种茶历史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密不可分。西乡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东连甘陇,西下荆襄,全年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夏无酷暑,东没严寒,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牧马河等众多河流,密布其间,横贯全县,交通发达,经济活跃。绿色的植被绿地,是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3000余种名贵植物与茶树和谐相伴。高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西乡茶品质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西乡茶具有香气高、味醇厚、耐水泡、有利保健、有助美形等特点。西乡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以前,居住在西乡县境内的先民——也就是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就成为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巴族在西周初年就成了西周的封国,既是封国,就应当履行封国的义务。所以,当地出产的茶叶和鱼、盐、铜、铁等各种物资,就作为贡品,敬献朝廷。就史料记载,巴人最晚在周代便已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而且人工栽培的茶叶的品质已远远胜过野生茶叶的品质。早年,西乡县的茶叶,就曾作为重要贸易商品进行运输流通。早在先秦、两汉、隋唐时期,西乡的仙毫、炒青,就是宫廷贡品和百姓的最为喜爱的商品。西乡茶叶集中以后,经牧马河水道装上大船,再沿汉江,顺留而下襄樊、汉口、南京,通达全国,甚之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茶叶交易码头为镇,取名茶镇。西乡县古时候就是通过货运进行茶叶流通的,往事如烟,那时候的茶叶中转站,现在已经淹没在新修建的大型水库——“七星湖”水库的水面以下了。西乡茶叶品质上乘。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西乡绿茶水浸出物为46%以上,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为4%、4.5%和40%左右,这些有效成分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经中茶所测定全属无公害茶叶,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我的亲戚们品尝了西乡的午子仙毫以后,都赞不绝口,他们异口同声的夸赞西乡的午子仙毫的色、香、味、形俱佳,是为上乘,和“西湖龙井”并驾齐驱、难分伯仲的好茶,如果考虑价格因素,但从性价比上来说,其实西乡的“午子仙毫”更具竞争力,假若把这两种好茶放在一起品尝,任你区分一下好坏优劣,其实是很难得一件事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借用《木兰辞》里的一句诗句,那就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毫不夸张地评价来说:应该是“南有‘西湖龙井’,北有‘午子仙毫’!”两分天下的格局。天造加地藏 西乡育好茶。西乡的茶叶,一样具有“国色天香”的品质。只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锁在深山人未识”,加上缺少必要的宣传和造势,才使得外界对西乡茶叶 “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想:如果说“西湖龙井”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西乡的“午子仙毫”,一定当之无愧的是“小家碧玉”的。美丽的茶乡——西乡县,和醇厚清香的“西乡午子仙毫,”需要再认识,再打造,再宣传,应该进一步和厚重的文化结缘。美好的事物。更需要浓厚的文化来宣传,来推介。文人墨客们,倾其笔墨加以宣染,才能够极大的提升“西乡午子仙毫”的知名度,才能够尽快使得西乡茶叶由粗放经营,转化为集约经营,才能使“西乡午子仙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早在唐代,大诗人张继夜泊在苏州河畔的枫桥,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唱;元代词曲家周卿作有《双调折桂令》;“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开,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著名诗作!由于两位大师的品评题写,才使苏州的寒山寺和杭州的西湖成为世人触目的千古名盛,有人必览的旅游圣地。“西乡午子仙毫”和文化的联姻,“西乡午子仙毫”和着时代的脚步,追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西乡茶农的努力,通过西乡茶商的经营,西乡县的茶叶,西乡的“午子仙毫”,一定会走向全国,流向海外!2020年5月16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鲁长安,男,中共党员。中航工业退休员工。陕西省汉中市人。爱好文学,喜欢创作。系汉台区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智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 赵万宏 王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伍宏贤 罗枫 张胜利 杨西藏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本期审核:田也,责编:李蓉霖,序号:1561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images/ad3.png)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故人|陈忠实生前独爱午子仙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